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亞細亞的希臘人城邦位于東西方國家交界地區這一敏感地帶,與近東地區保持著密切的關系,加之與希臘本土城邦具有特殊血緣關系,這一切賦予了小亞細亞城邦特殊的戰略地位。他們出于自身安全、利益的考慮,在希臘本土城邦與波斯這兩大勢力之間,采取了靈活的策略。這也使得小亞細亞城邦與波斯、希臘本土城邦的政治關系復雜化,為希波戰爭的爆發埋下了禍因。
關鍵詞:伊奧尼亞人暴動;小亞細亞城邦;波斯;政治關系
中圖分類號:K1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0-0165-03
小亞細亞地區作為連接亞、歐、非三洲的橋梁,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它既屬于古希臘重要的一部分,又在空間上與近東地區保持著密切的關系,因此不可避免地成為希臘與東方沖突時的第一道防線,在古希臘乃至古代愛琴海世界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安德魯斯就曾高屋建瓴地指出:“位于愛琴海東側的諸希臘城邦,僅據有小亞細亞類如緣■的地帶,它們很難深入到內地。但是,哪種內地政權控制呂底亞和弗里吉亞,以及他們對希臘人采取何種態度,對希臘大陸諸城邦和小亞細亞沿岸諸島嶼都是至關重要的。”[1]
一、呂底亞霸權時期對小亞細亞的統治
在波斯人來到小亞細亞之前,約公元前634年薩摩斯、米利都和小亞細亞其他城邦一樣處于奇姆美利亞人的“統治”之下,但是這種統治是一種很松散的控制,因為奇姆美利亞人目的“不是為了征服各個城邦,而只是為了打劫入寇罷了”[2]4。 不久呂底亞興起,將奇姆美利亞人趕出小亞細亞,到第五代國王也是末代國王克洛伊索斯在位時征服了小亞細亞部分希臘人并且迫使他們向他納貢,當時的呂底亞和埃及、巴比倫、米底、斯巴達等周邊最為強大的國家都建立了盟友關系,達到了全盛。①呂底亞對小亞細亞直接的政治層面的控制和干涉很少,而是和小亞細亞人之間保持著一種非常密切的經濟貿易方面的交往和文化上的交流:奧斯溫·默里在《早期希臘》中提到“美國人在薩迪斯的發掘已經發現了大量希臘陶器,有足夠的理由相信,互惠的貿易和雇傭兵服務對雙方所產生的相互影響,比與埃及聯系所產生的影響要深刻得多。”此外,在思想文化方面,[3]“呂底亞和東部希臘人雙方社會上層之間經常通婚。撒爾迪斯的物質文化在公元前六世紀表現出更為明顯的希臘特征,這是因為呂底亞和普里吉亞不同,沒有一種屬于自己的獨特的文明;它大部分的藝術表現出一種非常希臘化的特征,反之伊奧尼亞人在宗教方面也接受了新的觀點和模式,音樂以及財富的管理和開發等。”[4]而且國王克洛伊索斯已經嚴重“希臘化”了,他經常向狄杜馬和德爾菲神廟供奉大量的黃金,十分慷慨。他還和在希臘本土實力強大的軍事強國斯巴達締結了盟約關系,可見當時他和希臘本土也已經有了密切的關系。
二、波斯對小亞細亞的征服與統治策略
公元前547年,曾經強盛一時的呂底亞被波斯征服,小亞細亞人面臨著新的威脅。事實上,波斯對于小亞細亞城邦的爭取活動早已進行。早已在居魯士出征呂底亞之前就已對伊奧尼亞人進行策反,然而居魯士派去的叫他們叛離克洛伊索斯的使者被拒絕了。
