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教材人生價值的相關知識進行邏輯推理,提出了幾點質疑:一是哲學意義上的價值無法推出人生價值的概念;二是人生價值概念在定義上存在邏輯上的問題,并且與人生真正的價值是奉獻自相矛盾。三是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的定義問題。闡明了幾個觀點:一是哲學意義上的價值是客體在社會勞動關系中為滿足主體需要而凝結的社會勞動。二是人生價值則是人生的價值就在于它的社會實踐對社會的貢獻,這就與人生真正的價值在于奉獻不矛盾了。三是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都是人生價值的一種評價,都包括貢獻和索取兩個方面。教材把社會價值等同于貢獻,把自我價值等同于索取,有失偏頗。
關鍵詞:價值;人生價值;社會勞動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0-0271-02
中職生是玩電腦和手機長大的一代,他們在學習上沒有升學的壓力,有更多的精力去關注社會,他們喜歡上QQ,發微博。同時,多元化的人生價值觀也通過因特網影響著學生對人生、對社會的價值判斷。《哲學基礎知識》作為一本中專德育教材,肩負著引導學生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任務。因此,人生價值觀是教材規定的一個重點。但是筆者在教授本書時發現,價值、人生價值的內容存在一些理論問題和邏輯問題,教材的相關觀點不能自圓其說,難以讓筆者信服。這必然影響教學效果。
一、價值概念與人生價值概念存在邏輯問題
《哲學基礎知識》中關于價值概念的定義是(課文第221頁):作為哲學范疇的價值,一般是指客體屬性和主體的需要之間的效用關系,即某一事物或對象(客體)對人們(主體)的需要所具有的作用和意義。由此課文中推出人生價值的概念(課文第223頁):一般來說,人生價值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二是社會對個人需要的尊重和滿足。這從邏輯上是行不通的。根據哲學上價值的概念,把人生作為一個客體,社會和他人作為一個主體,只能推出第一層關系,即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無法推出第二層意思。課文的解釋是人既作為個體而存在,又作為社會成員而存在。我們從這個假設出發,人生是客體,作為社會中一員的個體是主體的話,那推出的結論是自己對自己需要的滿足。而非社會與個體的關系。
可見按照課文中哲學上價值的概念,人生價值的說法是不科學的。問題出在哪里呢?假設這個哲學價值的概念立論錯誤,那么后面的一切都有可能是錯的。所以,我們要對課文中哲學上價值概念進行必要的論證。
二、教材價值概念的反思
課文中認為哲學上的價值是指客體屬性和主體的需要之間的效用關系,我們從這里看出,客體屬性指的是客體本身所具有的自然屬性。而一個事物是否有價值,不僅要看它是否有客體屬性還要看人們是不是需要。如果沒有需要,那么就沒有價值。課文也是這樣寫,在222頁中以“西紅柿”為例,得出這樣的結論“它在野外生長,作為一種客觀對象,沒有與作為主體的人發生關系時,并不具有任何‘價值’;當它與人發生了一定的聯系,人們在實踐中發現它能夠滿足人的某種需要,才具有了‘價值’”。這樣的結論很荒謬,西紅柿的自然屬性,不會因為人們沒有發現它就不存在。
哲學上的概念與具體科學上的概念應該是一般與個別的關系,一般存在于個別之中,個別包含著一般。因此具體科學的價值概念應該包含著哲學意義上的一般價值概念,哲學上的價值概念也可以演繹出具體科學中的價值概念。據此推斷,課文中認為哲學意義上的價值概念是一事物或對對象對人們的需要所具有的作用和意義,那么經濟學中演繹出來的卻是使用價值的概念,而非價值概念。作為一個哲學概念卻不包含經濟學價值的概念,如何體現哲學的高度概括和抽象呢,可見哲學意義上的價值概念是不科學的。
課文價值概念的來源依據是馬克思在《評阿·瓦格納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一文中的一句話:“‘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1]。據此,從使用價值這個概念推出價值這個普遍概念。把哲學上的價值歸結為物的屬性即有用性。事實上這不是馬克思的推論,而是瓦格納的推論。基于它的不科學性,馬克思對瓦格納的觀點進行了辛辣的諷刺,指出瓦格納是“把政治經濟學中俗語叫作‘使用價值’的東西,‘按照德語的用法’改稱為‘價值’。而一經用這種辦法找到價值一般后,又利用它從‘價值一般’中得出‘使用價值’。做到這一點,只要在‘價值’這個詞的前面重新加上原先被省略的‘使用’這個詞就行了”[1]。
