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抗日戰爭是民族矛盾最突出的時期,是民族矛盾和國內階級矛盾關系最復雜的時期,中日民族矛盾和國內階級矛盾是抗日戰爭時期的兩大矛盾,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和中國人民全面抵抗日本侵略標志著中日民族矛盾成為當下主要的矛盾,中國共產黨正確處理了兩者之間的關系,帶領中國人民最終打敗日本帝國主義,促使中國人民取得了民族解放的偉大事業,取得了近代以來反帝反侵略戰爭最徹底的一次勝利。
關鍵詞:抗日戰爭;中國共產黨;民族矛盾;階級矛盾
中圖分類號:K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0-0171-02
抗日戰爭在我國近代史上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抗日戰爭是近現代中國人民反帝反侵略斗爭最集中的表現,是民族矛盾最突出的時期,是民族矛盾和國內階級矛盾關系最復雜的時期。抗日戰爭的勝利是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徹底取得反帝斗爭的勝利,是中國人民爭取民主和解放最徹底的一次斗爭,彰顯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抵敵壓迫,追求民族獨立的決心和勇氣。但是,抗日戰爭時期復雜的國際國內矛盾成為我國的民族解放事業的最大障礙,正是中國共產黨正確處理了這些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矛盾,中國人民才最終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完成了我國最終的解放事業。所以,研究抗日戰爭時期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在我國的近代史上有重要的意義,可以總結和分析我黨采取的一系列靈活策略,深入研究我黨的發展成熟過程和抗日戰爭時期我國各方面力量的關系。
一、民族矛盾的凸顯時期
1931年日本為了轉嫁國內經濟危機和改變國內市場低迷的狀況,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侵占了我國東北地區。從這個時候中國民眾就開始了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愛國運動,以馬占山為代表的國民黨愛國人士,開始帶領東北抗日民眾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以楊靖宇為代表的共產黨愛國將領領導了東北的抗日游擊活動。1931年“九一八”事變至1935年華北事變期間,國內反日浪潮一浪高于一浪,以蔡廷鍇、蔣光鼐為代表的國民黨十九路軍,在上海與日本侵略者展開了殊死決戰,國民黨將領馮玉祥在張家口組織了民眾抗日同盟軍,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1935年華北事變至1937年盧溝橋事變期間,國內反日達到高潮,華北事變后爆發了著名的“一二·九”運動,提出了“反對華北防共自治運動”、“停止內戰”、“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口號,掀起了反日高潮;1935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發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呼吁全國人民聯合起來反對日本帝國主義;1935年12月中共中央通過了《關于目前政治形勢和黨的任務決議》,提出了民族統一戰線策略;1936年7月底國民黨將領傅作義帶領綏遠軍進行了抗日救亡運動,極力抵抗日本的侵略活動;1936年12月12日發生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蔣介石口頭贊成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方針;1937年2月共產黨致國民黨三中全會電,提出了“五項要求、四項保證”,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1937年5月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時期的任務》中寫道:“中國很久以來就是處在兩種劇烈的矛盾中——帝國主義和中國之間的矛盾,封建制度和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由于中日矛盾成為主要矛盾、國內矛盾降到次要而產生的國際關系和國內階級關系的變化,形成了目前形勢的新的發展階段。”[1]252所以,隨著日本侵略步伐的近一步深入,中日民族矛盾逐漸凸顯為我國的主要矛盾,國內的階級矛盾成為次要矛盾,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成為我國的首要任務,建立國內的統一戰線成為了首要工作。
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盵1]3隨著中日民族矛盾逐漸凸顯為主要矛盾,國內的主要矛盾發生了改變,革命斗爭的首要對象就成為了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主革命戰爭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由原先的反蔣抗日到后面的聯蔣抗日,再到后來的逼蔣抗日,這一策略的轉變正是為了迎合當時的主要斗爭形勢,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5年12月毛澤東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一文中寫道:“黨的基本策略的任務是什么呢?不是別的,就是建立廣泛的民族革命統一戰線?!盵1]152毛澤東認為,這個時期的國內形勢已經發生了改變,原先的革命策略和領導方式必須改變,必須適應當前的矛盾,即中日民族矛盾。國內統一戰線的提出、形成、發展的過程也正是中日民族矛盾不斷凸顯的過程,盧溝橋事變以后,中國人民的抗戰是全國性抗戰的開始,也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的開始,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的通訊社先后發表了國共兩黨合作成立的宣言,這也就標志著國共兩黨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但是,國共兩黨統一戰線的形成并不能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國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務》中講道,“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否只限于國共兩個黨呢?不是的,它是全民族的統一戰線,兩個黨僅僅是這個統一戰線中的一部分??谷彰褡褰y一戰線是各黨各派各界各軍的統一戰線,是工農兵學商一切愛國同胞的統一戰線?!盵2]365我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包括一切愛國人士,一切抗日力量的,是最廣泛的統一戰線,隨著抗日戰爭的不斷發展,我國的民族統一戰線也隨著發展,不斷形成了包括社會各界抗日力量的最廣泛的民族統一戰線。
三、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力量對比的情況
