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的工資本質的核心是勞動力即商品,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是工資。馬克思深入分析工資和剩余價值的關系,得出必要勞動是工資的來源,剩余勞動創造剩余價值的重要理論。筆者認為,馬克思的工資本質論是對剩余價值理論的延伸,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今天,重溫馬克思的工資本質論,對正確認識和解決我國在經改革和發展中存在的貧富差距擴大、收入分配不均等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工資本質論;當代意蘊
中圖分類號:F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0-0077-02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實現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逐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斷提高,在取得輝煌成績的同時,國民也應看到社會上出現了貧富差距呈擴大趨勢,收入分配不合理、不公平和不合法等問題。通過分析馬克思工資本質理論,引入關于生產要素是否參與剩余價值的創造和分配的思考,以期對正確認識和解決我國在經濟改革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幾點建議。
一、馬克思工資本質論的基本內容
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資的本質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但是,“在資產階級社會的表面上,工人的工資表現為勞動的價格,表現為對一定量勞動支付的一定量貨幣。”[1]613在這種制度下,資本家購買工人的勞動力是以貨幣工資形式支付的,工人為資本家勞動,資本家付給工人工資,工資表現為“勞動的價格”。馬克思對工資本質的分析是從勞動力商品和工資的關系角度入手的,得出了勞動力是商品,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是工資的結論,從而揭示了工資和勞動力價值之間的本質關系。
馬克思認為,勞動力商品像其他任何商品一樣,也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勞動力的價值,是由生產、發展、維持和延續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價值決定的。”[2]76-77它包括三個部分:一是維持勞動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二是維持勞動者家屬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三是勞動者接受教育和訓練所支出的費用。
(一)工資和剩余價值的來源
根據資本在剩余價值生產中所起的作用,可以將資本區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馬克思指出:“轉變為生產資料即原料、輔助材料、勞動資料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并不改變自己的價值量。因此,我把它看成不變資本部分,或簡稱為不變資本。”[3]43可變資本是用來購買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可變資本的價值在生產過程中不是被轉移到新產品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勞動再生產出來的。由于這一部分資本價值不是不變的,而是一個可變的量,所以馬克思把這一部分資本叫作可變資本。把資本區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揭示了剩余價值的來源。它表明,剩余價值既不是由全部資本創造的,也不是由不變資本創造的,而是由可變資本創造的。
為了進一步說明工資和剩余價值的來源,馬克思分析了兩種勞動即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馬克思指出,價值增值過程,即生產剩余價值的過程,這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主要方面,“價值增值過程不外是超過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這個一定點“即資本所支付的勞動力價值”[1]227。在價值增值的過程中,雇傭工人的勞動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勞動,用于再生產勞動力的價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勞動,用于無償地為資本家生產剩余價值。因此,工資來源于必要勞動創造出的價值,剩余價值是雇傭工人所創造的并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價值。
(二)工資和剩余價值的分配
在現實的資本主義經濟生活中,資本家并不是把剩余價值看作可變資本的產物,而是把它看作全部墊付資本的產物或增殖額,剩余價值與可變資本的關系便被掩蓋了。馬克思指出:“這種假象,就是雇傭勞動和歷史上其他形態的勞動的不同之處。”[2]79資本主義生產目的是獲得利潤。資本家付給工人工資,工資表現為“勞動的價格”,并且說成是工人全部勞動的報酬,這是模糊了工人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的界限,掩蓋了資本主義的剝削關系。馬克思工資本質論實際上是對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的延伸。馬克思對工資和剩余價值的分配關系進行分析,通過對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和兩種資本的考察,得出了剩余勞動創造剩余價值,不變資本不創造剩余價值,可變資本不僅創造剩余價值而且是唯一創造剩余價值的結論。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構成了馬克思的工資本質論的重要基礎。
二、馬克思工資本質論的現實意義
通過對生產剩余價值過程中的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的分析,馬克思指出資本家付給工人的工資只不過是對工人必要勞動的補償,而對工人剩余勞動所創造的剩余價值則是無償占有。面對這一不合理的勞資關系,馬克思道出了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是資本家剝削工人的根源,并提出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的主張,這一主張是社會主義本質的體現。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斷提高,但也應看到社會上出現了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收入分配不合理、不公平和不合法等問題。針對我國在經濟改革和發展中出現的問題,筆者試圖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建議。
