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后現代主義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國家所產生的思潮。在全球化、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后現代主義思潮逐漸傳入我國。對我國社會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尤其是對90后大學生產生重要意義。對后現代主義內涵應有全面理解,并正確看待后現代主義思潮產生的積極影響,并努力探索新路徑克服后現代主義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思潮;90后大學生;影響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0-0223-02
一、后現代主義內涵
界定后現代主義內涵之前,必須先弄清楚什么是后現代。所謂后現代是與現代相對而言的,后現代不僅在時間上表現為滯后于現代,主要是其在內容與本質上都與現代有著明顯差別。后現代主義者在表達后現代之時,主要有兩層含義:第一,指它否定現代,可理解為與現代文明決裂,第二,指它依賴于現代主義,是對現代的繼承和強化。正如斯蒂文貝斯特·道格拉斯凱爾納所說的:“后現代主義不過是現代主義的一種新面孔、新發展”[1]。
后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是20世紀50年代產生于西方發達國家的一種文化思潮,開始是指一種以摒棄普遍性、批判現代主義設計風格為特征的建筑學思想傾向,后來被移用于指文學,藝術、美學、哲學、社會學、政治學,甚至自然科學等諸多領域中具有類似反傳統傾向的思潮。從一定層面上說,后現代主義思潮是有史以來人類最復雜的一種思潮,復雜性、多樣性是它的理論結構特征。后現代主義將熟悉的東西陌生化,將清楚的東西模糊化,將簡單的東西復雜化,它的理論往往是充滿了新造的概念,不同于現代的語言風格[2]。
后現代主義流派較多,主要分為解構性后現代主義和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兩種。解構性后現代主義以“懷疑”和“否定”為特征,反對任何假定的“唯一中心”、“絕對基礎”、“純粹理性”、“等級結構”和“連續性歷史”,意在摧毀傳統的封閉、僵化的思維方式,代表人物有福科、利奧塔、德里達等。建設性的后現代主義以“建設性”為主要特征,倡導開放、平等,注重培養傾聽他人、尊重他人的美德,鼓勵多元思維,倡導關愛世界、關心過去和未來,提倡對世界采取家園式態度,代表人物有羅蒂、格里芬等。
從總體上講,后現代主義以否定、超越西方近現代主流文化的理論基礎、思維模式、價值取向為基本特征,是當代西方社會經濟、政治、科學技術狀況在觀念上的反映。
二、后現代主義思潮對90后大學生的影響
(一)后現代主義思潮對90后大學生的積極影響
1.有利于大學生創新精神培養
后現代主義解構理論肯定了事物之間、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后現代主義思潮倡導個體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對事物進行多元化的理解,提倡突破傳統的思維方式。后現代主義所倡導的懷疑、否定精神有利于大學生不是按部就班的學習書上理論,不只盲目的接受學習到的知識。后現代主義的批判精神有利于大學生學會批判、反思,逐漸形成一些新的思維方式、新的認識角度。在思維擴展基礎上,不斷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大學生在學習吸收他人成果基礎上,用批判的眼光發現問題,不斷提出一些新見解。
2.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形成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理念
“后現代主義者提倡人與自然、人與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和諧相處。后現代主義者拒斥機械論、人類中心論以及二元對立的觀念。”[3]發達國家走了一條“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實現經濟快速發展后,出現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生態破壞等問題。我國進入發展關鍵時期,必須正確處理好人與社會、自然各個方面的關系。后現代主義提倡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應有一種包容心態,平等對話,樂于傾聽他人聲音,善于學習他人優點和長處。后現代所倡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處有利于我們國家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二) 后現代主義思潮對90后大學生的消極影響
1. 后現代主義思潮使得90后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淡化
馬克思曾說:“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至于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那就是無所謂的。這個任務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與現實世界的聯系而產生的。”[4]每一個人處在具體歷史時代,都要承擔一定的人生任務和歷史責任。后現代主義所闡釋的游戲人生、休閑隨意生活理念使大學生只追求物質享受,很少考慮對國家、社會承擔什么責任。選擇朋友只從功利角度考慮,在學校考試中作弊,希望用最少的努力獲得最大的效益。
2. 后現代主義思潮使得90后大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發生偏離
在后現代主義思潮影響下,90后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生了嚴重偏離。大學生中出現了實用性、功利性、以自我為中心的一些傾向。一些女大學生為追求享樂,不惜出賣身體,成為一些老板的“情人”。一些學生在處理事情時往往只想到自己的利益,把一切責任推向別人,更不考慮國家、集體的利益。而且現在90后學生很少聽以前經典紅色歌曲,天天聽一些什么“忐忑”、“法海你不懂愛”等毫無意義的歌曲。也只選擇看一些無厘頭電影如《花田喜事》、《武林外傳》等,看完后除了搞笑不會引起任何的反思。
