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高職院校的不斷發展,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日益突出。貧困大學生屬于特殊群體,由于他們所處的成長環境不同,承受著“物質貧困”,在心理上籠罩著陰影,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造成一些負面影響,以此為初衷,針對高職院校近年來相關的工作經驗,從校園文化角度對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做出相關的分析,為促進高職院校貧困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貧困大學生;高職院校;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0-0233-03
一、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現狀
首先,目前很多高職院校為單位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實踐調查,學校領導加強對此的重視,高校和科研部門合作或單獨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取得良好的成果。其次,隨著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不斷豐富,技術不斷改進,許多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豐富多樣,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學習方法輔導、職業輔導、生活輔導以及情緒輔導等多方面,也通過心理輔導、心理測量技術,有一些學校創建了大學生心理檔案文件。第三,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廣泛,涉及心理健康、人格心理學、學術研究之間的關系以及心理健康干預措施的研究,面對不同的民族、地區,學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進行跨文化研究,對大學生做出相關心理咨詢、心理健康評估、心理健康的研究等。第四,對于目前高職院校貧困學生,主要是指家庭經濟條件差、生活困難的學生群體,對于這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不得不引起學校以及社會等各界人士的關注,高職院校必須對校園心理教育文化建設做出進一步的完善。
二、貧困大學生各式心理問題解析
1.自尊和自卑之間的矛盾
自卑和自尊這兩種感受一直是貧困大學生心理存在的沖突,自卑心往往隨著自尊感的增強會更強。盡管大多數貧困學出生在貧窮的家庭,但他們積極、好強,也不甘落后,在學習中滿足感很強烈。對社會和他人的態度相當敏感,教師和學生日常言行都會在不經意間對他們的內心造成一定的影響,產生某些壓力。
2.學習、溝通上的挫折感
以前把高考作為唯一目標,朝著目標前進。大學后,面對陌生環境以及各種各樣的生活瑣事,包括適應各種人際關系。由于生活上的拮據,貧困學生在人際溝通上處于一種被動地位,缺乏信心,做事謹慎,這種被動、消極的生活態度讓他們不斷地失去信心,人際關系不良使他們逐漸陷入抑郁、焦慮和孤獨,變得孤僻,導致在人生目標上迷失方向,給其他同學的印象是古怪、冷漠,不敢接近。
3.面對競爭時的焦慮心理
貧困學生在校期間,往往承載著家庭和個人在未來的更多、更高的期望,他們希望發奮學習徹底改變他們的家庭貧困狀況和現實命運。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實際問題難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辛勤工作得到解決,對于貧困學生,每年為了支付學費和生活費必須承擔很大的壓力,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社會競爭也日趨激烈。一些社會不公導致貧困學生社會實踐工作的不平等,造成貧困大學生心理上的不平衡,無法端正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無法正確評估自己,所以很容易產生對現實和未來生活的焦慮心理。
4.偏執心理
對于貧困大學生,家庭貧困給自己帶來了與生俱來的挫折感,對他人總是存在著戒備心理,看待問題總是片面,總認為同學和老師覺得自己很差,自我評價總是消極、悲觀。這樣的錯誤認識,往往沒有正確審視自己,忽視自身的優點和長處。在貧困大學生心理表現出強烈的狹隘、不理智。另外對于一些不利的外部因素,與貧困大學生內在的心理沖突加劇交織在一起,容易導致心理失衡。這也是為什么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會比普通大學生比率高的重要原因。
因此,必須解決目前高職院校貧困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使其樹立正確的觀念,所以應從多方面考慮,研究開展對貧困大學生心理的矯正工作。
三、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1.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研究低水平
對于高職院校多以引用外國理論、方法,對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改造創新,沒有結合中國的文化背景和心理的深度研究,也很少對本校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研究,植根于當地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體系尚未建立,處于模仿學習階段,沒有統一完整自身理論的系統;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起點低,重復性研究多,缺乏對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研究,往往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突破,有創新的研究很少;三是在心理教育方面往往是縮小范圍和樣本,缺乏大規模的調查研究;第四是相關的干預機制缺乏研究;第五,往往都是橫向性研究,缺乏縱向研究、后續研究;六是對心理存在的現狀問題做出的研究多,對其研究做出的發展改善少;七是缺乏鮮明、適合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普查表,現有大多是借鑒國外,往往對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評估、篩選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沒有做到因地制宜;八是缺乏具有科學性的研究的文章,往往研究的文章帶有很強的主觀色彩。歸納起來,對于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要進一步加強高水平研究建設。
2.現行的教育體制制約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舊體制下形成的辦學模式、學校管理體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進程。
