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過程中,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三代領導集體對調查研究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實踐。他們關于調查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既一脈相承,又在各自所處的歷史條件下有所創新和發展。今天,重溫他們關于調查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對于新時期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凝聚起實現“中國夢”的強大力量,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調查研究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0-0001-02
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過程中,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三代領導集體承前繼后,在各自所處的歷史條件下對調查研究的地位、作用及途徑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實踐,形成了既一脈相承,又各具特色的調查研究理論。
一、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重視和倡導調查研究
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中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開創者,也是我們黨實踐調查研究的楷模。他身體力行,深入工礦企業和廣大農村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對調查研究工作提出了許多非常獨特的見解。
1.“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1930年5月,毛澤東發表了《反對本本主義》一文,突出強調了調查研究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的著名論斷,指出了“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1]109,離開實際調查就要產生唯心的階級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導。為了進一步論述調查研究的重要作用,1931年,毛澤東在《總政治部關于調查人口和土地狀況的通知》中又提出了“不作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的著名論斷。
2.調查研究是保證科學決策的前提。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線。毛澤東認為,調查研究是保證科學決策的前提,實際政策的決定,一定要深入調查研究,根據具體情況,寫出具體的東西。他指出,坐在房子里想象的東西,和看到粗枝大葉的書面報告上寫的東西,絕不是具體的情況,倘若根據想當然,或不合實際的報告來決定政策,那是很危險的。他認為,過去紅色區域弄出了很多錯誤,都是黨的指導與實際情況不符合的緣故。所以,他要求領導干部在做出決策之前,一定要對實際情況進行調查研究,把在社會調查中獲得的各種材料進行認真分析研究。為了保證決策的正確性,他還要求領導干部在調查研究中學會使用典型調查法、普遍調查法和矛盾分析法。
3.調查研究必須有正確的方法。正確的調查研究方法是順利實現調查研究目的的根本保證。在長期的調查實踐中,毛澤東最常用兩種調查研究方法:一是階級分析法。毛澤東運用階級分析法,分析中國社會各階級的情況,得出了“工業無產階級是我們革命的領導力量。一切半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是我們最接近的朋友。那動搖不定的中產階級,其右翼可能是我們的敵人,其左翼可能是我們的朋友”[1]9的重要結論,認清了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找到了中國革命的切入點,帶領中國人民贏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二是矛盾分析法。毛澤東認為,對立統一法則是唯物辯證法最根本的法則。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當我們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的時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區別;當我們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爭性的時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種不同的斗爭形式的區別。否則就要犯錯誤”[1]336。他認為,調查研究一定要抓住主要矛盾,否則,仍舊是沒有發言權。
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的調查研究理論
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領導全國人民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將調查研究作為謀事之基,成事之道,對調查研究進行了繼承和發展。
1.調查研究是科學決策的重要途徑。鄧小平認為,要科學決策,必須做深入調查研究,如果不深入群眾中進行調查研究,就容易脫離實際,犯決策錯誤。他在《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中指出,在黨的組織和國家機關的許多工作人員中,有不少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高高在上,不接近群眾,不重視調查研究,不了解工作中的真實情況。他們往往不是從客觀的實際條件和人民群眾的具體實踐出發,來考慮和決定他們的工作,而是從不確切的情況出發,從想象和愿望出發,主觀主義地來考慮和決定他們的工作。因此,他們做出的決策有的不完全正確,有的甚至完全錯誤。這樣,就會激化矛盾,影響干群關系,最后給黨和人民的事業帶來損失。
