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愛好者在選擇器材時永遠會盯著攝影記者手里的東西,攝影記者喜歡使用廣角鏡頭,于是許多廣角鏡頭也就進入了多數攝影愛好者的視野。如果你去攝影器材城,你就會知道,像16-35mm和17-40mm這樣的鏡頭一直賣得都非常好。究其原因,是因為攝影記者都在使用這樣的廣角變焦鏡頭。
其實,廣角鏡頭非常不好用,對使用者一直是一個大的挑戰。美國著名的新聞攝影家湯尼·斯比納在最近出版的《新聞攝影采訪任務》一書中指出:“我認為,如何有效地使用好廣角鏡頭并不容易。當一位攝影者使用廣角鏡頭時,我能馬上判斷出他是否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攝影者。因為使用這種鏡頭比使用其他種類鏡頭更難拍攝出優秀作品。”
廣角鏡頭優點和弱點都很明顯
廣角鏡頭分為普通廣角鏡頭和超廣角鏡頭兩種。135照相機普通廣角鏡頭的焦距一般為38~24mm;超廣角鏡頭的焦距為20~13mm。

廣角鏡頭的優點是:視角寬廣,景深大,空間感強。所以,廣角鏡頭被普遍用于風景攝影中。它能充分表現畫面的空間感、強調遠近的距離感。
在新聞攝影中,廣角鏡頭也被廣泛使用。這是因為,攝影記者在拍攝現場時通常會遇到兩種情況,一是沒有退路,但又要拍全;二是在擁擠的新聞現場,別的攝影師使用了超廣角鏡頭,而你不使用的話就拍不上。攝影記者非常喜歡使用廣角鏡頭,是因為廣角產生的畫面效果會突出前景,包含后景。此外,廣角鏡頭的景深非常寬廣,從而使得在抓拍的過程中讓對焦不準的錯誤不那么明顯。廣角還有一個優勢就是畫面有更強的現場感,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受,這些都可以說是廣角鏡頭的優勢。
但是,廣角鏡頭的弱點也很明顯,就是會產生畸變:一種是鏡頭畸變,在使用超廣角鏡頭時,畫面邊緣部分的線條會彎曲;另一種是透視畸變,這是攝影師拍攝位置導致的,使用廣角鏡頭并且離被攝體太近而導致前景被過度夸張,顯得大小比例失常。通常情況下,對于攝影師來說, 35mm的廣角鏡頭是理想的選擇,它既能夠有足夠的畫面信息量,又不會有太大的畸變產生。對于視覺比較寬廣的攝影師來說,28mm也是一支非常有用的廣角鏡頭,它的畸變都在可接受的范圍內,在狹小的空間,使用它尤為方便。
視覺沖擊力的誤區
現在,為了得到更夸張的透視效果,人們使用廣角鏡越來越廣。如今,使用21mm、20mm,甚至16mm,以及魚眼拍攝的照片隨處可見。國內這些照片的大量出現,與一個詞有很大關系。現在,對新聞攝影的評價有一個常見的說法叫做“視覺沖擊力”。許多攝影師使用廣角鏡頭就是為了達到“視覺沖擊力”的效果。

對此,國內攝影圈的大腕、新華社高級編輯曾璜曾有過專門的辨析。他認為,單靠畫面的變形獲得的視覺沖擊力只是對眼球的沖擊,真正的沖擊力應該是讓讀者的內心產生震動。“視覺沖擊力”在英文里對應的單詞是“Visual Impact”,這是歐美報道領域用來評價照片視覺構成的說法。但“Impact”并不僅僅有“沖擊力”這一個解釋,還有“影響力”、“效果”等眾多意思,這個詞如果譯成“視覺感染力”“視覺表現力”更能表達原有的意思。
曾璜認為,“視覺沖擊力”誤導了中國攝影師在影像創造上的思維,限制了中國攝影師的想象力,造成了中國攝影師自覺不自覺利用廣角的視覺畸變來追求和達到所謂的“視覺沖擊力”。
國內著名影像評論家任悅在她的《新聞攝影》書中也指出,一味通過鏡頭的變形和夸張的效果來吸引讀者注意,是對被攝人物的不尊重,同時也讓其內容表達失去了娓娓道來的敘事感覺。
曾璜說,新華社曾給他配備了一支12mm的鏡頭,卻一直在保險柜里趟著。在他20多年的從業生涯中,沒有發表過一張魚眼鏡頭拍攝的照片,無論是自己拍攝的還是別的攝影師的都沒有被發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