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識教育理念下PBL教學從以下幾方面凸顯學生主體性:從思維能力看PBL教學促進大學生學習主動性與學習能力的發展;從理論內容建構看,有利于大學生對不同知識具有融通能力;從實施方式看,有利于大學生喚醒主體自主性。PBL教學通過以最終關懷為目的,促進大學生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在人的普遍交往中實現自由個性。從而是培養“完整的人”有效的途徑。
關鍵詞:PBL教學;通識教育理念;主體性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0-0262-03
對于主體與客體之間現實的價值關系評價,物趨近人是中心,必須考慮到主體的利益和需要,而人的滿足程度不能隨心所欲,是為社會實踐所制約的。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培養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的問題。“通識教育的目的在于通過使學生獲得合理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以及豐富高雅的情趣,盡可能克服高等教育專業化帶來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使學生的一切才能、素質盡可能完全地得到發展,最終作為一個有獨立個性的人和合格的公民而享有高質量的生活”[1]149。通識教育理念能喚醒人的主體性,目的在于培養“完整的人”。這樣的教育理念有助于人的個性全面生動地發展,對適應社會與促進社會的發展是正確的價值選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以下簡稱“原理”)課堂理論教學引進PBL教學是一種可行的辦法。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是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主要以自主或小組學習進行研究性學習的一種方式。在課堂理論教學活動中,利用這種教學方法有意識地尊重學生主體性進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對最終完成知識建構、能力提高和思想素質提高,促進培養“完整的人”是有效的途徑。
一、通識教育理念下PBL教學凸顯學生主體性
(一)從思維能力看,PBL教學促進大學生學習主動性與學習能力的發展
基本原理是抽象的,尤其是哲學,像是離開社會生活較遠,再加上現實社會出現的不少問題,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原理的可信度不是非常高或是認識較模糊。因而他們對原理知識的學習需要教師的引領。“原理”課知識與高中有重復部分,教師若對此重復部分教學處理不能超越高中時期,學生便會覺得乏味。這時課堂又出現單一的課堂講授,學生確實會存在抵觸情緒,出現上課不愿抬頭等不理不睬情況。另外大學生的知識逐漸豐富起來,形式思維向辯證思維能力有較大提高,對基本原理知識具有較大的自學能力,學校提供的學習途徑與手段也大大拓寬。從大學生思維能力來看,他們對較深入、較抽象及相對較綜合的知識,在教師引導下能夠進行合作研究,課堂的教學要符合他們的這一特點,尊重他們的主體需要。
通識教育理念培養“完整的人”應該包括具有獨立思考、判斷能力和辯證思維的能力的人。這是不管什么專業的學生都需要具備的,所以教育的方式是否正確,要看這種方式能否起到這種效果。PBL教學對問題主要采取學生討論的方式,教師在討論過程中起著導向與輔導作用。學習過程中學生充分運用自己的知識水平、思維能力以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參與到理論教學當中。他們可以放開視野進行探究,培育主體能動性與創造性,對大學生學習主動性與學習能力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二)從理論內容建構看,PBL教學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對不同知識具有融通能力
“原理”課是大學公共必修課,針對非政治或哲學等相關專業所有學生開設,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知識的來龍去脈,發展方向及拓展等思考不夠深入,對原理知識的整體建構也是欠缺的。通識教育理念要求教育培養的人是具有寬厚基礎,能融會不同學科,了解不同文化,具有開闊視野。通識教育與專業知識教育并不矛盾。
PBL教學以小組討論方式進行的問題研究,小組成員可以是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大學生本身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背景,他們根據已有知識與思維能力,對新知識進行學習從而獲得更多的知識。而且不同專業背景學生在學習中的方法或其他方面也可給另外的同學以新的啟發。PBL教學討論的問題設計上,可以允許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研討。討論問題設計既要考慮廣度與深度,又要考慮學生的認知實際。在學習研究過程中,把其他學科知識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知識結合來研究,可培養大學生對不同知識具有融通能力進而增強創造力。而且,從交叉學科角度來實現知識的飛躍這是一種很好的辦法。這種能力對將來學生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有幫助。
(三)從實施方式看,PBL教學有利于大學生喚醒主體自主性
大學生已經基本形成一定的知識結構、分析能力及價值觀念,他們對問題有自己的看法,存在一定的主體意識,他們在知、情、意、行方面更愿意親身去體驗。對于完全被動地接受式學習,他們會從內心排斥。通識教育理念是面向所有人,讓人在社會中很好的生活,懂得為何生存,如何生存,能夠生存,人的主體自主性得以喚醒。PBL教學提供親身體驗的平臺,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中完成引導、點撥與總結提升任務,問題討論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生充分參與知識的學習。大學生利用這種寬松民主的學習環境,通過整合、判斷、推理等方式不斷思考與發現、批判與確立、分析與綜合,自我學習、自我激勵,讓自主意識得以提升為能動性、培養為創造性。下圖為課堂PBL教學流程:
■
課堂PBL教學流程
二、PBL教學是培養通識教育理念“完整的人”有效途徑
科學合理的價值認識,必須做到正確認識客體狀況與主體需要。人是價值的主體,通識教育理念不僅要培養有技能的人,更注重培養一個有通識的人,一個“完整的人”。PBL教學是培養“完整的人”的有效途徑。