什么是哲學意義的價值概念呢?學術界有兩種觀點:一就是前面所說的價值是客體能滿足主體需要的效用關系,即是從客體的使用價值的角度來看。其不科學性筆者已證明。還有一種觀點則認為:就是主體對客體與社會勞動的關系的認識和評價。作為一種評價,不管怎樣的評,盡管把評價對象放在社會實踐中去評,但評價仍然是評價。任何一種價值評價,都不外乎是評價者以自己的認知水平對其評價對象的行為結果所做出的結論。價值不是價值評價,二者并不相等。筆者查找了相關資料,其中馬克思在批判賽米爾·貝利有關價值問題討論的觀點時所講的一段話:“……正是他這位自作聰明的人,把價值變為某種絕對的東西,變成‘物的屬性’,而不是把它僅僅看成某種相對的東西,看成物和社會勞動的關系,……在這種社會勞動中,物不是作為獨立的東西,而只是作為社會關系的表現被規定的”[2]。馬克思指明了經濟學領域中的價值概念體現的是物與社會勞動的一種關系。商品價值是指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一個商品是否有價值,其前提一定是一個勞動產品,并且要在交換中才能實現。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如果人們不需要,就沒有交換的必要,就沒有價值。同樣,如果不是勞動產品,也沒有交換的必要,也就沒有價值。并且一個商品價值的實現,需要在交換中才能完成。因此,一個商品價值是在社會勞動關系中去體現。商品價值概念揭示了“價值”的產生而生產勞動的關系。其實自然界本無價值,人類產生后,通過社會勞動,把需要、智慧在客體身上體現出來。勞動是一切價值現象的來源,可以說,離開勞動談價值是沒有意義的。由此,筆者認為哲學上的價值是客體在社會勞動關系中為滿足主體需要而凝結的社會勞動。
三、人生價值概念的反思
教材認為人生價值要包括貢獻和索取兩個方面。但是在歷史關于人生價值有很多學說,沒有一種學說把索取作為人生價值的構成部分。馬克思的著作中也沒有提及人生價值包括索取。另外,假設教材的提法是一種創新,教材卻沒有觀點對其進行進一步的證明。這讓人如何信服。最重要的問題是根據這個觀點,那么通過合理的邏輯推理會推出很荒謬的結論。教材認為人生價值由貢獻和索取兩個部分構成,那么其中的一部分占多數,也一樣能使人生價值變成極大。由此推斷,如果沒有貢獻,只有索取,并且這種索取趨向無限擴大,那么是否意味著人生價值的無限擴大呢。在生活中,不貢獻只索取的人大有人在,如果按教材的說法,那么他們的人生價值極大。這樣就可能得出這樣的結論,社會上的任何個人,不論什么樣的人的人生都有價值。有人說,教材中人生價值兩部分構成之間不是這種互補關系,應該是貢獻大于索取,人生價值才大;貢獻小于索取,人生價值小;只索取不貢獻,那么人生價值就無。從生活實際和道德判斷來看是對的,但是它是否與教材人生價值的內容相矛盾,因為從這個推理看,向社會索取的越多,那么人生價值就越小,也就是人生價值不應該包括索取這個方面。
教材中指出人生真正的價值是奉獻。教材認為人生價值有貢獻和索取兩部分組成,但在闡述認證時卻變成了人生真正的價值是奉獻。這是不是與人生價值的概念相矛盾呢,如果這個觀點成立的話,那么是否意味著“索取”不在人生真正價值的范圍內,是一種偽價值呢。是否更意味著索取是不提倡的。顯然,教材對人生價值概念的定義是不能自圓其說的。
那么人生價值概念究竟是什么呢?根據前面對價值的定義,那么演繹到人生價值則是:人生的價值就在于它的社會實踐對社會的貢獻。哲學上的價值是客體在社會勞動關系中滿足主體需要而凝結的社會勞動。客體的社會勞動必然能滿足社會的需要,才能談有價值。一個人如果他販毒賣毒,即使他付出再多的勞動,也不可以價值,因為這不是社會所需要的。要滿足社會的需要必然是一種對社會貢獻。因此,人生價值應該是個體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這也符合人生這一個特殊體本身的特點。從個人而言,人生包括兩種含義。第一,指的是人有機生命存在的歷程,這個歷程的起點是生,終點是死。第二,是人整個生命歷程中的社會實踐的總和。人的生命歷程與他的社會實踐是不可分割的。這也是人區別于動物最大的特征。人一輩子都是一個不斷實踐的過程,一個人的價值有多在,就在于他的社會實踐活動的量和質。這與上述所闡述的人生價值概念相統一。
四、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貢獻與索取與人生價值的關系
人生價值與社會價值、自我價值之間的關系是一種評價關系。人生價值作為一種在社會勞動中所凝結的勞動,和商品價值一樣,自身不能表達自己的價值有多少,它需要在社會勞動關系中由社會和他人來進行評價。所以社會價值、自我價值與人生價值的關系是評價與被評價的關系。我們可以從兩個維度對一個人的人生價值進行評價:從社會和他人的維度,社會對客體在社會勞動關系中付出的社會勞動進行評價,這就是社會價值;從個人維度看,個人對客體在社會勞動關系中付出的社會勞動進行評價。不管哪一種評價都要從貢獻與索取的對比中進行評價。貢獻與索取是主體考察人生與社會勞動的關系的具體內容。教材把體現個人行為對社會和他人的意義,稱為社會價值;把社會對個人需要的尊重和滿足,稱之自我價值。把貢獻等同于社會價值,把索取等同于自我價值有失偏頗。
貢獻與索取不僅是考察人生價值的重要內容,同時,能否正確處理好貢獻與索取的關系,關系到人生價值能否實現。因此,貢獻與索取是人生價值的核心問題。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第3冊[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