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保障,其發展現狀如何與培養模式密切相關。良好的培養模式是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基礎,就此選取幾個具有典型代表的國家以及我國自身做現狀分析。
關鍵詞: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培養模式;經驗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0-0242-02
一、發達國家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培養模式現狀分析
(一)日本的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培養模式
日本政府在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方面實施了多種措施,其農村職業教育培養模式總結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隨著日本農業勞動者隊伍減少、農村勞動力老齡化現象加劇,日本的職業技術教育越來越注重農業后續人的培養。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日漸失去競爭力,這無疑給農業生產、農產品市場、農民生活及社會的穩定帶來不少威脅。日本政府也已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于是從政策、資金、教育等方面著手,培養一批年輕有為的農業生產、經營管理人才,以此來支撐和發展農業生產。
其次,日本對就農者的培養方向很明確,關鍵是培養能扎根農村、志愿務農,能適應國際市場競爭和現代農業需要的高素質農業經營者。依照本國國情,建立了青年農民教育體系,使立法做保障,由國家統一規劃,農業部門分工指導和協調,以農業職業院校為主,鼓勵和推動社會各界和生產企業共同參與并實施對日本青年農民的教育培訓。在組織教育培訓活動的思路和方式上,注重教育與產業發展相結合,并且將此放到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大環境中去實施。通過政策支持、經濟扶持,鼓勵和培訓有志務農的年輕人發展農業產業,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再者,由于國內農業勞動者青黃不接現狀明顯,消費者對農產品數量及質量的要求提升,日本政府通過制定并實施《糧食、農業、農村基本法》,為農民教育工作提供立法支持。同時日本政府為鼓勵無土地的農民開荒或開發新農田耕種,實施了面向就農者提供無息貸款的措施,幫扶其發展農業生產活動。此外,還對農業學校進行一定的財政補助,用以學校定期免費開辦農業、畜牧、園藝技術的農民培訓班或開展農業技術指導實習活動。
(二)韓國的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培養模式
韓國農村職業教育與企業間緊密聯系,在良好的政策引導和推動下,多種產學合作教育的新形式孕育而出,比如“2+1模式”、“顧客導向”模式等。“2+1模式”在中等職業教育階段采用,即學生在職業學校學習兩年、在企業實習一年。在高等職業教育階段則“顧客導向”培養模式占主要地位,即學院將企業作為自己服務的顧客,與企業在人力、物力資源上進行合作,改造舊教育環境,按需求的數量、規格和具體專業特長去培養適合企業需求的人才。
在農民培訓方面,自20世紀60年代后,韓國形成了3個層次:農漁民后繼者教育、專業農民教育和4-H教育。作為最主要方式韓國農民培訓的農漁民后繼者教育,主要是針對農業后備勞動者的職業技術教育,通過對從事農業青年農民的技術和能力的培養,優化農村勞動者的文化知識結構,以此來緩解老齡化的農業勞動者給韓國農業帶來的壓力。在后繼者教育的基礎上開展更高層次的農民職業技能教育,重點培養國際市場競爭力強、產業化經營管理水平高的專業種養大戶。而4-H教育的目標是使農民具有健康的身體、較強的動手能力、健康的心理和聰明的頭腦。
二、發展中國家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培養模式現狀分析
(一)印度的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培養模式
談到印度的農村職業技術教育,不得不提到的是喀科運。喀科運實踐經驗,主要是指動員了十幾萬名義務工作人員在印度的喀拉拉邦進行的民間自發的農村運動,還成立了農用科技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和推廣多種農村技術,推廣民眾及時掌握知識、科學服務民眾等內容[1]。
喀科運作為社會現象,其實是印度鄉村職業技術教育的模式。通過職業技術教育立法來加強印度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基礎設施建設、農村職業技術教育辦學經費的投入及農業職業技術教育創新成果的推廣等。
(二)俄羅斯的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培養模式
俄羅斯的農村中等教育是俄羅斯農村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職能與農村社會經濟結構、俄羅斯農村豐富多元化的傳統文化以及俄羅斯農民的休養生息有著緊密聯系。目前俄羅斯城市人口占四分之三,農村人口占四分之一,此外現有的6.14萬所普通中等學校中有4.8萬所農村學校,比城市多兩倍[2]。
俄羅斯的職業教育具有教育公平、教育免費、經費有保證、評估體系合理、教學與實踐相結合、師資力量雄厚的特點。依照這些特點來分析俄羅斯的農村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現狀:
1.有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面對世界多元化的發展需求,為積極適應當今世界科學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俄羅斯不得不打破傳統的單一的辦學結構,實行新的以人為本的多層次、多類型、多領域的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從具有初級職業資格的初級職業技術人員到高級技師,從學士到碩士,再到博士,各種層次人才或專家面面俱到,在人才培養目標上逐步形成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格局[3]。
2.“學術型”和“應用型”人才并重的人才培養。學術與應用的并重,文憑和職稱的完全結合,理論與實踐的相互補充,使得畢業生就業方向明晰,社會認可度提高。
3.注重實踐環節教學,強調理論與實際的聯系。改變原蘇聯教育模式,通過延長學制,減少課內學時,增加實踐教學,不斷吸收生產單位專業人員參與實踐教學,多采用情景模擬教學來加強實踐性教學。