關于小亞細亞拒絕波斯誘降的原因,筆者認為:一方面,應該是因為小亞細亞城邦在克洛伊索斯的統治之下所受的控制和壓迫不是很嚴重,雖然他們要向克洛伊索斯進貢,但是貿易還是很正常的,雙方還可以進行貿易,出于對克洛伊索斯的好感和忠誠他們不愿意背叛呂底亞;另一方面,先前波斯的力量很弱小,還處在米底統治之下,很難引起重視,誰也沒有注意到波斯迅速地崛起,更不會想到呂底亞這樣在當時如此強盛的國家會被波斯給打敗。總之,他們無論如何是不情愿接受這個東方民族的統治的,更何況他們還無法得知居魯士將怎么對待他們。這樣一來,伊奧尼亞人斷不會為了看似如此微小的勝算輕易叛離克洛伊索斯。
而在波斯人征服呂底亞之后,伊奧尼亞和愛奧里斯的希臘人立刻派遣使節到撒爾迪斯去,請求居魯士以與克洛伊索斯相同的條件接受他們為自己的臣民,這卻被居魯士給拒絕了。
當時的伊奧尼亞人是擁有雄厚的實力,在呂底亞覆滅的良好機會面前,他們為何選擇接受波斯統治而不尋求獨立呢?筆者認為,這可能與當時伊奧尼亞的城邦處于僭主統治之下有關。僭主代表著工商業階級的利益,與傳統的土地貴族不同,他們更加關注的還是城邦的貿易和經濟的發展,是不愿意冒著與波斯大動干戈并且冒著脫離大陸貿易和市場的危險的。另外,他們長期受到他人控制,對于求取獨立的決心可能也沒有那么強烈。
被居魯士嚴厲拒絕之后他們才各自加強防御。伊奧尼亞人立即著手新的打算:首先,他們在帕尼歐尼翁集會①商討對策。值得注意的是,米利都人是唯一沒有參加這次集會的,至于原因,后文將詳述。伊奧尼亞人和愛奧里斯人的使者立刻轉變態度和方法,來到斯巴達尋求援助,但亦被斯巴達所拒絕。
征服小亞細亞后居魯士很快離開了撒爾迪斯,把它交給了自己的代表塔巴羅斯,而原來呂底亞的國庫里黃金卻交給了呂底亞人帕克杜耶斯保管。可見居魯士在剛剛接管小亞細亞的時候對這里的統治是相當松的,這與他整個戰略部署有關,小亞細亞相比于巴比倫、埃及等在他的計劃里不是重要的地方,起初也并沒有引起他過多的重視。希羅多德在《歷史》中提到:“(居魯士)起初并沒有把伊奧尼亞人放到自己的眼里。原來,在他近旁有巴比倫阻礙著他,巴克妥利亞人、撒卡依人和埃及人對他來說也是這樣。因此他打算親自去征討這些民族,而把征服伊奧尼亞人的事情委托給他的一個將軍去做了。”[2]78A.T.奧姆斯特德在《波斯帝國史》中也提到“對于(波斯,筆者注)這個帝國而言,希臘從來就不是一個嚴重的政治威脅。因為希臘并不是一個政治實體,而是許多的希臘國家。在這些國家出現之后不久,帝國就征服了這些希臘國家之中最強大、最富裕和文化上最先進的國家。而且,他們大部分留在了這個帝國之內。”[5]
波斯征服小亞細亞后在這里扶植了僭主進行統治,僭主不再是獨立的,而成了一種傀儡,依靠波斯的力量掌管著城邦。此時小亞細亞地區的僭主政治不同于希臘其他時期和地區的僭主政治。安德魯斯在《希臘僭主》中把早期希臘僭主政治(主要集中在古風時期,始于大約公元前650年科林斯的僭主庫普塞洛斯即位,終于公元前510年庇西特拉圖后裔被逐出雅典)出現的普遍原因進行了闡釋,其中,貴族政治傾覆的時機已經成熟,商品經濟的發展、繁榮,軍事改革的助力,僭主受到來自新式的重裝步兵的支持,種族矛盾的尖銳等都是僭主產生的原因,當然,在某個具體的城邦里,某一種或者多種因素所占起的作用大小有所區別。然而小亞沿岸諸希臘城邦此時的僭主政治是由于波斯征服帶來的。在希臘人方面,波斯入侵的危險造成了對強有力的連續性的政權的特殊需要,在波斯人方面,他們不可能信任剛被他們征服的希臘臣民,而控制這些臣民的最省力氣的辦法莫過于在每一個城邦中扶植一個將其地位歸功于波斯人的支持、沒有這種支持就會滅亡的希臘僭主[1]。公元前513年在大流士征服多瑙河下游和黑海北岸的西徐亞時,由薩摩斯人芒德羅克列斯為他主持修建了在博斯普魯斯海峽上的舟橋,戰爭開始后,西徐亞人曾規勸伊奧尼亞人為了自由,把橋炸掉趕快回家,而波斯人由他們來對付。