2.調查研究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鄧小平認為,調查研究必須遵循兩個原則進行,一是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出發點,他強調,“毛澤東同志從參加共產主義運動,締造我們黨的最初年代開始,就一直提倡和實行對于社會客觀情況的調查研究,就一直同理論脫離實際、一切只從主觀愿望出發、一切只從書本和上級指示出發而不聯系具體實際的錯誤傾向作堅決的斗爭”[2]115。他認為,我們做任何調查研究工作,都為的是解決問題,當然,問題能不能解決,問題解決是否正確,關鍵在于我們是否能夠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一切從實際出發。因此,各級領導干部在調查研究時,要從客觀事實本身出發,了解真實情況,掌握第一手資料,然后再得出結論。二是要堅持目的性原則。調查研究一定要有明確的目的,目的不明確,調查研究就會多走彎路,就會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最終使調查研究失去真正意義。因此,調查研究前,一定要明確調查研究的目的。
3.調查研究必須有正確方法。鄧小平認為,調查研究也是一門科學,在調查研究中獲得大量詳細材料的同時,經常會出現一些隨機因素,使得到這些材料出現一些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因此,調查研究需要有正確方法。在長期的調查實踐中,鄧小平總結出如典型調查法、系統法、開座談會法等調查方法。典型調查法是指根據調查目的和要求,在對調查對象進行初步分析的基礎上,有意識地選取少數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單位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鄧小平十分提倡這種方法,他認為,“各級領導機關的領導工作人員要善于運用典型調查的方法,研究群眾的情況、經驗和意見”[3]223。系統法就是從系統的觀點出發,著重從系統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統和環境之間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關系中綜合地、精確地考察對象,以達到最佳地處理問題的一種思維方法。在調查研究中使用這種方法可以使我們更加有利于從社會和系統的大背景上看待出現的人和事物,從事物的聯系中把握調查對象,從而掌握解決問題的主動權。開座談會,這是鄧小平調查研究常用的一種方法,如1961年在北京順義15天的調查研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15天中,鄧小平除了聽取縣委匯報外,絕大部分時間是組織社會干部座談和下戶訪問。
三、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深化和豐富了毛澤東、鄧小平調查研究理論
1989年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繼承毛澤東、鄧小平關于調查研究的基本思想,并結合新形勢下出現的新情況,對調查研究提出了許多新觀點、新思想,將馬克思主義的調查研究理論推向了新的高度。
1.調查研究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紐帶。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我們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一條基本經驗。江澤民認為:“我們黨過去領導全國人民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現在又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最根本的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正確地認識中國的國情,創造性地解決革命和建設中的問題。這個結合的過程,始終是以調查研究為前提和依據的,也就是說,是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實現并不斷深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的結合和統一的?!盵3]304
2.調查研究是正確決策的根本途徑。調查研究是形成正確決策的前提,是決策得以實施的保障,也是決策得以更新和發展的手段。江澤民指出“沒有調查就沒有決策權”,這一論斷表明了調查研究對決策形成的重要性。在《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系的決定》中,江澤民進一步指出“各種問題的解決都取決于正確的決策,而正確的決策來源于對客觀實際的周密調查和研究”?!叭绻覀冋嬲颜{查研究這一最基礎性的工作在決策前做深做透,我們制定的決策就能與客觀實際相吻合,執行起來也就得心應手,無往而不勝”。他強調,政府管理的全程就是不斷地調查研究,不斷地形成決策、貫徹執行決策、更新發展決策的過程。所以,他極力主張把調查研究自始至終貫穿于政府決策過程之中和黨政領導的行政實踐之中。
3.調查研究需要有正確的方法。明確調查研究地位后,江澤民還在調查研究的方法上做出了具體的指導。首先,江澤民認為,調查研究要制度化、常規化。制度化、常規化是調查研究得以長期進行的有效保證。他提出“縣以上的各級領導同志每年至少抽出一兩個月的時間,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親自聽取群眾的呼聲,了解群眾在想什么,盼什么,歡迎什么,反對什么”[3]308。其次,調查研究要堅持個別和一般相結合。江澤民在調查研究中非常注重這一方法。他認為,在調查研究中,這一方法能夠使領導及時發現先進人物和先進典型,總結群眾在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中創造的新鮮經驗,教育、鼓舞、引導群眾前進。最后,調查研究要深入群眾、服務群眾。江澤民認為,“領導干部來自群眾,是為群眾工作和服務的,如果脫離群眾,不關心群眾疾苦,那就從根本上喪失了當領導干部的資格?!盵4]146所以,在調查研究中,他要求各級領導干部一定要深入群眾,深入調研,“越是困難的地方,越是矛盾集中的地方,領導干部越是要經常到那里去”,認真傾聽群眾的呼聲、要求和意見,努力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
顯而易見,從毛澤東到鄧小平,再到江澤民,以他們為核心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對調查研究的探索和實踐是一以貫之的。他們關于調查研究的思想和實踐既一脈相承,又在各自所處的歷史條件下有所創新,有所發展,不斷將馬克思主義的調查研究理論推向了新的高度。這對于新時期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凝聚起實現“中國夢”的強大力量,無疑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江澤民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江澤民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