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已成為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標和衡量課堂成效的重要指標。《基礎教育改革綱要(試行)》指出:“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如何轉變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檢驗教學行為結果與期望是否一致,在基礎課堂教學中顯得更為重要。就教師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注重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開展教學進行探討。
關鍵詞:互動參與;創新能力;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0-0249-02
新課標理念下的教學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倡個性化發展和創作型學習。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主戰場和第一前線。教學要改革就要從課堂教學入手,通過反思教學過程,檢驗教學行為結果與期望是否一致,在互動中教與學,達到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家贊可夫說過:“只懂得傳授知識,不懂得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教師是不完全的教師。”作為數學教師,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的知識技能、思想方法,進而培養創新能力,筆者認為應該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從生活中為學生尋找學習數學的樂趣,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
興趣是學習和創新的重要動力。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進而激發敏銳的洞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記憶力。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從而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
(一)用數學方法解讀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增強數學教學的趣味性
新課標中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教師要善于結合實際情況,巧妙地設置懸念性問題,將學生置身于“問題解決”中去,使學生產生好奇心,感覺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發現與探尋。這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例如,在教學“一元一次方程”一章中的“用哪種燈省錢”中,利用活動課時間帶領學生到商店收集信息,該店有一種12瓦(即0.012千瓦)的節能燈,售價為20元,另一種是60瓦(即0.06千瓦)的白熾燈,售價為10元。兩種燈的照明效果一樣,使用壽命相同(3000小時左右),節能燈售價高,但是較省電,白熾燈售價低,但是用電多,如果電費是0.5元/千瓦時,選哪種燈可以節省費用(燈的售價加電費)這樣學生帶著問題去預習新課,就會有很高的興趣,上課時教師稍加引導就能順利地完成該課時的教學任務,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以這樣的方式教學,既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還可以培養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有意識地用所學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良好習慣。
(二)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方式體現數學之美,加深學生對數學的理解
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情境。現代信息技術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合理應用可以起到形象直觀的效果。如在學習“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這部分內容時,我們就可以利用多媒體來進行教學。假設一只螞蟻要從正方體的一個頂點A爬到頂點B(如下圖),怎么爬行線路最短?如果要爬到頂點C呢?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教師利用多媒體動畫展示螞蟻的爬行路線,就可以使學生對“兩點之間,線段最短”有很深刻、形象的理解。
■
二、在課堂上給學生恰當的引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實施行之有效、操作性強、并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性授課策略。不僅使學生主動吸收知識,而且能充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更能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系統化地設置問題,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教學離不開問題;問題是課堂教學的推進器,是課堂互動的關鍵。好的問題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知識經驗和能力差異,精心設計問題。按照探究式數學教學的理念,設計問題時一般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起點要低,既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提高學生能獲得知識的成就感、滿足感。
2.要有梯度,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大到小,層層推進,形成問題串,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跳一跳,夠得著”,達到“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的境界。
3.要緊扣教學重點、難點,恰當選題,注意問題的內在聯系及知識的前后銜接,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
4.要有探索性,通過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分析、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5.要有幽默感,從情感體驗來說,學生更愿意接受他們感興趣的教學活動。教師的語言具有幽默感,學生更愛學,學習更有成效。
比如:九年級下冊銳角三角函數的概念這節課。在設置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后,設計了如下教學活動:
第一,先讓學生畫一個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為例,計算出它的對邊與斜邊、鄰邊與斜邊、對邊與鄰邊的比值,并將所得的結果與同伴所得的結果作比較,你發現了什么?
第二,畫一個50°的∠A,在角邊上任取一點B,由點B作另一條邊的垂線BC,C為垂足,讓學生量出AB,BC,AC的長,計算BC:AB,AC:AB,BC:AC的近似值,并將所得的結果與其他同學所得的結果作比較,通過上面實踐操作,你又發現了什么?
第三,接著讓學生畫一個任意角∠α,并在一邊上取任意的兩點B,B1,作BC⊥AC于點C,B1C1⊥AC1,于點C1,判斷BC:AB與B1C1:AB1,AC:AB與AC1:AB1,BC:AC與B1C1:AC1是否相等,為什么?(由前面兩次實踐操作,可能又會去測量與計算結果。教師繼續追問:你能證明這個結論嗎?)