起初西徐亞人的意見在伊奧尼亞人中間引起了一定的分歧:他們當時舉行過會議,海列斯彭特的凱爾索涅索斯人的僭主兼指揮官、雅典人米爾提亞戴斯主張聽從西徐亞人的勸告以獲得自由,而當米利都僭主希斯提埃歐斯的意見是他們借助于大流士的力量成為各自城邦的僭主,如果大流士被推翻的話他們也無法再進行統治了,因為那個時候所有城邦都會選擇民主政治,而不會選擇僭主政治了。希羅多德記載道:“當希斯提埃歐斯發表這個意見的時候,他們全體立刻贊同了這個意見,盡管他們起初曾同意了米爾提亞戴斯的說法。”[2]318他們欺騙了西徐亞人,守著橋使得大流士得以返回。
可見波斯統治者采取這種扶植僭主在伊奧尼亞地區進行統治的方式是十分有效的,對波斯十分有利的。另外也可以看到伊奧尼亞人對波斯也絕不是一種“忠誠”和“效忠”,完全是僭主出于對自己統治利益的一種考慮,為了維護自己對本城邦的統治,這種利益高于他們民族的自由和城邦的獨立。
三、薩摩斯、米利都面對波斯入侵的反應及策略
前文所提到的伊奧尼亞人在帕尼歐尼翁的集會只有米利都人未參加是因為米利都人先前已經和居魯士單獨締結了一項合約,使得它得到和之前在呂底亞統治下相同的待遇。米利都人受到特殊的照顧,不同于其他的小亞細亞人的待遇是有先例的。呂底亞的國王薩杜阿鐵斯和阿律阿鐵斯統治時期對米利都進行了數十年的戰爭也沒有完全控制米利都,后來阿律阿鐵斯和米利都人締結了一項合約,兩個國家成了密友和聯盟。現在新主人波斯到來之后,米利都同樣受到特殊的待遇,米利都之所以能夠屢次減小受攻的危險得到這樣的待遇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地位和實力,作為一個依靠海外貿易和殖民而十分富裕的一個城邦,米利都海軍力量也十分強大,這使得每一個君臨小亞細亞的統治者不得不對米利都區別對待。“在公元前六世紀,它就已經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貿易中心,并且持續了一百多年。它是如此強大,以至于呂底亞的阿律阿鐵斯以及后來波斯的居魯士都和它結為聯盟,埃及的Necho送給它的阿波羅神廟大量的貢物。”[6]當時波斯愿意與米利都單獨達成協定,就是為了把這個小亞細亞陸地上最為強大的城邦與其他城邦分離開來,這樣就大大減少了其他城邦反抗的力量,便于波斯后來各個擊破。對此,A.T.奧姆斯特德精辟地指出:“波斯在處理與希臘人的關系中學到了第一課——分化與征服并用。”[7]
此時的伊奧尼亞人的薩摩斯相對于其他東部希臘人城邦也比較特殊,雖然它沒有和米利都一樣與波斯建立一種盟約關系,但是由于它作為島國,遠離小亞細亞大陸這一相對優勢的地理位置,一段時間內相對安全,另外它有著繁榮的對外貿易和海上力量,掌握著當時的東部愛琴海的海上霸權,實力雄厚,所以薩摩斯相較于其他城邦來說很長一段時期內實際上是保持一種相對獨立的狀態的。薩摩斯擁有強大的海軍力量,并且靠海上劫掠迅速積累了大量的財富,擁有強大的武裝力量。“他擁有一百只五十橈船和一千名弓手,不管是什么人,他都是一視同仁地加以劫掠。”[2]212他很想使自己成為伊奧尼亞和各個島嶼的主人。