高職院校教育改革存在一定的滯后性,教育工作缺乏主動適應社會的發展,沒有適應大學生身心發展的能力。同時,教育管理方面嚴重缺乏競爭激勵因素,沒有完善教育投入,教育機制和管理機制沒有對大學生全面發展做出保證,不能實現更高的目的。教育工作者沒有積極改善教育過程中創造性地發展每個學生的個性,以機械固定的教學方式進行教育活動,從而在培養學生的個性方面沒有注重培養,忽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即使有幾個教育工作者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它往往是由于缺乏教學自主權,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和能力,缺乏必要的工作條件,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沒有進行很好的改善。缺乏對新形勢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務、特點和規律認識。
另外,有相當大一部分教育工作人員,特別是教育部門的領導沒有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認識,不僅有的人員不重視甚至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誤解偏見,對接受心理輔導或心理治療持不屑態度,沒有真正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在學校教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有很多人會將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思想教育,對貧困學生心理發展存在的問題認為是其思想和道德問題,在貧困學生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精神障礙,出現不能適應等現象,認為是學生智力因素和學習動機不明確所導致的,由此可見明確心理問題很為關鍵,不能與思想道德混為一談。
3.缺乏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
對于一些高職院校因為沒有注重心理健康教育,造成這一方面的人才匱乏,有的學校建立的心理咨詢教師相對專業化程度低,學校沒有形成專業隊伍。目前,中國的各大高校從事這項工作往往都是由德育教師、心理學教師、醫務人員等,專職人員少,兼職人員多,心理教育教師水平參差不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人員的數量缺乏,面對成千上萬的教育機構,要實現對每所高職院校進行心理教師的基本配置,這一實施過程不是在短時間內就可以完成的。其次,缺乏心理學專業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對專業化程度要求高,對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品德、知識結構、專業技能和工作經驗,有非常嚴格的要求。最重要的任務是確定心理健康教育任職資格,只有具備相關專業學歷資格及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培訓,經考核合格,獲得心理健康教育資格證書,才有資格被聘任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對于我國,目前這項工作只是剛剛開始。
四、構建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1.加強貧困生悅納自我與自力更生有機結合
首先,培養大學生對自身進行了解,接受現實。個人不僅要充分了解自我,而且要以正確的心態面對自我,因為個人所處的家庭條件,是不能被改變的。這包括個人的貧困狀況,如果不能接受自己,勢必增加個人的焦慮和痛苦。貧困的學生,應充分了解自身的情況,給自己正確的定位,建立符合自己的理想,以積極向上的心態來努力學習,不能只是一味地怨天尤人,憤世嫉俗。
其次培養大學生自力更生的精神,不僅要在學習上努力,也應多積極參與工作,學習和社會實踐,主動與人交往,消除心理抑郁和焦慮。積極參加工作,可以讓貧困學生自己找到自己的價值,產生一種成就感,并獲得社會的認可,樹立自信心,自立自強,此外,廣泛參與社會實踐,將更加擴大自己的人際交往面,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將減少過去由于自卑所帶來的孤立,讓自己內心變得更開朗,對生活、學習充滿了希望。
2.學校應將心理教育與思想教育有機結合
首先,學校在資助貧困學生方面,不要忽略了他們的心理感受,要充分尊重貧困學生的尊嚴和人格,不能讓他們覺得物質上的支持是一種他人的施舍,在物質方面的支持而摒棄個人尊嚴,因此,在對貧困大學生進行物質資助的同時,為了考慮到他們的心理感受,讓他們接受別人的幫助,應該更加注重精神援助,必須讓他們在心理上徹底改變過去自卑、抑郁等不健康的心理狀態,要不斷加以自我完善。切實做好對貧困學生心理問題的認識和理解,才能在各方面達到最佳的效果。
其次,引導大學生的合理消費行為,優化校園育人環境。很多大學生消費者的態度和行為往往受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因素形成的,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感染、模仿發揮了顯著作用。貧困大學生本身在現實中存在一種對比,學校在解決貧困生物質困難時,也應該對一些家庭條件好的學生消費行為進行正確引導,培養其學習拼搏,勤儉節約的行為習慣,推崇簡樸節約的輿論環境,制止一些奢侈豪華的消費行為,構造校園積極、進取的良好氛圍,減少貧困生的自卑感,增強貧困生的理性思維和自律,規范個人消費行為,樹立正確的消費理念。
五、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展望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教育工作,它涉及的方面范圍廣泛、內容豐富。包括宣傳心理健康知識,使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了解心理健康對人才培養的重要性,樹立心理健康意識;開創科學合理的方法來提高心理健康,使學生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開發大學生智力潛能、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并傳授心理調適的方法,使學生學會自我心理調節,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覺培養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提高承受和應對挫折的能力,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解決心理異常,使學生了解心理問題,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各種心理問題的常見狀態。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經歷了最初的形式。面對新時期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我國高職院校校園心理健康教育文化建設體系必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將成為高職院校教育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滲透在教育觀、人才觀、學生觀,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一套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它體現的是一種先進、高效、實用的科學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尊重每個學生的價值,承認每個學生存在的個體差異,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發展自己的潛力,而不是以學習、智力水平、家庭背景、經濟地位來對學生進行評價測量,并及時幫助學生自我調節。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將全面滲透到學校教育工作中,并成為評價高職院校教育成效和教師素質考核的重要指標之一。
