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形勢下黨的統一戰線工作存在體制建設有待完善和提高、機制上工作協調力度不夠、創新能力不足、工作方法簡單粗糙等問題;需要我們采取一些切合實際的方法和措施加以解決,比如:建立健全領導體制建設、加強統戰理論和宣傳研究、深化統戰工作人員的教育和培訓。
關鍵詞:統戰工作;體制;機制
中圖分類號:D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0-0125-02
在革命戰爭年代,統一戰線是我們團結各方力量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三大法寶之一;在社會主義和平建設時期,統一戰線仍然是我們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聯合各社會階層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強大武器。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第五部分指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這是新時期黨和國家領導人對統戰工作的新要求。因此,加強對統戰工作體制和機制的研究,既是我們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需要,也是我們廣泛吸納各社會階層人士同心同力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在體制上,只有認真研究如何改善和加強黨對統一戰線的領導,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統戰工作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吸納人才、匯集人才的積極作用;在機制建設中,只有研究好統戰工作內部各部門、各系統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才能更充分、更有效地發揮統戰工作優勢??傊?,統戰工作的體制機制問題,是統戰工作的根本問題、核心問題,抓住了這個問題,就抓住了統戰工作的關鍵鑰匙。
一、統戰工作體制機制建設的基本經驗
通過對中國共產黨九十多年來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統戰工作之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功,就在于體制機制建設上,我們始終堅持黨對統一戰線的領導,始終貫徹統一戰線為當前階段的工作服務的宗旨,始終堅持發揮重點統戰人物的模范帶頭作用。
(一)始終堅持黨對統一戰線的領導
統一戰線歸誰領導始終是統一戰線的根本問題。從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建立到反蔣統一戰線的形成,我們黨就一直是統一戰線的倡導者和組織者,是統一戰線的核心和堅定維護者。從我黨統一戰線的發展經驗來看,大革命時期黨沒有堅持對統一戰線的領導權,最后大革命失敗了,革命陷入低潮;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我們始終堅持黨對統一戰線的領導,高度關注統一戰線的發展壯大,最終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偉大勝利?,F在是和平建設時期,統一戰線工作不像戰爭年代那樣關系到敵我雙方的生死存亡問題了,但統戰工作仍然很重要,它關系到我們黨的執政基礎能不能擴大和鞏固的問題,關系到如何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匯聚到黨的旗幟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問題。所以堅持黨對統一戰線的領導權,仍然是統戰工作體制建設的核心問題。歷史和現實都清楚地證明了,只有堅持黨對統一戰線的領導,統戰工作才有正確的方向和清晰的未來,只有堅持黨對統一戰線的領導,才能高屋建瓴地完善統戰工作的體制建設。
(二)和黨的總路線始終保持一致是統戰工作的中心任務
從20世紀初建黨開始,統一戰線始終是黨的總路線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統戰工作必須服從和服務于黨的總路線和總任務。從第一次國共合作開始,我黨加入國民黨一起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到抗日戰爭時期,我黨倡導成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終打敗日本法西斯;再到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我們團結各方面力量全國各族人民一起建設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事實表明,只有服從和服務于黨的中心工作,黨的統戰工作才有明確的奮斗目標,才會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
(三)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是統戰工作的根本點
統一戰線就是不同階級、階層的人們為了共同的目的或者利益團結到一起。從戰爭年代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到社會主義和平建設時期的愛國統一戰線都說明了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戰爭年代我們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是為了實現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對封建主義基本歷史任務的,這個任務在1949年實現了。和平年代,我們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是為了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建設以及祖國統一的需要。2011年初胡錦濤同志在黨外人士迎春座談會上指出,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標上同心同向、行動上同心同行,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最鮮明的特質,是我們不斷奪取革命、建設、改革事業勝利的有力保證。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我們黨始終高舉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旗幟,打破宗教、民族、地域甚至是國際的界限,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祖國的和平統一,盡一切可能地將中華兒女團結在自己周圍。