然而面對波斯的征服,薩摩斯還是不得不左右逢源。“波呂克拉特斯和波斯之間的關系更加復雜。雖然這個島國已經投降了居魯士,但他似乎沒有對波斯承擔任何義務,仍然做他的統治者的位子……或許波斯只是官方上對薩摩斯擁有權力,而深謀遠慮把它放在一邊,因為波斯還沒有足夠的海軍力量去改變這個局面。”[8]他一方面和當時同樣很強大的埃及加強聯盟,與當時的國王阿瑪西斯建立了盟友關系以共同應對波斯可能的威脅。當然,阿瑪西斯也是為了應對波斯先主動和波呂克拉特斯交好。此外,雙方還進行密切的經濟貿易往來。然而,當波斯新即位的國王岡比西斯決意征服埃及之后,加上此時又面臨著國內傳統土地貴族力量的反擊,外面又面臨著斯巴達和科林斯的聯合圍攻。波呂克拉特斯放棄了和埃及的友好關系,選擇了轉向岡比西斯一方,并且幫助他一起征服了埃及,他派出了四十只三段橈船并且由他認為是最危險的政敵帶領。①此外,此時波斯已經征服了腓尼基,掌握了強大的海軍力量,薩摩斯此時的島國地理優勢已經不在了,這一客觀情況也使得薩摩斯的政策不得不轉變。
可見面對著來自國內外的雙重壓力,波呂克拉特斯的首要目標是保住自己的統治,于是不得不在外交上對國家的利益做了犧牲,這樣既對波斯表示了一定的友好,又能借機除掉自己統治上的對手。
薩摩斯與波斯的博弈沒能維持多久,波斯還是利用外交手段除掉了波呂克拉特斯。大流士繼位不久之后,在薩摩斯扶植了新的僭主敘羅松,② 并且殺死了薩摩斯所有成年男子和男孩子,薩摩斯完全受到波斯控制,成為大流士重新征服的第一個希臘人城邦。
綜上所述,在伊奧尼亞人暴動之前,小亞細亞的希臘城邦由于特殊的戰略地位,面對波斯威脅時,他們出于自身安全、利益的考慮,在希臘本土城邦與波斯這兩大勢力之間,采取了靈活的策略。這也使得小亞細亞城邦與波斯、希臘本土城邦的政治關系復雜化,為希波戰爭的爆發埋下了禍因。
參考文獻:
[1][英]A.安德魯斯·希臘僭主[M].鐘嵩,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7:123.
[2] 希羅多德.歷史[M] .王以鑄,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4.
[3][英]奧斯溫·默里著.早期希臘(第二版)[M].晏紹祥,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37.
[4]Cambridge, 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Ⅲ,Part3, The Expansion of the Greek World,Eighth to Sixth Centuries B.C.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199.
[5][美]A.T.奧姆斯特德.波斯帝國史[M].李鐵匠,顧國梅,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0:序第9頁.
[6]T. B. L. Webster, Ionia in the Sixth Century B. C. Greece Rome, Vol. 6, No. 16 (Oct., 1936):1-8.
[7]A.T.Olmstead,Persia and the Greek frontier problem,Classical Philology,VolXXXIV,No.4 (Oct., 1939):305-322.
[8]L. H. Jeffery, Archaic Greece,The City-States c.700-500B.C., LondonTonbridge: Ernest Benn Limited, 1976,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