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由于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短期內難以根本解決,人民內部各種利益矛盾不可避免地凸顯出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顯得尤為重要。深入研究人民內部矛盾發展態勢的基礎上,從經濟、政治、機制保障等方面對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進行探討,從而為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關鍵詞:改革開放;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
中圖分類號:B03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0-0010-02
一、改革開放以來人民內部矛盾發展態勢
(一)人民內部矛盾的主要表現形式
1.利益矛盾成為人民內部矛盾的核心問題
馬克思曾指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息息相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定了一系列正確的方針、政策,實行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以及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極大地調動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這是對個人物質利益關注的充分體現,這使得人們從淡化物質利益的這種傳統義利觀的桎梏中解放出來,物質利益不斷得以滿足和實現。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群眾所創造的發展成果越來越多,人們不僅需要獲取物質利益,他們也同樣需要分享政治、文化等權益,需要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雖然我國實行了先富帶后富,最終實現共富的政策,但我們仍然遇到許多我們沒有預見到的新矛盾。當前我國城鄉、地區、行業之間收入差距依然較大,就業形勢也很嚴峻,部分既得利益集團阻礙改革,掌控發展成果;一些靠非法手段、以損害他人利益為代價的人反而成為財富享有者等等,社會上因而出現一種“仇富”心理,加劇了普通人民群眾的不公平感,關系到群眾切實利益的教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等問題并沒有完全得到有效解決,發展成果并未更全面、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人民內部利益矛盾凸顯。
2.黨群、干群矛盾成為人民內部矛盾的突出問題
人民群眾對我黨的印象,主要來源于黨員干部這一“窗口”,應該說,大部分黨員干部都能做到時刻把人民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因而能夠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戴。黨群、干群關系的主流是好的,但一些地方黨群、干群矛盾仍相當突出。部分黨員干部不能做到深入基層,傾聽群眾呼聲,依然是“拍腦袋”決策,注重政績,領導地方科學發展能力不強;對于中央制定的惠民措施,部分黨員干部主動截留,或在執行政策的過程中,漠視群眾需求,為了謀求個人或小團體利益使中央政策完全變味走樣,就會出現“吃低保的手機”等事件,不能使群眾真正受益;對于土地征收、房屋拆遷問題等矛盾易發的領域,不能深入細致地開展群眾工作,工作方法簡單粗暴,甚至會發生激烈的群體對抗現象;部分黨員干部存在嚴重的腐敗現象,以上種種黨群、干群的突出矛盾都說明部分黨員干部存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脫離群眾、宗旨意識比較淡漠,這都嚴重削弱了我黨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
(二)人民內部矛盾呈現的新特點
1.利益矛盾復雜化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出現了一些新的社會階層和利益群體,隨著利益格局出現多元化,利益需求也呈現多元化趨勢,各種利益主體不僅需要分享改革發展成果,而且他們對于經濟、政治、文化利益等方面的需求會相互交織,利益矛盾因而變得更加復雜。
2.矛盾呈群體性趨勢
人民內部矛盾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方面面的領域,雖然每個人的利益需求不同,但這些利益都在一定程度上涉及群眾的切身利益,使群眾在一定程度上都成為利益相關人,如果政府官員處理方法不得當,不能保障人們所應有的基本權益,人們完全可以依托當前網絡的便捷性、互動性等特點,使群眾的“仇富”、“仇官”等負面情緒,在蝴蝶效應的影響下借助網絡迅速蔓延,群眾在網絡上很難辨別真偽,容易引起共鳴,從“網上”走到“網下”,從而演化為現實中的官民沖突的群體性事件。
3.矛盾仍屬于非對抗性質
1957年,毛澤東在《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一文中指出:社會主義社會存在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敵我矛盾屬于對抗性質的矛盾,人民內部矛盾屬于非對抗性的。毛澤東的觀點今天仍然適用。當前,雖然人民內部利益矛盾比較復雜,但都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具體利益矛盾,只要掌握群眾工作的規律和特點,提高新形勢下做好群眾工作的本領,引導人們通過正當的途徑來維護個人權益,準確把握人民內部矛盾的非對抗性,人民內部矛盾都能得到合理解決。
二、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對策
(一)大力發展經濟,為解決人民內部矛盾奠定物質基礎
針對我國生產力落后的現狀,鄧小平曾提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在當代中國,發展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是堅持科學發展。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同樣需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科學發展,從而為人民內部矛盾的解決奠定物質基礎,進而從源頭上減少矛盾。只有經濟平穩發展,把“蛋糕”做大,把更多的財力用來加強以改善民生為主的社會建設,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人民內部矛盾才會逐步得到緩解。