(一)以最終關懷為目的,促進大學生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人的 “完整”發展是社會化和個性化相統一的過程。未來美好社會正如馬克思說的:“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2]294。“完整的人”首先是向自由個性的人發展,它是指個人特殊的品質,既包括生理心理,也包括基本素養的形成,還指這些品質能夠得到主體需要的自由滿足。達到這些,良好的教育是有益的途徑。課堂教學中有需要完成的理論知識傳授,因而PBL教學討論問題的選擇帶有限制性。不管問題如何確定,在研討問題過程中都能夠對人進行培養。學習是手段,人的健全發展才是目的。
1.從師生的地位來看,是雙向主體間關系。PBL教學能較好尊重這種關系使得教學和諧融洽,提供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PBL模式的實施主要是學生進行問題討論,教師對問題進行大方向的引導,學生可對問題作某個角度的討論,討論過程中的疑問可向老師提出,老師做答疑,討論結束后各小組代表發言,老師對各小組討論結果進行點評,并進行提升。這種民主的環境讓學生的思維與能力發揮有自由的平臺,使得大學生主體地位得到尊重,主體意識得以顯現,主體人格逐步實現。
2.從師生互動作用來看,是相互影響的互動過程。PBL教學中這種互動使大學生主體個性得以自由發揮。師生的多樣互動并沒有削弱或否定教師的作用,也不是放開一切讓學生自由支配,而是教育者的主導作用和受教育者的主體作用的統一,是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學生得以發展的根本內在動力是他本身主體性的發展,教師主體性發揮的情況是學生發展的外在動力。教育活動過程是教育的關鍵環節,教師與學生主體互動是否能有效甚至最優結合,對教育效果的影響是很大的。討論過程中,學生利用自身積累的知識、已有的方法及價值觀對新知識展開積極思考、互相啟發、充分參與,個性得到發揮。教師在總結及點撥過程中對學生的觀點予以客觀評價,批評與鼓勵相結合,大力挖掘學生的潛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讓他們在學習知識中增強能力,提升人的精神,不斷促進自身全面發展。讓“原理”課成為促進學生和諧發展有價值的課堂。
(二)在人的普遍交往中實現自由個性
1.自由個性的人發展是在與他人交往中實現的。通識教育理念提倡培養“完整的人”,主體性的人是在人類社會交往中存在與發展的,著眼于人的未來發展需要,個人的自由與發展也是在人際交往中實現的。“原理”課是公共必修課,往往是大班教學,課堂要照顧到每一個學生是非常有限的,把他們組織起來分成小組進行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學習,在與同學交往中實現提高,是可行的。PBL教學改變把學生當成知識容器,提供學生討論合作的空間,學生把自己的思想盡情發揮出來,學生之間也相互影響,在團隊合作中提高知識、能力與覺悟。
2.人格塑造是在人與人交往中得以完成實現的。心理學上認為“人格是構成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統合模式,這個獨特模式包含了一個人區別于他人的穩定而統一的心理品質”[3]426。人格最核心的是品質。通識教育的價值追求在于培養有素質和涵養的人,培養高品質的人,懂得思考人生的價值,對社會有責任,有豐厚的人文涵養。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首要的目標是對人的思想教育,“原理”課就要向學生灌輸馬克思主義,宣揚為人類謀福利的思想。PBL教學提供學生合作討論的平臺,針對其他同學表現出來的人格,讓學生懂得分辨是非,讓他們在人與人當中表現自我,批判自我,提高自我,逐步形成富有責任感、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和正確的價值觀。
3.人的本質是在實踐中實現的。強調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給個人提供空間與條件,但是又不能片面強調個人的地位,否則會容易陷入個人主義。人的本質在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總是現實的人,也總要在現實生活實踐中存在與發展,要學會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獲得生存與發展,社會發展要求人能積極主動地參與社會生活。當代大學生接受的信息量大,思維靈活,視野開闊,PBL教學遵循學生這一優勢,改變以被動方式對學生進行培養,讓他們在一種開放的環境中形成人的范式。以凸出的主體性意識學知識,學為人,在對各種思想觀點、社會規范進行審視甚至操作的過程中成為一個有自覺能動性的人。
(三)滿足大學生內在要求,完成知識、能力和覺悟統一的整體發展
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一種理論,它有內在的系統邏輯,并為時代的發展所證明是科學的。所以,向學生傳授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作為知識武器,且PBL教學討論的問題也把學生的專業知識納入進來,滿足大學生渴望知識的需要。
馬克思主義不僅僅是科學理論,它還是科學的方法論,“原理”課培養學生利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供學生學會思考的武器。借助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不僅對當下的生存有需要,還對未來社會的發展有適應的能力。“一個健全的人,應該具備以下基本要素:具有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具有清晰表達與溝通能力;具有融會不同學科、了解不同文化,用開闊的視野省察社會的能力;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正確的價值判斷的能力;關心人類及所處的環境,富有社會責任感;掌握某一領域的專業技能等”[4]297。PBL教學盡可能多方面培養學生的能力,并不斷增強創新思維與能力,這些能力對人的潛能的開發也是不可少的。
馬克思主義作為理論形態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統一,它本身充滿著對人類歷史命運和個人生命價值的關懷,引導對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念是“原理”課的方向性。通識教育理念要求培養的人是具有博雅精神、完美情操,重視對人心靈的熏陶、關心人類所處環境與發展、富有社會責任感。“原理”課在對學生覺悟目標確定上與通識教育理念是一致的。PBL教學要完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教學任務,就要完成對學生知識、能力和覺悟三者的有機統一。
由于課堂采用PBL教學,課程考核方式也應考慮因此帶來的素質考核,如參與次數、協作作用、點評次數、提出問題等情況,從教學模式的變化帶動整個課程的發展。PBL教學既鼓勵學生積極發揮主體性,又讓他們在學習科學知識中學會科學認識事物的抽象方法,并對人文意蘊和生命情懷有深刻的反思,培養“完整的人”。
參考文獻:
[1]李曼麗.通識教育——一種大學教育觀[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龐海芍.通識教育困境與希望[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