2.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將有所擴大
隨著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大大提升,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將發生歷史性的轉折,呈現高職院校專業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與全體教師相結合共同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態勢。首先,培育具有專業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并逐漸擴大,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性,教育主管部門將制定培訓和發展計劃,制定從業資格制度,逐步實現證書、編制和實施工作分類,規范化管理,并已采取措施。預計在政策實施不斷完善的過程中,我國高職院校每所學校都會成立具有以專職人員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性團隊。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將規范高職院校每位教師的整體素質要求和自覺行動。教師不僅要具備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也應該對學生身心發展有所認識,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所在,不斷提升自己教育實踐能力,并自覺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平時教學工作中。
3.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核心將從補救性轉變為發展性
我國高校以往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主要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咨詢,以此來解決心理障礙,這樣的基本模式尤為突出,這對于當前大學生解決一些現有的心理混亂、精神失常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但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心理健康教育顯然只是治標不治本,不能夠有效地解決所有的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以大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為主、治療為輔的發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把全體大學生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重在建設、立足教育,以課堂教學、課外教育指導為主要渠道和基本環節,將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同時也做心理方面的指導,注重貧困學生咨詢與自助,對一些貧困學生存在的嚴重心理行進治療與行為的矯正,在大學生共同的成長成才過程給予全面性的指導。
4.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務對象將從大學生擴展到教師、管理人員
在以往學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學生為主,但是,大學生所處的生活環境、學校文化建設以及學校教師,都沒有得到改善,一些外在因素還是存在著影響這大學生心理健康。因此對于學校相關管理工作人員、教師的心理素質健康狀況,也要進行評估,他們都直接或間接性地影響到大學生的智力、能力和心理健康。可見,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要服務于大學生,也要注重服務于學校相關工作人員、教師,從而完善學校人文環境建設。
從多方面的實踐看來,心理素質是人才素質的基礎,心理素質對大學生全面素質培養起著直接性的作用,不僅關系到大學生自身的命運,也關系到學校能否完成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人才,從而為我國未來的發展造就棟梁之材。
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處于初建階段,不能滿足于當前形勢發展所需,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步伐,就必須加強高職院校對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完善,因此要認真總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經驗,在借鑒和吸收國外有益經驗的同時,要重視自身的創新,注重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進一步明確新形勢下開展這項工作的重要意義和積極作用,從而推動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健康開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N].人民日報,2004-10-15(1).
[2]河南省教育廳.河南省2011年教育事業發展情況統計公報[R].2012-02-11.
[3]宋志英.黃警鐘.構建和諧校園文化,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4]王堅.淺析高校輔導員的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29(11).
[5]吉菁.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要注意做好幾個“結合”[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6).
[6]徐華平.汪行舟.試論大學生心理空虛癥及其應對策略[J].華章,2010,(17).
[7]陳鍇.對當代大學生心理探究與管理對策的分析[J].現代企業文化,2008,(11).
[8]李夏妍.論大學生心理創傷的輔導[J].教育探索,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