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童話是一種以幻想、夸張、擬人為表現特征的兒童文學樣式。童話是一種奇妙的藝術,也是最富兒童文學特點的一種文體。因此,童話對兒童來說不僅具有知識、道德啟蒙作用,而且是夢想的培養基,是平衡與治療兒童心理的良藥。總之,童話對兒童極具發展價值。
關鍵詞:童話;兒童;發展價值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0-0260-02
童話是一種以幻想、夸張、擬人為表現特征的兒童文學樣式。童話是一種奇妙的藝術,也是最富兒童文學特點的一種文體。和兒歌一樣,童話很受孩子們的喜愛,是兒童文學中最主要的一種體裁。童話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來創造幻想世界,構造幻想世界的文學作品。童話最基本的特征是幻想色彩,幻想是童話的靈魂,用幻想反映現實生活是童話獨有的特征。吳其南說:“沒有仙女、巫婆、王子、公主,可以有童話;沒有孩子,沒有孩子的眼睛和心靈,沒有美麗的幻想,沒有浪漫精神,沒有詩,哪怕有一個最奇怪的故事,那一定不是童話。”童話的奇妙、荒誕與現實世界的真實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是特別適合兒童閱讀、欣賞的一種文學樣式。因此,童話對兒童來說具有重要的發展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對知識、道德的啟蒙作用
兒童面對的幾乎是他們完全陌生的世界,而他們的生理和心理又在迅速發展,童話可以讓幼兒在無意識層面上深刻習得人類的知識、智慧、社會習俗和種種美德。瑞典的拉洛洛芙的《騎鵝旅行記》,通過尼爾斯騎鵝旅游的故事,給孩子們講述了豐富的地理知識,這個童話對環境有著真實的描繪,卻又不拘泥于自然的真實,給真實的環境籠罩了奇幻、撲朔迷離的彩霧,營造了一個個似有似無、如幻如真、縹縹緲緲的童話世界,形象地概況了人類改造大自然的艱難歷程,折射出生活中一種本質的真實。葉永列的童話《小貓刮胡子》中那個淘氣而愛模仿的小花貓,看到主人刮了胡子后精神又年輕的樣子很羨慕,于是它“咯吱、咯吱……把自己的胡子剃光了”,晚上捉鼠時被撞得鼻青臉腫。這篇童話通過刻畫一個鮮明的小花貓形象,使孩子們知道了貓胡子功用的知識。《長襪子皮皮》中有一個情節是皮皮熱情地跟商店里的塑料模特握手,結果把整條胳膊擰下來了,遭到營業員的責罵,皮皮平靜地說要買下這條胳膊,營業員說一條胳膊不能夠單獨賣,既然皮皮把模特兒弄壞了,就得賠整個模特兒的價錢。皮皮說:“太奇怪了。幸虧不是每家商店都這樣賣東西的。比方說我要買塊豬排做晚飯吃,賣肉的卻逼著我把整頭豬都買下來。”這一段有趣的、理直氣壯地反駁,在笑聲中讓孩子建立起有關整體與部分的意識。安徒生的童話《丑小鴨》,丑小鴨經歷了無數的困難、挫折,最終變成了白天鵝。這已經成為孩子們的勵志故事,給孩子們很多希望,告訴他們一個道理,只要你努力,最終會成功。《木偶奇遇記》中的匹諾曹的形象,是一個頑童,他渴望自由,向往無拘無束盡情翱翔的天地,但他總是擺脫不了種種誘惑,后來經歷了很多挫折,最終成了一個孝順,誠實的好孩子。他的身上總有現實生活中孩子們自己的影子。童話中充滿了美的色彩,讀童話的孩子,受到美的熏陶,能夠有良好的性格,有美好、豐富、深刻的感情。阿諾德·洛貝爾的《寄給蛤蟆的信》中,為了讓從未收到過信的蛤蟆高興,好朋友青蛙寫了一封信,請蝸牛送信。結果行動遲緩的蝸牛花了四天功夫才將信送到蛤蟆家,青蛙和蛤蟆一起閱讀來信,共同享受了一段美好時光。小讀者們在忍俊不禁中感受了他們純真的友誼。王爾德的快樂王子在人間活著時,還不懂得對貧窮人民的同情、憐憫;變成雕像后,他雖然只有一顆鉛心,但他看到了許多城市的丑惡和貧窮,他忍不住哭了。他就像一個天使,幫助了很多的窮苦人,最后,犧牲了自己。童話把這種深刻的思想蘊涵在看似簡單的作品里,耐人尋味,令人深思,也許孩子們初讀的時候并不能很好地感悟作品的內容,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會一點點明白其豐富、深刻的內涵。
二、夢想的培養基
我們可以把睡夢以外的一切“想入非非”——夢幻、幻覺、遐想、想象等——均稱為夢想。夢想有濃厚的主觀色彩,是人們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以追求客觀知識為己任的科學便發端于夢想。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推動著知識的進步。童話作品是以幻想為特征的文學作品,一切看起來是那么荒誕、奇特,童話中的人物大多具有超能力,它充分滿足了孩子們好奇、愛幻想的特點,伴隨著孩子們一起成長。蘇霍姆林斯基非常看重兒童的幻想,非常注意激發和培養兒童的幻想,他以大自然中的真實對象為材料,用童話將這些真實對象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點燃起來。他說:“沒有童話、沒有活躍的想象,孩子就無法生活,沒有童話,周圍世界對于他就會變成雖說是美的但卻是畫在畫布上的畫了;童話卻能賦予這幅畫以生命。”周作人先生也明確指出,童話可以培養兒童夢想,為以后的智慧與學問打下基礎。