(一)完善所有制結構,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這體現了馬克思的工資本質論關于保障工人階級的經濟利益的基本要求,也是馬克思的工資本質論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具體運用。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建立,實現了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的有機結合,從制度上鏟除剝削產生的土壤,為保障工人階級的經濟地位和權益提供了根本前提。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推行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在現階段,要著力“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3]隨著國有經濟的質和量不斷增強,國有企業職工的工資收入水平也將進一步提高。由于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低且發展不平衡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不可能實行單一的公有制,所以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3],進一步完善所有制結構。
(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進一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
馬克思的工資本質論分析了資本家對剩余價值的無償占有,資本家在獲得剩余價值之后,可能將剩余價值全部用于自身消費,也可能轉化為資本,用于企業的擴大再生產。在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雖然不存在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現象,但從公有制企業長遠發展和工人階級的長遠利益考慮,必然要從工人的勞動產品中拿出一部分用于企業積累。因此,在公有制經濟內部,既要保證工人的基本生活和發展所需,不能因為過度積累而損害工人的當前利益,又要保證企業的擴大再生產不能因為過度消費而影響企業的發展,最終損害工人的長遠利益。這就要求我們處理好積累和消費、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之間的關系,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就要調整和規范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分配。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指出,“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初次分配機制”[3],并明確“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到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翻番”。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縮小貧富差距,尊重勞動者財富創造的主體性地位,已經成為中國上下的共識。
(三)從經濟上保護職工的合法權益,從組織上充分發揮工會的作用
馬克思指出,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和雇傭關系之間存在剝削現象,這種剝削現象雖然不合理,卻是合法的。這一客觀存在要求我們在肯定非公有制經濟和非公人員為我國經濟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同時,又要維護工人階級的切身利益。工人階級不僅是我國的領導階級,也是人民民主專政的階級基礎,我們黨和國家的性質從根本上決定了我們必須依靠工人階級。依靠工人階級,首先要保護工人的合法權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要堅持職工總體受益和不超過職工實際承受能力的原則,堅持基本生活保障。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要同企業改革配套和同步進行。關心退休和低收入職工的生活,幫助他們解決在改革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和困難”[4]。其次,要加強各級工會組織建設。鄧小平同志認為,要依靠工會去教育工人,啟發其階級覺悟,發揮其生產積極性。他指出:“工會工作的好壞怎么樣,影響著工人當家做主的權利行使得怎么樣,也影響著企業管理的好壞怎么樣,影響著集中領導能否順利進行”[5]。所以,黨和政府要高度重視工會的作用,各級工會組織要更好地代表和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替職工說話辦事。
(四)全面提高勞動者的整體素質,從而提高工人的實際收益
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在生產要素中,勞動力是對經濟發展起決定作用的要素,勞動力的數量、質量及其構成,直接影響著經濟發展。亞當·斯密指出:“一國國民每年的勞動,本來就是供給他們每年消費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6]在經濟活動中,單一的生產要素不可能形成生產力,各生產要素之間的組合,形成了現實的生產活動。各種生產要素可以在各生產部門自由流動,工人的勞動力同其他生產要素如土地、資本、信息、技術等一起參與產品分配,要努力提高工人的實際收益就要努力提高勞動力的價值。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腦力勞動者在“總工人”中人數的比重越來越大,生產勞動呈現復雜化、知識化、自動化的趨勢,這對勞動力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分析馬克思工資理論過程中,我們看到人格化的生產要素在參與產品分配時帶來的收益。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但勞動力素質偏低,高素質勞動力供不應求。因此,工人階級要提高自己的經濟收益,一方面工人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勞動技能,成為文化水平更高、知識技能更強的新型工人;另一方面政府和社會各方面必須全面提高勞動者思想和業務素質、大力加強職業技能開發工作、改善勞動力結構,以充分開發利用和合理配置勞動力資源為出發點,提升勞動者獲取收入的能力,促進充分就業和國民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中國工運學院編寫組.鄧小平工人階級與工會思想研究[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4.
[5]鄧小平.鄧小平文選1975一1982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6]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