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干部的“天花板”困境,是對達到一定級別的干部在晉升方面無望狀態的一種描述。干部“天花板”困局不僅使得一部分干部因“前途無亮”而誘發腐敗動機,而且會造成消極的社會影響。“官本位”思想的根深蒂固、人事制度的滯后及干部政策理解的片面化是造成干部“天花板”困局的主要原因。“天花板”現象的有效消解不僅需要進行“思想尋根”,加強對干部的思想教育,也要“制度塑形”弱化“天花板”的心理效應。
關鍵詞:“天花板”困局;原因;策略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0-0018-02
一、“天花板”現象的內涵揭示
在干部成長的過程中,大多數人到了一定的級別后,晉升空間越來越小,從而在不同階段遇到自身仕途的“天花板”,處于這種狀況的干部被形象地稱之為“天花板”干部。“天花板”干部并不是當今社會特有的現象,古人就有云“人人都有帝王相,地窄人稠輪不上”的說法。當然它也不是中國“特色”,國外的天花板現象不僅存在,而且更嚴重。《人民論壇》的調查顯示,縣級干部是遭遇“天花板”困境的主體,并且在“45-55”歲這一年齡階段上扎堆。40歲是孔夫子所言的“不惑之年”,世界衛生組織把45-49歲年齡的人界定為中年人,在這一階段的人應該說正處于人生的黃金時期,既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又年富力強[1]。大量干部群體在這個年齡階段遭遇仕途的“天花板”不僅使他們感覺到懷才不遇,社會不公之感,對于社會國家來說也是人才資源的浪費,這無疑有悖于黨的干部路線方針政策,不利于社會的發展。
在干部隊伍中,大多數人面對“天花板”困局時會進行自我調節,以正確的心態去面對,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繼續為人民服務。但是也有一部分干部開始產生消極心理,走向墮落腐敗的深淵,具體可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思想上的腐敗。一些干部因為年齡學歷的原因無法繼續晉升,便感到前途無“亮”而產生失衡心理,開始混日子,只求安穩不求進步,甚至有些干部因此而得了“紅眼病”,阻礙年富力強,經驗豐富的人才干事。這不僅會造成不好的機關氛圍,而且阻礙了人才的發展。二是行為上的不檢點。一些“天花板”干部覺得沒有提拔機會之后,便有了“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的想法,在交出權力之前大撈一把,利用手中的權力進行權力尋租或直接侵吞公共財產,從此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形成了中國貪官特有的“59歲現象”。“天花板”現象的出現,對黨的先進性建設和執政能力建設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不僅造成干部資源極大浪費,而且誘發干部消極情緒和投機心理。它反映了政府組織的一種病態,是干部心態之疾、政府文化之疾、用人制度之疾,需要診斷治療[2]。
二、干部“天花板”困局形成的原因
(一)傳統官本位思想的影響
傳統官本位思想是造成“天花板”干部現象的重要思想原因。“官本位”思想的核心是把做官看作人生的最高的價值追求。古人云:學而優則仕。很多人把當官作為人生唯一的價值目標。當前社會出現的考公務員熱,足以說明了人們對當官的熱情。有人說,國外的一流人才在企業,三流人才在政府,而我國則恰好相反,一流的人才在政府,三流的人才在企業。如果沒有成千上萬的大軍擠官道,不會導致“天花板”現象如此嚴重。而官本位意識越強,追求晉升的欲望也就越大。在“金字塔”的科層結構,難免出現“僧多粥少”的局面。然而,職位升遷雖然只是小概率的事件,但是每位官員都會對這種小概率有一種期盼,期盼程度越高,可能導致的心理落差就越大,越有可能感覺到自己陷入“天花板”困境之中。
(二)人事制度的滯后性
我國當前公務員激勵方式以職務晉升為主,且公務員待遇直接與職務相掛鉤,除了工資以外的待遇,職務消費是與職級、職位捆綁在一起的,職務越高,各種補貼的費用也就越高。將待遇與職務掛鉤導致了發展空間窄小,激勵能力較弱,職務晉升成了唯一的激勵方式,因而也就直接導致了官職的晉升成了大部分干部的唯一追求。而公職機關內部生態相對封閉的特性,使得干部的職業渠道狹窄,流動性較差,大多數干部職務晉升按部就班,論資排輩,熬年頭,缺乏正常合理的退出機制,也使得公務員這一職業的出口狹窄不暢,辭退率極低,再加上公務員社保體制與整個社會相脫節,公務員依舊是一個“金飯碗”,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即使官員晉升無望,也會甘心繼續選擇擠在“天花板”下面,而不愿意去“另謀高就”。與此同時我國公務員缺乏有效的流通渠道,只有在本單位晉升的一元化晉升渠道,缺乏與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企業的交流渠道,公務員缺乏職業發展的“旋轉門”。
(三)干部政策理解的“片面化”
任人唯賢,德才兼備是我國基本的干部政策,然而在具體貫徹這一干部政策時,出現了認識上的偏差。一些地方政府盲目地推行“干部年輕化”政策,把干部年輕化片面地理解為“以年齡為劃線”,年輕化就是低齡化。如,有的地方在換屆中規定,黨政領導班子的平均年齡,市級不得超過45歲,縣級不得超過40歲,鄉鎮級不得超過35歲;有的規定,干部年滿40歲不再提任縣處級領導職務,年滿35歲不再提任鄉科級領導職務[3];在年齡上搞“一刀切”嚴重影響了一批年齡較大但能力較強干部的發展。還有不少地方將人才的標準硬化為學歷,以本科以上或研究生學歷成為晉升的標準,使得一些具有豐富經驗但缺乏學歷教育的干部喪失了晉升的機會。
三、干部“天花板”現象的消解策略