(二)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為解決人民內部矛盾提供政治保障
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提出“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這是在總結“文革”教訓基礎上做出的正確啟示。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曾主張要用團結——批評——團結的公式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雖然這種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發揮積極作用,但由于沒有制度約束,導致民主無序化,給我國帶來了慘痛教訓。因而,鄧小平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我們應該汲取歷史的經驗和教訓,要深知,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必須加強民主法制建設,既要擴大民眾有序政治參與,為人們發表政治見解、表達利益訴求搭建平臺和載體,充分發揮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基礎作用,保證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又要善于運用法律手段來解決矛盾,杜絕人民群眾的非理性政治參與,堅持依法決策,全面落實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在法制允許的范圍內協調群眾利益,解決群眾矛盾。
(三)堅持群眾路線,為解決人民內部矛盾提供政治優勢
我黨最大的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后最大的危險是脫離群眾。我黨歷經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充分證明,我黨之所以能從弱到強,根源就在于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能夠始終做到自覺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當前全黨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黨員干部要想真正遠離四風,要想妥善處理好人民內部矛盾,同樣必須堅持群眾路線。當前人民內部矛盾呈現許多新特點,只有深入基層,到群眾中去,加強黨和國家方針政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宣傳教育,才能使我黨在感情上更貼近群眾,同時又能真誠傾聽群眾呼聲;體會群眾疾苦,才能真正了解人民群眾內部矛盾的癥結所在,為日后有效解決矛盾提供基本素材,增強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的前瞻性。而只有把從群眾中獲得的鮮活資料加以匯總加工,才能切實保障我黨制定的各項方針政策符合群眾客觀需求和群眾根本利益,做到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真正經受住群眾的檢驗。同樣,要想有效化解群眾各種矛盾,必須創新群眾工作方法,提高新形勢下群眾工作水平和能力,通過堅持群眾路線,汲取基層營養,做到從思想上尊重群眾、行動上密切聯系群眾,掌握群眾心理特點和利益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切實做到維護群眾權益,從而達到積極主動處理好人民內部矛盾的效果。
(四)建立健全利益協調機制,為解決人民內部矛盾提供機制保障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利益主體日益多元化,而人民群眾的利益需求也呈現多元化的趨勢,許多群眾的內部矛盾起初并不是大事,完全可以使矛盾處于萌芽狀態時,在基層得到合理解決,但恰恰是由于沒有引起黨員干部的足夠重視,群眾的利益表達渠道不暢通,群眾的合理訴求得不到及時宣泄,社會矛盾才會逐漸積聚,甚至上升為影響廣泛的全國事件。要建立健全利益表達機制,暢通群眾訴求表達的渠道,為擴大民眾有序參與社會管理搭建平臺,引導他們以合法理性的方式表達利益訴求。完善信訪制度,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的工作體系,形成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合力。要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機制,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必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通過國家宏觀調控來制定相應的政策,能夠調整利益格局,使社會各階層都能體會到社會的公平正義,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優勢和制度優勢。要建立健全利益補償機制,以增強公平性、保障可持續性為重點,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建立社會保障基金籌資渠道,確保基金安全;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健全社會福利制度,支持發展慈善事業;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和管理,為弱勢群體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水平,解決好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最相關的利益問題。通過以上各種行之有效的做法給利益受損者以一定程度的利益補償,使發展成果更全面、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