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與宗教有著千絲萬縷聯系,有些少數民族幾乎全民信仰宗教,在這種環境和氛圍下少數民族黨員信教也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問題,根據宗教的特殊性質,筆者認為,對待少數民族黨員的宗教信仰問題,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對待。
關鍵詞:少數民族;黨員;宗教信仰
中圖分類號:D2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0-0129-02
一、少數民族及其黨員的宗教信仰
1.少數民族與宗教淵源(以回族為例)
在我國幾乎所有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而且,宗教信仰繁多復雜,形式多樣,但就宗教信仰的狀況來看,大體可以將其劃分為幾大“板塊”,即南方少數民族原始宗教文化圈、東北少數民族薩滿教文化圈、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藏傳佛教文化圈、西北少數民族伊斯蘭教文化圈以及云南西南部少數民族南傳佛教文化圈等。由于受到中原儒道傳統宗教文化圈的影響,在少數民族地區還夾雜著一些儒教、漢傳佛教、道教信仰,并保留有基督教和民間宗教的信仰[1]5。
可以說,少數民族與宗教有著極其深厚的淵源。
伊斯蘭教在我國的回、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塔爾、烏茲別克、塔吉克、東鄉、撒拉、保安等十個民族中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發展,因這些民族均居住于我國西北部地區,因此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西北少數民族伊斯蘭教文化圈[1]119。
回族普遍信仰伊斯蘭教。13世紀,隨著蒙古人的軍事活動,蔥嶺東西的中亞、波斯、阿拉伯廣大地區的穆斯林大批被簽發或自動遷徙到中國來,他們以軍兵、工匠、商人、學者、官吏、掌教的身份分布于全國各地,被稱為回回人。這些操伊斯蘭教信仰的回回人在同我國各民族長期雜居的過程中,逐步吸收了漢、蒙古、維吾爾等民族成分,逐漸形成了回族共同體。伊斯蘭教對回族的形成起來決定性作用,回族在形成時,即與伊斯蘭教緊密結合在一起[1]119-120。
伊斯蘭教在回族中的傳播具有普遍性且影響深遠。伊斯蘭教至今在很大程度上支配和影響著回族的心理狀態和生活習俗,原從屬于宗教信仰的飲食禁忌、喪葬、婚俗、節慶已演變為本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其民族文化的很多領域都已打上伊斯蘭教的痕跡[1]123。
2.少數民族黨員的作用
首先,少數民族黨員較之漢族黨員,在少數民族地區或少數民族聚居區能夠更加有效的密切聯系群眾。
少數民族黨員來自本民族群眾之中,熟悉本民族的歷史和現狀,熟悉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特點,懂得本民族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和思想感情,了解本民族群眾的要求,與本民族群眾有著天然的聯系,能夠密切聯系群眾。
其次,少數民族黨員能夠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團結群眾,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少數民族黨員在發展民族地區經濟、促進民族地區社會進步、維護各民族團結等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責任感,能夠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認真地在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貫徹落實好,同時,少數民族干部也能夠及時準確地把少數民族的基本要求向黨和政府反映,使黨和政府能夠及時準確地了解和掌握少數民族群眾的基本要求,有利于黨和政府制定政策措施,解決好少數民族群眾的基本要求。
最后,少數民族群眾也把少數民族黨員作為自己利益的代表,對少數民族黨員干部的培養選拔工作十分關注,希望黨和政府能把更多的優秀少數民族黨員選拔到各級領導班子和各個行業中。少數民族黨員與少數民族群眾的這種親密關系,必然成為少數民族地區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組織保證,成為黨和政府聯系少數民族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少數民族黨員對于加強黨和政府聯系少數民族群眾起著基礎性作用。能夠有效地防止民族分裂,維護祖國統一。
二、如何解決少數民族黨員信教問題
由于少數民族與宗教的淵源,有的少數民族幾乎全民信教,因此,在少數民族地區或少數民族聚居區,有相當部分的少數民族黨員信仰宗教,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那么黨和國家的宗教信仰政策是怎樣的?對于發揮如此重要作用的少數民族黨員來說,如何處理他們的信教問題呢?