4.建立健全教育質量監督保障機制。制度是時代進步的法律保障,通過建立職業教育質量監督機制,有效監控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狀況,學校加強自身信譽的重視,對保證教育質量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我國農村職業教育培養模式現狀分析
過去多年以來,我國農村職業教育不斷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養了大量應用型人才,不同的分類方法把我國農村人才培養實踐分成不同的培養模式。按照收費狀況可分為:免費和收費培訓、先培訓后付費、民辦公助、政府部分買單等模式;按照培養目的可分為:職業培訓、基礎教育、成人教育;按照教學方法可分為:網絡教育、電化教育、面對面授課等;按照培養性質可分為:非正規教育或培訓、正規教育或培訓;按照培養的主要特征又可分為“訂單”培訓、“兩技多能、多種證書”等多種不同的人才培訓模式等等[4]。目前我國農村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現狀如下:
(一)由學科本位模式向能力本位模式的轉變
農村職業教育中單一類型的學科本位模式已越來越不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要,社會對農村職業教育提出強烈要求,要求應不斷地加強人才培養模式的完善,使之與農村經濟需求相適應,更好地實現教育的社會功能。由此,以能力本位的培養模式順應而生。能力本位培養模式的產生,給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帶來無限生機。
1998年教育部在《面向二十一世紀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原則意見》明確提到:職業教育應確立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指導思想。課程開發,專業設置應該以市場經濟及社會的需求為導向,從職業崗位分析和勞動力市場分析兩方面入手,科學合理地進行。按照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的特點,把增強學生的職業技術能力和就業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并不斷加強學生的創業精神教育,讓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的教學更好地適應勞動就業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5]。因此要不斷完善農村職業教育培養模式,把學歷精英本位的教育觀念轉向能力本位的教育觀念,有效實施能力本位的培養模式。
(二)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方向
第一,農村職業學校辦學定位上的多樣化:我國廣闊邊疆,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自然環境及社會資源,各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也呈不平衡的發展。因此,不同地區的農村職業教育應與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相結合,不是一味強調統一的培養模式,而應當在充分認識本地區經濟社會特色的基礎上,依照學校自身的優勢,選擇結合切入點,確定適應自身的人才培養模式,從而有效掌握辦學的主動性。
第二,培養目標的多樣化:伴隨社會經濟的發展與變化,傳統人才培養模式日益顯露缺陷,不僅不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且嚴重阻礙學生和學校可持續發展需要。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是目前中國特色的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的產物,應當是多樣性的。
(三)學歷教育制度向雙證書制度轉變
一直以來,僅重視學歷教育不但導致學校的教育成了身份轉變教育和精英教育,并且限制了受教育者在不同層次和不同方向上的發展,滋生了重學術輕應用、重理論輕實踐、重文憑輕能力等頑固的傳統觀念,另外還使得我國人才培養教育資源的嚴重浪費。想要轉變這種狀況,就必須做到學歷教育制度向雙證書制度的轉變,實行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并舉制度,真正體現農村職業教育辦學特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以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才成長需求的發展勢態。
四、結語
縱觀全文,良好的培養模式是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基礎,從日本、韓國幾個發達國家以及印度、俄羅斯幾個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歷程可知要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要使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更好地服務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就必須采取正確的培養模式,國外的經驗值得借鑒。
經過多年探索,我國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嘗試了各種形式的培養模式,實現了由學科本位模式向能力本位模式、單一化向多樣化、學歷教育制度向雙證書制度的重大轉變。我們要繼續探索和實施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培養模式,以便更好地服務于農村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朱容皋.發展中國家農村職業教育反貧困的典型模式比較[J].新余高專學報,2009,(6)
[2]葉玉華.俄羅斯農村中等教育的現狀和改革[J].比較教育研究,1998,(3).
[3]唐仁華,楊威.俄羅斯農業高層次人才培養及啟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4).
[4]婁偉,農村轉移勞動力的培養模式分析[J].農業經濟,2005,(3).
[5]劉堅平,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轉型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