童話中幻想是以生活中的真實為基礎的,它是生活的藝術再創造,在幻想與真實中間,有著無數奇妙動人的故事。會飛的男孩彼得·潘永遠長不大,住在幻想島。溫迪問彼得·潘住在什么地方,彼得·潘說:“右邊第二個拐彎,然后筆直走到早晨。”彼得潘希望永遠不要長大,這是一個孩子童話般的夢想。每一個孩提時擁抱過童話的人心底都曾存在過一個彼得潘。《七色花》中,珍妮只要把那神奇的“七色花”撕下一片花瓣,扔出去并說一個愿望,七色花就能立刻滿足她的愿望。文中寫到,珍妮走到大門口,把那神奇的“七色花”逃出來,撕了一片藍花瓣,扔出去說:“飛呦、飛呦,小花瓣兒呦,飛到西來飛到東,飛到北來又到南,繞一個圈兒呦,打轉來。等你剛剛挨到地——吩咐吩咐如我意。吩咐吧,叫我馬上到北極!”沒等她說完,珍妮就穿著夏天的衣服,光著腳,孤零零的一個人到了北極了。《愛麗絲奇境漫游記》中愛麗絲喝了神奇的藥水后,迅速變大。愛麗斯喊道:“奇怪啊奇怪。”她驚訝得不得了,以至霎時竟說不出話了。“現在我一定像世界上最大的望遠鏡里放大的人了。再見了,我的腿呀!”她低頭一瞧,腳遠的快看不見了。“哦,我可憐的小腳丫!不知道以后誰給你們穿襪子和鞋,我的寶貝”。更為夸張的是,愛麗絲的眼淚居然形成了大池塘,把半個大廳都淹沒了。
童話就是這樣,用幻想、有趣的故事在孩子和現實生活中搭建了一座橋梁,給孩子們以想象、以審美、以思考。所以我們可以認為,童話是兒童夢想的培養基。
三、平衡與治療心理
兒童讀物能夠推動兒童的社會化,幫助兒童理解人類的行為;檢查并澄清兒童自己的態度和價值觀,關注并自我覺察,認清并解決問題,感到輕松并擁有快樂。而童話又是兒童讀物中最受歡迎的文學樣式,因而,童話除了知識、道德啟蒙和培養孩子們的想象力之外,童話還有心理治療的功能。童話的閱讀對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童話總是能夠提供一種方式讓兒童利用他們生動的想象力去解決自己現實生活中問題。
美國精神分析學派對傳統民間文學和童話故事進行了富有新意的重新認識和闡釋,貝特爾海姆在長期實踐中發現,有時要花幾年時間使不少存在心理問題的青少年來相信魔力,以補償他們在童年期由于過早接受僵硬現實而被剝奪的魔力幻想。人類成長的過程中,在三至十歲這個年齡段,需要有一個想象美好、相信魔法的經歷。兒童如果沒有經歷這個階段,而過早地接受現實世界,過早地用成人的目光看世界,他們的成長會經受很多迷茫、困惑。童話是給兒童提供想象、提供魔法的最好讀物。弗洛伊德認為,成人將其擔憂、內疚和愿望的實現在夢中以象征的方式安全地表達出來。童話猶如夢一樣,它幫助兒童宣泄不安、恐懼、仇恨等情感。兒童在閱讀或傾聽童話時,他們的經歷得到認同、宣泄和領悟。童話能幫助兒童洞悉他們的思想、情感、價值觀和行為。如果兒童與童話匹配得好,兒童就能與主人公及其家人、朋友產生共鳴。如果兒童與主人公有很多相同的特點,如年齡、性別、種族、感情和困擾,兒童就會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人物。這種認同的結果就是,兒童開始間接體驗故事中人物的動機和沖突。兒童與童話作品產生了共鳴,他們能夠體驗到情感宣泄。這種心理上的放松通常發生在故事中的人物解決他們的沖突時。當人物成功了,兒童的緊張緩解了,就像兒童身臨其境體驗了這種成功了一樣。另外,兒童逐漸領悟人物的體驗,并認識到自己的沖突是可以理解的。當緊張的情緒在其他條件下找不到出口時,從某種意義上說,作品鼓動的情感宣泄就是一種自由的體驗,允許兒童有表達的機會,哪怕是很短的時間。例如,家中最小的孩子常感到被哥哥姐姐控制,于是他便希望反過來支配別人。這些怨恨和欲望便可以在有些傳統童話中得到很好的表現。這些故事都是家中有幾個孩子,哥哥姐姐們自私、懶惰、怯懦,最終失敗;而最小的孩子卻善良、勤儉、勇敢,最終取得了成功。家中最小的孩子聽到童話里的幸福結局,心里就會萌生出希望,希望將來自己有一天能比哥哥姐姐做出更好、更聰明、更勇敢的大事來。童話能滿足孩子們的欲望,生活中沒有哪一個孩子不迷戀糖果的滋味,長襪子皮皮滿足了孩子們對糖果的強烈渴望。文中寫道:“23個孩子站出來。大伙兒開始吃糖果,這種盛況小鎮還從來沒見過。所有的孩子都在嘴里塞滿了糖果:紅色的果汁夾心糖,綠色的酸味糖,甘草泡泡糖,草莓軟糖——有什么塞進去什么……孩子們從四面八方趕來,皮皮分給大家一把把糖果。”童話與兒童心理是契合的,童話是兒童的天然良伴,對兒童的精神發育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在童話的世界里,孩子的精神是健康的,孩子的心靈是優美的,孩子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得到最有力的保護。
童話——最根本的是,給人一種信念,一種相信生活、相信美好的信念。
參考文獻:
[1]任繼敏.幼兒文學創作與欣賞: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劉曉東.兒童精神哲學:第1版[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傅宏.兒童心理咨詢與治療:第1版[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4]鄭荔.兒童文學:第1版[M].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