二、建構良好的統戰工作體制機制的方式和途徑
(一)建立健全統戰工作的領導體制建設
從歷史經驗來看,要形成高效有序、行動有力的統一戰線工作體制,對統戰工作的領導體制建設尤為重要。目前從各省或直轄市的機構設置來看,一般統戰部門的領導均由省市一級黨委常委擔任。統戰工作有專人負責分工明確。這是好的現象,但是在各地市、縣、鄉鎮等基層機構就不是那樣了,有的是副書記、副市長兼任,有的是專門的統戰工作人員任職,根據各地情況,各有不同??偟膩碚f,還是沒有形成比較固定和健全的領導體制。
根據中央對統戰工作的指示和要求,我們在統戰工作的領導體制建設上要做到這樣幾個方面:首先,各級黨委要堅決把握好對統戰工作的領導,堅持不懈,毫不動搖。在當前經濟建設大發展,人民生活得到明顯改善的新時期,各種社會矛盾和利益沖突也日益顯現出來了。統戰部門在化解矛盾和爭端,積極解決人民群眾的合理訴求方面,有很多具體和瑣碎的工作要做。因此,要求各級統戰部門的領導崗位要選派作風扎實、能力出眾、親和力強的干部擔任。各個部門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做到統戰工作領導放心,群眾滿意。其次,建立和完善對統戰工作的考核評價機制。把統戰工作的成績好壞納入對干部的考核評價體系之內,在干部的選拔任用上,統戰工作不合格者堅決不用。同時,大力宣傳統戰工作的優勢和積極作用,把改變過去那種不重視統戰工作的風氣,把統戰工作提到和新聞宣傳工作、環保工作、教育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來。再次,建立各種類型和層次的統戰聯席會議制度。統戰工作部門同志要定期召開統戰工作聯席會議,加強和宗教界、黨外知識分子、海外人士、少數民族人士的聯系,和他們定期召開座談會議,了解他們的工作動向和實際工作中的困難,制定具體措施并解決問題。最后,形成規范有效的統戰協調機制。統戰部門和宣傳部門、組織部門一樣,是黨委領導下的一級職能部門。統戰部門在工作協調、人事任免、群眾工作等方面對黨委負有建議、監督和參與的職責。因此,統戰部門一方面要做好黨委安排和下達的工作任務,另一方面要積極協調好各階層人士和政府的聯系以及政府機關各部門之間的聯系,發揮好自己橋梁和紐帶的作用,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貢獻一己之力。
(二)形成統戰理論和宣傳的研究機制
統戰工作實質上是一項群眾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是群眾工作就一定有相應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值得研究,是思想教育工作就一定有理論高度和深度值得探尋。因此,加強對統戰理論和宣傳的研究是保持統戰工作長盛不衰的法寶之一,也是統戰工作的生命源泉。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是我黨的三大優良傳統之一。今天,研究理論是為了更好地指導實際工作,新時期統一戰線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問題、工作方式方法問題、新的社會階層的團結問題、統戰隊伍建設問題、祖國統一問題等等,這些問題有些得到了解決,有些亟待我們進一步研究加以解決。只有我們的理論研究清楚明了,我們的實際工作才能有的放矢。相應地,我們也不能光停留在紙上談兵,只有實際的統戰工作才能對我們的研究和理論加以檢驗和修正。理論和實際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只有這樣,我們的統戰工作才能游刃有余,從容不迫。
除了研究理論之外,宣傳工作也很重要。理論研究得再高深,沒有宣傳到群眾中去,群眾不了解也不行。這就要求各級統戰干部利用一切工作機會向群眾宣傳和解釋我們的統戰工作。必要的時候,我們還可以像新中國成立初期爭取和對待黨外人士宋慶齡和陳寅恪那樣——溫馨細致的上門服務。在宣傳方面,我們不但要利用報紙、廣播等傳統媒體,還要利用好微博和微信等新興的網絡渠道充分地宣傳黨的統戰工作政策、動態,讓群眾及時了解我們統戰方面的工作和成績。通過專題事件和典型新聞人物的宣傳和報道,在全國人民的心中樹立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把社會各界人士和廣大人民群眾納入祖國統一和新社會的建設大潮當中來,激勵他們為了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三)建立統戰人才的培養和培訓機制
新形勢下,統戰工作任務復雜而艱巨,對我們的工作從業人員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統戰工作人員除了要具有較高的政治素養和工作能力之外,還要善于聯系群眾具有較強的親和力。隨著新媒體的興起,統戰工作人員還必須時刻關注網絡輿論動向,善于利用微博和微信等傳媒工具發現問題、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
當前,要建立一種高效和穩定的統戰人才培養和培訓機制,有計劃有目的地對統戰工作人員進行政治理論和業務素質提升。通過幾年的時間,在全國建立一支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忠黨愛國,深入群眾和基層的統戰人才隊伍。
總之,統戰工作的體制機制建設任務長期而艱巨,人才隊伍的建設尤為重要,是一切工作的核心和關鍵點。只有把工作能力強、作風過硬的優秀人才不斷地充實到我們的隊伍當中來,我們的組織和事業才能不斷發展壯大,統戰工作才能會現日新月異、生機盎然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加強統一戰線工作的決定[Z].2000-12-31.
[2]中共中央發出的《關于鞏固和壯大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的意見》[Z].2006-11.
[3]胡錦濤同志在黨外人士迎春座談會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1-12-01(4).
[4]上海市委統戰部.上海建立健全統戰工作體制機制[J].中國統一戰線,2007,(11).
[5]唐禎熹.加強貴州統一戰線工作的幾點思考[J].傳承:學術理論版,2009,(7).
[6]趙桂英.健全統一戰線工作機制的實踐與探索[J].黑龍江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9,(6).
[7]樊篤濤.統戰工作體制機制建設研究[J].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