3. 后現代主義思潮使得90后大學生的消費非理性化
“我們并非是在購買我們所需要的東西,而是在購買符碼告訴我們應該購買的那些東西。”[5]受后現代主義影響,現在學生是非理性、盲目消費購買可以顯示自己與眾不同身份的昂貴物品,而不是切合實際購買一些實用品。在高校中許多同學都形成了炫耀消費、奢侈消費觀念,在吃、穿、用方面往往超前消費、借款消費。在2005年的大學生消費維權狀況調查報告中顯示,“大學生中的‘新新人類’一個月消費幾千元是常事,有些大學播音專業學生女生1/4整容,有的整容竟達數萬元。”[6]可見大學生消費方面的非理性化,必須加強教育。
三、關于后現代主義思潮對大學生影響的建議與思考
(一) 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
面對后現代主義思潮的消極影響,必須引導學生們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要使大學生認真領悟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靈魂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引導下,使自己個人理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建設中實現,把國家發展、民族振興與個人理想緊密聯系起來;用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點亮自己的精神世界,充分認識在黨的領導下我們國家所取得的成績;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大學生的道德修養,明白應該堅持和提倡什么,反對和抵制什么。
(二)加強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
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不僅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而且要加強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要教育大學生認識到“以力服人者霸,以德服人者王”,要做到“推己及人”,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勇于承擔當下社會賦予的歷史任務。我國古代,孟子提出“以天下為己任”;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表達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責任意識。從古至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直被不同時代的先哲們踐行。大學生必須加強對民族文化的學習,自覺承擔起民族、國家所賦予的責任。大學生應學習儒家思想“以和為貴”、“中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健康思想;學習道家思想“致靜守虛”、“天人合一”等修身養性的學問。
(三)轉變思維方式,重視教育對象的差異性
后現代主義崇尚差異性、偶然性以及文化多元主義。這就要求在教育目標、教育過程以及教育方法中關注學生的主體性、獨特性、差異性。在教學過程中要教育學生回歸自我,認識到自我存在的價值。每一個人的觀點和看問題的角度由于受自身興趣、立場的影響都不同,應加強和完善自我教育,正確認識自我,張揚個性。教師在教學中要從大學生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出發,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手段。
(四)多方面加強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
后現代主義思潮對大學生產生的消極影響是與大學生本身的一定需要相關的,同時也反映了我國教育存在的問題。我國的教育模式一貫重視對學生智力培育,卻忽視對大學生本身的關懷。首先,高校的育人工作理念應不斷完善,做到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其次,教師應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不論是優等生還是成績普通的學生,都要一視同仁。輔導員應保持與學生們的溝通,時刻了解學生近況,主動幫助家庭困難的學生找一些勤工助學崗位。學校的評優評獎體系除了設置一些優秀學生獎項外,還應設置一些個性化獎項,以差異性、包容性的思維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與訴求,幫助每一個學生成長。
參考文獻:
[1]道格拉斯凱爾納·斯蒂文貝斯特.后現代理論一批判性的質疑[M].倫敦:麥克米蘭出版公司,1991:30.
[2]侯鈞生主編.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程.第二版[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456.
[3]金惠敏.后現代性與辨證解釋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213.
[4]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9.
[5](美)喬治·瑞澤爾.后現代社會理論[M].謝立中,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111.
[6]大學生消費維權狀況的調查報告[EB/OL].[2006-3-14]http://business.sohu.com.
[7]侯鈞生.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程[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
[8]王岳川.后現代主義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9]阮博.后現代主義思潮對我國大學生的消極影響及對策[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