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前社會背景下,大學生的戀愛觀存在的問題越來越大,這些問題的形成原因是多樣的。加強大學生戀愛觀和成才教育,引導學生恰當處理戀愛和學業關系,運用社會、家長及學校的合作力潛移默地影響化學生的戀愛道德觀,尤其加強女學生的戀愛保護意識,理性對待自己的愛情。
關鍵詞:大學生;戀愛觀;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0-0386-02
一、問題的提出
從古至今,“愛情”一直是人類從不過時的永恒主題,然而它的內涵隨著時代變化而變化,如今,它又有了新時代的色彩。處在生理、心理日趨成熟的青年階段的大學生表現尤為明顯。這一時期青年的生理特點決定了青年男女有強烈情感欲望,因此,探討愛情是很正常的事,涉足戀愛更是無可厚非。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西方性開放思想大量涌入國內,加上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人們的愛情思想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的愛情觀和婚姻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懷疑,青年大學生戀愛現象在校園已隨處可見。戀愛關系處理得當,可以促使雙方奮進圖強,共同進步;處理不當,則有可能影響學業、甚至釀成悲劇。戀愛觀是一個人對愛情的基本看法和態度。18-24歲正是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能使大學生在愛情和學業的道路上同時走好。雖然大學生大部分愛情心理正常、健康,但由于大學生的戀愛觀、性心理發展沒有及時跟上生理發育的步伐,所以不少大學生會出現荒廢學業、墮落萎靡,甚至走向極端、傷害他人的情況。對于大學生這種現狀,禁止戀愛已遠遠不能解決問題了,必須采取積極的方式引導大學生正確地戀愛,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戀愛觀。
二、當前大學生戀愛觀存在問題
大學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受眾群體,他們接受文化素養教育的同時,很少與社會的接觸,因而社會閱歷、生活經驗不足,加上他們正處于身體發育的第二高峰期,雖然身體機能日益完善、成人意識和感情欲望逐漸增強,但大學生心理發展的滯后與生理成熟的矛盾致使他們的戀愛觀容易出現一些難以應付的問題。物欲橫流的社會潛在影響著價值觀不穩定的大學生。
1.愛情第一的理念。有些學生認為愛情高于一切,崇尚“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的至理名言,覺得愛情高于學業,一切以愛情為中心,任何事情都得圍繞著愛情轉。有的人認為:“人生最可貴的幸福只有愛情”;有的甚至認為:“沒有了愛情,就沒有學習的動力,更不用提生活的價值了”,“大學生的生活應該是戀愛和學習的結合”。因此很多戀人整天迷戀于情場,很容易將學業荒廢。
2.幻想愛情。對于自我控制力差的大學生,戀愛會讓男女雙方容易陷入幻想情境當中,迷失自我,主觀放大對方優點,客觀評價能力減弱。當確立男女朋友關系時,喜歡憧憬美好未來,編織理想,進而聯想性愛并發生關系。當他們從幻想中醒過來,發現現實與幻想的差距,導致一系列的失落感,這時感情出現搖擺狀態,原來的“白馬王子”和“白雪公主”身上還有那么多的缺點,漸漸地兩個人的感情出現障礙,感情越來越淡,最后走向分手。
3.過分注重對方的外貌。同學們在選擇伴侶時很注重外貌,尤其是男性一方,很多男生認為有一個漂亮的、身材好的女朋友有面子,看著也舒服,以“外貌”為出發點,忽視了對方的內涵,似乎愛情只能以外表為基礎。
4.擇偶動機不正確。大學生進入夢寐以求的大學后,在沒做好自己的人生規劃時,會容易出現思想的空白區,表現為應付學業任務、迷戀游戲、頭腦空白、缺乏學習動力,于是就把心思放到談戀愛上,尋求異性關愛,讓戀愛填補思想上的空虛。
有的大學生跟風,眼見周圍有越來越多的情侶,也激發了他們對浪漫愛情的追求。而且,當今眾多韓劇當中的“王子與灰姑娘”之類的電視劇及情感文藝和影視作品的影響,更進一步刺激了大學生的戀愛好奇和追求浪漫的心理。有些女生選擇浪漫的男生作為情侶,殊不知會制造浪漫的人不一定是真心對待自己的人,很多男生一旦沒有了激情就立馬甩手走人,拋棄對方。
有的大學生戀愛動機是追求物質利益,功利化的色彩明顯,雙方往往看重對方的家庭背景和經濟狀況,把前途寄托在對方那里。這樣的感情,往往一與現實碰撞,就會暴露其本質。
5.盲目戀愛。根據西安郵電大學王丹丹的調查數據:25%的同學有考慮與戀愛對象結婚,19%的同學沒有考慮,50%的同學認為順其自然,6%的同學認為玩玩而已。以上數據充分說明大部分學生對待未來感情不重視,對于性道德認識不穩定,帶有盲目性,表現出對感情處理的隨意性,只想享受當時戀愛的滋味,并不關注戀愛目的和未來結果,較少考慮愛情的道德責任。他們片面地認為在大學談戀愛是一種個人魅力的體現,同時能夠積攢戀愛經驗,卻不知道,隨意擺弄愛情會釀成惡果的道理。
6.戀愛態度輕浮。當代大學生戀愛觀念日益開放,傳統的婚姻道德觀淡化。有些大學生在挑選戀愛對象時,腳踩多只船;有些情侶之間發生糾紛,以致產生沖突,釀成悲劇。超過50%的在校大學生有和異性交往的欲望,為滿足性的沖動而走向二人世界、享受性愛的刺激過程,一旦性沒了,愛也沒了。有些學生認為戀愛是戀愛,婚姻是婚姻,卻不知道,人類的情感也是有一定的道德責任,道德是愛情建立起來的基礎。
