今年夏天全國多地高溫天氣持續不斷,酷暑令人難耐,空氣也變得污濁混沌。很多人期待能夠下雨,因為雨后,天氣會涼快不少,感覺似乎也更舒暢了。
對此,北京市氣象局研究員吳正華表示,下雨確實能有效地洗滌空氣,降低空氣中顆粒物的濃度,但并非所有的雨都可以達到凈化空氣的效果。根據北京市氣象局關于日雨量與顆粒物的濃度升降統計數據顯示:日雨量至少要在3毫米以上,才可以降低空氣中顆粒物(PM2.5)的濃度。降雨的強度越大,雨水沖刷空氣中的有害塵埃的力度就越大;如遇雷電天氣,閃電與大氣摩擦產生的負氧離子還具有凈化空氣的作用;強降雨還有利于降低空氣中的臭氧含量,使空氣變得更柔和。
但若雨量很小且濕度很大,這時空氣污染反而會更嚴重,因為空氣濕度大的時候近地面大氣一般比較穩定,大氣擴散能力相對較弱,而且許多污染物易溶于水并發生化學反應,生成二次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會很快轉化為硫酸鹽氣溶膠,導致空氣渾濁,能見度降低。
而人們之所以覺得下過雨空氣更清新,是因為雨后人的“舒適度”會提升,影響人舒適度的因素除了溫度的高低外,還有空氣濕度、風速、風向等。下過雨之后,在濕度相同的情況下,溫度往往會降低,這時人們的舒適度會大大的提高。
然而并非人體舒適了,空氣就清新了,吳正華舉了個有趣的例子:“如果把你放到原始森林里,相對濕度為80%,溫度為35度,無風,這時人會感到非常的悶熱,但是這時森林里的空氣質量為一級”。也就是說空氣質量和人的舒適感是有所區分的,可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會因為覺得舒適而夸贊“空氣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