干部“天花板”現象的有效消解需要綜合治理的策略,既要進行“思想尋根”,加強干部隊伍思想政治建設,破除“官本位”意識;也要通過“制度塑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弱化“天花板”的心理效應;與此同時,準確理解干部政策,建立科學合理的干部配備梯次結構也是積極化解“天花板”困局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干部素質,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對人生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官員突破“天花板”現象的困局,應提高自身的素質,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首先,應該突破“官本位”的思想。干部作為公職人員,應有較高的思想覺悟,不應該把官職的晉升作為當官的唯一目的,應明白當官為民,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標準,在為官期間,不應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如何使自己“晉升”上,應切實地解決好人民群眾的迫切問題。“權力來自于哪里便向哪里負責”,干部應該明白手中的權力來自于人民群眾,應對廣大的人民群眾負責而不是僅僅對自己的上級負責。其次,應正確地對待權利和名譽。廣大干部應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質,思想覺悟,加強內心的修養,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和名譽觀,做到進退隨意,寵辱不驚,不應該把權力和名譽作為人生的唯一價值導向,要加強自己的職業道德建設,建立多元化的價值導向。再次,應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天花板”現象。遭遇仕途的“天花板”可能是很多官員都會面對的問題,當自己不幸成為“天花板”干部群體中的一員時,不能自暴自棄,產生負面的情緒,甚至走向腐敗的深淵。要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明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有長遠的目光,繼續努力,爭取早日走出“天花板”困局。
(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弱化“天花板”心理效應
干部隊伍制度設計的金字塔結構,使得干部職位晉升欲望的無限性與干部職位數量等級的有限性成為不可調和的矛盾。面對“僧多粥少”的需求,“天花板”干部困局的形成是體制編制設計的一種必然結果。提升干部“天花板”的高度,建立多元化的激勵制度,拓寬干部交流渠道是解決“天花板”現象的有效途徑。一要建立多元化的干部激勵機制。開發職級之外的激勵手段是解決干部“天花板”現象的重要途徑。實施公務員工資與績效掛鉤,將調薪權力下放,以彈性調薪取代固定薪級。或者實施榮譽激勵,重視對干部的精神鼓勵。榮譽激勵是國外普遍采用的激勵方式,很多國家和地區都設有屬于國家行政獎勵性質的“功勛獎勵制度”[4]。公務員只要做出符合條件的貢獻,就可以獲得國家功勛獎,如美國的總統獎章。還可以實施帶薪休假,帶薪休假對公務員來說也是一種很好的激勵方式,能提高他們的積極性。二是拓寬干部交流任職、交叉任職、交流培養的渠道。要解決好干部能上不能下,上下流通不暢的現象,應當建立起干部的交流機制,選拔優秀的上級干部到基層任職,選拔優秀的基層干部到上層去任職,實現干部隊伍之間的有效流通。此外,還要加大干部跨地區、跨行業、跨部門的交流力度,做好黨政干部、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科研人員的三支隊伍之間的交流。
(三)建立科學合理的干部配備梯次結構,打破“唯年齡、學歷論”的認識誤區
對干部隊伍年輕化的片面理解,在領導班子配備中搞年齡“層層遞減”不僅挫傷了一部分干部的積極性,更與中央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精神背道而馳。糾正按任職年齡“杠杠”一刀切的做法,合理配備各年齡層次的干部應做到:一要正確理解,全面貫徹干部政策。對各級領導班子的年齡結構,中央都有明確的要求,應嚴格執行,要按照干部隊伍的“四化”方針和德才兼備的選人用人標準,不分年齡,不拘一格,大力選拔優秀人才,培養選拔年輕干部與合理使用其他年齡段干部要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不能顧此失彼。二要辯證看待不同年齡段干部的長處。要看一個干部是否具有干事創業的能力,開拓創新的闖勁,健康向上的人生追求。要看到各年齡段的干部各有長處,“新進之士喜勇銳,老成之人多持重”。“新人”與“老人”各有優點,只有相互補充,才能共成大業。三要優化領導班子年齡結構,堅持老中青相結合。要科學設置班子結構配備模型,班子原則上應由相對年長、經驗豐富,年富力強、精力充沛和年輕有為、朝氣蓬勃的干部共同構成。要兼顧年齡與性格、氣質、專業知識等方面的搭配,實現各種因素的最佳組合。
參考文獻:
[1]董宏君,李章軍.期待“天花板”現象不再[J].決策探索,2010,(1).
[2]張榮臣.“天花板”現象背后的歷史背景[J].人民論壇,2010,(4).
[3]沈小平.干部“天花板”現象及破解思路[J].領導科學,2010,(7).
[4]杜治洲,任建明.“金字塔”之外的新激勵[J].人民論壇,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