7.女大學生愛情承挫力較差。對于對待感情不認真的女生來說,失戀只是有點失意或者比較隨意的事,但對于重視感情的女生來說,失戀是個極其痛苦的事。心理發展不成熟的女生會出現憂郁、失望、怨恨的消極心理,認為自己不夠好、沒能力,自卑感強烈。有些女生甚至認為自己無臉見人,或者失去了唯一的愛人,就走上極端錯誤的輕生道路。
三、形成大學生不當戀愛觀的原因分析
1.孤獨和空虛感是滋生不當戀愛觀的溫床。很多大學生談戀愛不是志趣相投,而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和精神上的空虛,當今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受到的關懷是無微不至。進入大學后,難免會心生孤獨,需要感情上的慰藉,借助一定的手段,逐漸把異性友誼轉換為男女朋友的關系。
2.獨生子女的嬌寵性格所致。90后的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父母將畢生的精力放在他們身上,有的家長從物質和精神兩方面過度關心孩子,使孩子形成了高傲、任性的性格,用自己對父母的態度對他人,用自己養成的“脾氣”對待另一方。只要索取,不愿貢獻,過分注重自我利益,而忽視異性伴侶。
3.西方思想的沖擊和網絡對大學生的影響。改革開放在打開社會進步的閘門的同時,也使西方的性解放和性自由的思想廣泛傳播,人們的愛情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年輕人變得越來越開放。不健康的網絡信息對學生的道德觀念形成了巨大的沖擊。雖然大部分學生的思想是積極向上的,是健康的,但不能否認,那些不懷好心的發布者撒播的網絡黃色、下流的信息嚴重地侵害著大學生的性心理和性道德,這些庸俗的戀愛觀致使大學的美好愛情變得越來越貶值。
4.功利性的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就業難的社會現實,使功利性社會風氣進入校園,這更加深了他們的戀愛需求,將自己的美好未來寄托在那些有錢有權有勢家庭下的異性伴侶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拜權主義”的思想在大學生中表現越來越明顯。
5.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和當前學生戀愛觀的不相適應。起初,很多高校對學生的戀愛行為懲罰比較嚴格,這對約束學生的行為起了一定的作用。但隨著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增強,學校對戀愛方面的規定屢遭質疑,特別是對學生的親熱行為和越軌行為的定義和懲罰規定。面對法律和道德的雙重壓力,學校也變得無所適從。學校管多了,顯得過分,管少了,又顯得沒責任心。學生對戀愛的態度,由隱藏變成光明正大。有些學生認為學校根本就不應該管戀愛的事。
四、社會、家長和學校應共同努力培養大學生正確戀愛觀
戀愛是當代大學生生理和心理發展的必經階段,不能否認,大學生戀愛觀的主流是健康的,但若不對那些不健康戀愛觀的大學生做及時思想預防工作,勢必影響大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并容易形成社會不良風氣的惡性循環。這就需要社會、家長和學校合力一股勁,重視大學生的心理發展歷程和教育工作。
1.對社會方面的建議。大學生是社會的一部分重要群體,他們具有社會屬性,社會環境必然影響大學生健康發展,而社會環境中的網絡是對大學生影響最為深遠和最直接的環境,所以控制網絡環境非常重要。營造網絡道德和綠色網絡的文化氛圍有助于提高大學生對黃色文化的克制力,這都有賴于社會網絡環境的管理,同時應重視社會輿論的宣傳作用,社會輿論應該在丑惡美面前做出正確的選擇,肩負起營造社會發展、健康文化氛圍的責任。
2.對家長方面的建議。家長對孩子進行適時的性教育,選擇恰當的方式,與孩子一起討論戀愛問題和性愛問題,注意正確的引導。
3.對學校方面的建議。第一,加強大學生戀愛和性愛的道德和責任教育。設立戀愛觀和性心理教育課程。課程內容必須包括“正確地認識戀愛和性愛”、“擺正和處理好愛情在人生中的位置”、“正確處理失戀”這三個基本問題。第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形成健康的校園文化。展開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如戀愛婚姻專題講座、建立專門的校園心理咨詢中心等。為學生提供及時的心理疏導,消除大學生的空虛感和不安全感,使學生展現自我,實現自我價值感。
總而言之,大學生正確戀愛觀的培養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學生、社會、家長、學校共同合作努力,需要理論教育和實踐相結合,加強法制教育宣傳,構建和諧校園,培養積極向上、文明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顧馨梅.重視新時期大學生群體正確的愛情觀教育[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2):19-21.
[2]王芳,尹瑜新.當代大學生戀愛觀與性心理調查[J].校園之聲,2012,(1):123-124.
[3]國佳.淺談大學生戀愛心理特點及引導方式[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2,(10):61-62.
[4]孫佳寧,王剛.當代大學生戀愛觀教育[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9,(12):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