如此設計,使學生通過實驗、操作、觀察、猜想、驗證、歸納經歷數學概念的探究過程,一次次地品嘗成功的喜悅,從而不斷地激勵他們的創新精神。教師必須精心設計課堂問題,有效地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使其學習的內部動機從好奇逐步升華為興趣。教師就教學內容設計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適應性和開放性的情境性問題,并為學生提供適當的指導,通過精心設置支架,巧妙地將學習目標任務置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在創造性的數學教學中,師生雙方都成為教學的主體。
(二)利用“過程化”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由于對數學內在規律的思考角度不同,一道題目可能會有多種不同的解法。因此,利用例(習)題的多解與多變,有利于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聯想能力及思維的流暢性,從而活躍思維、啟迪智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如:如圖1,河對岸有塔AB,在C處測得塔頂A的仰角為30°,向塔前進12m到達D點,在D處測得A的仰角為45度,求塔高。教師在復習三角函數時,以此例作為原題,引導學生進行反思,變式出幾個問題,拓展學生的思維。
變式1:從點A看一廠房上的煙囪PQ(圖2),頂端P的仰角45°,向前走了6m,到B點,測得其頂端P和低端Q的仰角分別為60°和30°,求煙囪PQ的高(這題是變求原題中的“AB”為求“AB”中的一段)。
變式2:兩建筑物的水平距離BC為32m(圖3),從A點觀測到D點的俯角為30°,C點的俯角為45°,求這兩個建筑物的高(這題相當于把原題目改變為已知“AB”,求“CD”)。
變式3:為了測量園內一棵高不可攀的樹(圖4),現在提供選用的測量工具有:①皮尺一根;②教學用三角板一副;③長為2.5米的標桿一根;④高度為1.5米的測角儀(能測量仰角、俯角的儀器)一架。請根據你所設計的測量方案,回答下列問題:
1.在你設計的方案中,選用的測量工具是(用工具的序號填寫)_______________;
2.在圖中畫出你的測量方案示意圖;
3.你需要測得示意圖中哪些數據,并分別用a,b,c,α,β等表示測得的數據_________;
4.寫出求樹高的算式:AB=________________。
■
圖1 圖2
■
圖3 圖4
(三)給予學生創新的空間,保護學生創新的積極性
互動教學要建立在師生相互尊重、平等、信任、理解的基礎上。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都具有獨立的人格、獨特的內心世界,因此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在互動課堂里,形成一種互相尊重、互相鼓勵的課堂氣氛非常重要,它能使學生在一種充分放松的狀態下張揚個性,實現自我。
互動的課堂要做到“三尊重,三鼓勵”,即尊重學業不良的學生,尊重和自己意見不一致的學生,尊重有過錯的學生;鼓勵學生提出不同意見,鼓勵學生向教師質疑,鼓勵學生不懂就問。當然,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完全有責任合理地要求學生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學生需要尊重,教師也需要尊重,這樣才能有“師生互動”的前提。
如:某班級50人參加物理、化學考試,物理及格的40人,化學及格的31人,兩科都不及格的4人,問兩科都及格的有幾人?
常規解法是設兩科都及格的人數為X人,則(40-X)+(31-X)+X+4=50,得X=25。但是課堂上有學生提出如下解法:
班里共50人,僅物理不及格的為50-40=10人,僅化學不及格的為50-31=19人,第一節課班主任來了看到成績單很生氣,讓4名兩科都不及格的同學到外面罰站,這樣班里還有50-4=46人,物理不及格為10-4=6人,化學不及格19-4=15人,第二節物理課,又把剩下的6名物理不及格的趕了出去,班里剩46-6=40人,以此類推,第三節化學老師上完課,班里只剩40-15=25人,此25人為兩科均及格的同學。
參考文獻:
[1]朱永新,楊樹兵.創新教育論綱[J].教育研究,1999,(8).
[2]華建寶.知識經濟與創新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1999,(1).
[3]王延文,王光明.初中數學教育培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與創造能力的實驗研究[J].數學教育學報,1999,(2).
[4]蘇紅雨.中學課堂中數學交流[J].數學通報,2002,(7).
[5]韓雙瑩.淺談“參與式教學”在新課改中的應用[J].當代素質教育,2004,(5).
[6]李曦.“創設情境,導學探索.自主解決”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實驗研究[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2.
[7]張劍.李明輝.課堂教學師生互動失真現象探析[J].教學與管理,2007,(3).
[8]胡尚奎.淺談初中數學互動教學[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21).
[9]徐敏.小議初中數學課堂中互動教學模式的運用[J].成功(教育),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