從盧溝橋事變以來,我國開始了全國性的抗日民族戰爭,中日矛盾上升為國內的主要矛盾,這一主要矛盾為抗日初期國共兩黨的順利合作奠定了基礎,在抗日民族斗爭中也取得了顯著成績。隨著日本侵略戰爭在我國的進一步加劇,我國的抗日戰爭開始進入相持階段,不論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策略的調整,還是國民黨蔣介石反共熱情的高漲,都影響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力量對比情況,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我國抗日民族斗爭的進程。
相持階段國內的階級關系發生了重大改變。1938年日本占領廣州、武漢后轉變了戰爭策略,把主要精力用于打擊敵后戰場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對國民黨采取了政治誘惑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方針。在這一情形下,1938年12月汪精衛代表的國民黨親日派公開投降,1939年1月國民黨召開的五屆五中全會,決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針,從而出現了很多的國共摩擦,嚴重影響了民族抗日斗爭的進程,局部上分裂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了制止國民黨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強化國內的階級矛盾、弱化中日之間的民族矛盾,共產黨采取了既聯合又斗爭的策略,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同時又積極打退國民黨的反共高潮。1939年至1944年共產黨相繼打退了國民黨的三次反共高潮,制止了國民黨破壞統一戰線的活動,制止了國民黨破壞國共合作的行徑,通過既聯合又斗爭的方針,正確處理了當時的主要矛盾,團結一切進步力量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保障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不斷鞏固。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的各民主黨派也積極推動民族抗日統一戰線的形成,各民主黨派積極開展了各種抗日活動,通過組織各種抗日民眾團體來積極支援前線和敵后的抗戰;發動了第一次的全國民主憲政運動,推動國民黨政府的憲政改革;成立了中國民主同盟,積極支持抗日斗爭。民族資產階級在抗日戰爭時期積極擁護國共合作,為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做出了杰出貢獻。
面對日本帝國主義對華政策的轉變,面對蔣介石為代表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破壞民族統一戰線的行徑,面對共產黨黨內關門主義和投降主義的阻撓,共產黨為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并且采取了實際的行動。當時黨內出現了“一切經過統一戰線”的思想,針對這些思想,毛澤東批評了黨內的投降主義思想,堅決執行“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政治路線。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基礎上,我黨要正確認識民族斗爭和階級斗爭的一致性,階級斗爭服從于抗日民族斗爭,但是我們又必須保證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霸诖嗽瓌t下,保存黨派和階級的獨立性,保存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不是因合作和統一而犧牲黨派和階級的必要權利,而是相反,堅持黨派和階級的一定限度的權利;這才有利于合作,也有所謂合作。”[2]539共產黨通過批評“一切經過統一戰線”的思想,厘清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之間的關系,促進了國內反日斗爭的順利進行。
四、抗日戰爭時期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歷史地位
抗日戰爭的勝利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開創性作用,這一勝利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帝反侵略戰爭取得最徹底的一次勝利,是中國人民為了國家利益、人民利益全國性地反抗日本侵略的全民族的勝利??谷諔馉巹倮娜〉檬墙⒃谌褡逋膮f力抗日的基礎上的,是建立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一牢固后防線上的,是建立在全體國人愛國主義的熱情的基礎上的,可以說,沒有全國人民的抗日激情,沒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抗日戰爭是很難取得勝利的。
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和中國人民全面地抵抗日本侵略,這就標志著,中日民族矛盾成為當下主要的矛盾,其他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成為次要矛盾,特別是國共兩黨之間的關系,以及兩黨各自代表的利益階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是解決中日民族矛盾的根本動力,建立全國性的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成為我國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關鍵,所以,中日民族矛盾成為當下一切階級力量開展行動的指導原則,這一主要矛盾也是促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的動力源泉。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革命,正確分析了國內的兩大主要矛盾,積極促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并且還督促國民黨及利益集團的抗日工作,在以中日民族矛盾為主要矛盾的基礎上,有原則地對社會上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做了必要的讓步,同時也調整了地主、富農、中農、貧農、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利益關系,正確處理了國內各階級之間的矛盾,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奠定好基礎,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好階級基礎。
中日民族矛盾和國內階級矛盾是抗日戰爭時期的兩大矛盾,中國共產黨正確處理了兩者之間的矛盾,把全國一切的抗日積極力量都組織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把黨內的工作重心放在維護統一戰線工作上,領導中國人民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