1.黨和國家的宗教政策
黨內宗教政策:中國共產黨是信仰馬克思主義的無神論者,1991發布的《中共中央組織部關于妥善解決共產黨員信仰宗教》文件中明確指出,“共產黨員是工人階級的有共產主義覺悟的先鋒戰士,是無神論者,只能信仰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不得信仰宗教,不得參加宗教活動。共產黨員信仰宗教,參加宗教活動,違背黨的性質,削弱黨組織的戰斗力,降低黨在群眾中的威信,也不利于正確貫徹執行黨的宗教政策。”并且,對于如何有效的杜絕共產黨員信仰宗教,文件中提出許多具體的指導意見。如提出,“在信教比較普遍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要把黨員信教同參加某些純屬民族風俗活動區別開來。對于為了不脫離群眾,尊重和隨順本民族的風俗習慣,參加一些傳統的婚喪儀式和群眾性節日活動,不應視為信仰宗教或參加宗教活動。對信教黨員的處理,要區別不同情況,慎重對待,妥善處理。”
國家的宗教自由政策:正是因為宗教的長期性、群眾性、民族性、國際性以及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適應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我國制定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我國的根本大法《憲法》第36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具有宗教信仰自由”,我國《憲法》還明確而詳細地規定了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內涵。即每個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這種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種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面,公民有信仰這個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個教派的自由;有過去不信教而現在信教的自由,也有過去信教而現在不信教的自由;同時國家維護正常的宗教活動。
2.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解決少數民族黨員的宗教信仰問題
“共產黨員不能信仰宗教”,這是原則,不容否定。即使是少數民族也不能例外。但考慮到歷史文化背景和民族地區的現實狀況,在對待民族地區黨員參加宗教活動問題上應該從實際出發,不要操之過急。具體來說,通過上述有關論述,筆者認為,對待少數民族黨員信仰宗教應該采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區別對待,古人云:“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對具體問題的處理,要因時因勢具體分析,把握好分寸。
這里有些界限需要準確把握。這也是符合文件指導意見的。比如把出席一些禮儀性、群眾性的宗教活動與對宗教人物頂禮膜拜、支持組織宗教活動區別開來;把虔誠地信仰宗教與在家庭中共同進行的例行宗教儀式區別開來;把一時有糊涂認識的人與頑固堅持宗教立場的人區別開來等等,分別采取不同的方式幫助教育并區別不同情況做出處理。從團結教育的愿望出發,提高黨員的黨性,讓他們在促進民族進步事業中發揮更大作用。
但是,對兩類情況應嚴肅對待:一類是擔任鄉以上領導職務的黨員干部篤信宗教,或明或暗地支持宗教活動并造成損失或惡劣影響者,應給予紀律處分或免去所擔任職務;另一類是不僅信仰宗教,而且從事分裂祖國、反對黨的領導活動的黨員,應堅決清除出黨。
對廣大少數民族黨員來說,基本上是教育問題。少數民族地區基層黨的力量薄弱,組織發展不易。有些黨員哪怕參加了一些宗教活動,但他們對黨仍然有很深的感情,在大是大非問題上表現出較高的覺悟,為黨做了很多工作。對這些人既要幫助也要等待,不能簡單地推出去。更不能用行政命令來立即禁止其宗教信仰及活動。要有耐心,畢竟少數民族歷來有信仰宗教的傳統,與宗教是有很深的淵源的,要不斷地對這些信仰宗教的少數民族黨員進行思想教育。
另外,還要區分少數民族地區和與漢族雜居的少數民族黨員的區別。首先,在少數民族地區及聚居區,民族文化及宗教信仰氛圍濃厚,而且科教文化多不發達。少數民族黨員來自社會及家庭對于宗教信仰方面的壓力比較大,強制禁止其宗教活動,會使其脫離本民族群眾,失去本民族群眾的支持和擁護。這樣,不利于少數民族黨員在少數民族地區開展工作。對這些地區的少數民族黨員的信教問題,要慎之又慎。只能和緩的以教育為主,不能操之過急。
其次,對待與漢族雜居的少數民族黨員的信教問題,就不能一味地遷就了事。應該采取一些較為強制的方法,勸其盡快脫離宗教。因為,在雜居地區,多是經濟文化比較發達地區,很多信仰宗教的少數民族都有脫離純粹宗教信仰的趨勢,那么作為信仰馬列主義無神論的共產黨員來說,就更不能置黨章與不顧,信仰宗教。
參考文獻:
[1]李德成.少數民族信仰[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
[2]鄭永廷,江傳月,等.宗教影響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主導研究[M].中山: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美]H·杜卡斯,B·霍夫曼,愛因斯坦談人生[M].高志凱,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