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院校應充分利用本地區優勢,大力開發鄉土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來拓寬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授課途徑,改變單一的課堂授課模式,改變教師在教室講授枯燥理論的現狀,將鄉土資源場所作為實踐教學的情境,提高學生自愿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積極性,在情境和環境中構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加強對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職業道德教育,使之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
關鍵詞:鄉士資源;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0-0304-02
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高職生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所有大學生的必修課。鄉土資源指我們出生、成長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觀、文物古跡、地名沿革、歷史變遷、社會發展以及民間藝術、風土人情、名人軼事、語言文化,包括自然地理資源、人文歷史資源和社會發展資源。大興安嶺職業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開發以大興安嶺精神為核心的鄉土資源進行實踐教學意義重大。
鄉土教育資源的開發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實效性為統領,突破思政課原有的“理論教學多、教師講、學生聽、滿堂灌”的舊的教學模式,嘗試創立運用多種綜合教學方法、課堂內外一體化的教學新模式,凸顯學生在知行合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有獨特的人文氣息和得天獨厚的鄉土教育資源中,通過立體、全方位、多渠道的課內實踐、校內實踐、社會實踐,去體驗、去內化、去感悟、去發現、在心靈震撼中,在被激發的內心沖突中自覺地調整道德認識,積淀情感體驗,不斷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創造、學會合作,在品味成功的愉悅中形成具有創新意識的優良品德,提高思政課育人的實效性,為林區培養落地型人才服務。
一、大興安嶺精神概述
大興安嶺精神是大興安嶺林區開發建設以來,大興安嶺的廣大干部群眾在氣候極其寒冷、生產條件極其艱苦、生活環境極其惡劣的條件下逐步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是大興安嶺人意志品質、道德情操、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是無數開發者、建設者用青春、熱血乃至生命鑄就的時代精神豐碑。在半個多世紀的開發建設中,勤勞勇敢的大興安嶺人面對“滴水成冰,吐痰成釘”的冰雪嚴寒,堅忍不拔,勇往直前,經歷了“三上兩下站住腳”、“苦戰嚴寒破禁區”、“三支隊伍兩代人”艱苦卓絕的創業歷程。為了開發大興安嶺的森林資源,他們爬冰臥雪,穿越森林,開山劈嶺,筑路架橋,以苦為榮,以苦為樂,戰天斗地,不計得失,在“高寒禁區”站住了腳,安下了家,無怨無悔地把滿腔熱血傾注在開發建設大興安嶺的偉大事業上,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光耀千秋的英雄篇章。
1987年,大興安嶺地委對大興安嶺精神進行了科學的總結論證和高度概括,把其概括為“戰嚴寒,破禁區,開拓進取的拼搏精神;樹雄心,立壯志,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顧大局,愛集體,立足本職的務實精神;同甘苦,共命運,扎根邊疆的奉獻精神。”
1996年1月,在中共黑龍江省委七屆五次全委(擴大)會議上,把大興安嶺精神的“突破高寒禁區”精神與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統稱為黑龍江省的“四大精神”。
2009年3月23日,《黑龍江日報》第2版刊登《中共黑龍江省委關于新時期深入學習和弘揚大慶精神的決定》要求“深入宣傳學習和弘揚大慶精神及鐵人精神、北大荒、大興安嶺精神、闖關東精神……”,可歌可泣的大興安嶺精神是大興安嶺人民共同創造的精神財富,成為黑龍江省優秀精神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1年10月,中共黑龍江省委十屆十八次全會將大力弘揚“闖關東精神、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大興安嶺精神和龍江交通精神”(以下簡稱“六大精神”)作為建設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置于文化建設“八大工程”之首,這是省委對開發建設大興安嶺的老戰士、老會戰、甚至把生命都奉獻給大興安嶺的烈士們一種認可和安慰,是對大興安嶺人民的激勵和鼓舞,也必將成為全區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新林區的強大精神動力。
二、利用以大興安嶺精神為核心的鄉土資源的思政課教學實踐
在占有大量資料和實地考察的基礎上,剖析大興安嶺精神的實質,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鄉土教育資源場所的位置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經過近幾年的教育教學實踐探索,開發了如下實踐教學內容:
(一)課內教學實踐
1.開展“追尋愛國主義足跡,激揚崇高理想情懷”主題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和愛國主義教育
結合教材第一章“追求遠大理想堅定崇高信念”和“第二章”繼承愛國傳統弘揚民族精神,設計以弘揚大興安嶺精神為主要內容的“追尋愛國主義足跡,激揚崇高理想情懷”主題實踐活動。通過參觀加格達奇區的鐵道兵紀念碑、知青廣場,讓學生從鐵道兵幾度挺進高寒禁區開發建設大興安嶺的事跡中、從知識青年開發建設大興安嶺的艱辛足跡中體會到“戰嚴寒,破禁區,開拓進取的拼搏精神;樹雄心,立壯志,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懂得堅定的信念是實現理想的重要條件,勇于實踐、艱苦奮斗是實現理想的根本途徑,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將理想變為現實。進而觸動學生產生從現在開始立志高遠,并始于足下的意識。同時深深領悟到:新時期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既承接了歷史階段上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又吸納了鮮活的時代精神。作為新世紀的大學生傳承與弘揚愛國主義應當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從現在做起,必須肩負起推動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神圣使命,并以此為榮。在具體的情境中,在學生的親身體會中,真正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做到了知行合一。
2.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教育
通過參觀大興安嶺地區資源館的活動,從原來林區單一的采伐,到森林資源保護,到發展綠色生態產業的林區發展歷史中,明確構建和諧社會主義新林區的進程中必須落實科學發展觀,明確黨的十八大精神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布局中生態文明建設是重要的一部分,必須開拓創新,使廣大學生深刻認識他們的第二家鄉——大興安嶺,體會到了它的美麗富饒和從過去到現在的巨大變化,激發了他們對大興安嶺的了解與熱愛。
3.舉辦以大興安嶺精神為主題的小品比賽
在講授第六章“培育職業精神樹立家庭美德”時,要求學生自編、自演以體現大興安嶺精神代表人物為主題的小品。如邰忠利,黑龍江省軍區邊防某團(呼瑪縣)蒙古族士官,1986年6月出生,2005年12月入伍。2009年8月9日下午,邰忠利在執勤返回途中,為搶救落水群眾英勇犧牲。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屆全國道德模范評選中榮獲全國見義勇為模范稱號。他用舍生忘死丈量縱身一躍的高度,用生命踐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的模范。又如被譽為“興安嶺上女馬永順”的婦女營林隊長張克福,1969年跟隨轉業丈夫到塔河林業局繡峰林場,2004年獲得黑龍江省“十大女杰”稱號,2005年獲得“感動興安”十大人物稱號,2006年獲得全國農村婦女“雙學雙比”活動女能手稱號,她用35年時間完成的營林任務面積達30萬畝,創造產值近千萬元。再如生前系大興安嶺圖強林業局消防中隊戰士于金水,在1987年那場震驚中外的特大森林火災中,為搶救十幾名學生而光榮犧牲,黑龍江省公安廳追認于金水為烈士,并追記一等功。噩耗傳來,于金水已身懷有孕的妻子李淑杰一夜之間就精神失常了,早產生下了英雄的女兒于淼。這以后李淑杰抱著瘦弱的女嬰滿街亂跑,跟在后面的是她那悲痛至極的年邁老母。青年任志成來到了英雄的家里和李淑杰自愿登記結婚,用一生來照顧瘋癲的李淑杰、照顧幼小的孩子以及年邁的老母。于淼說:“他和我的親爸爸一樣是個英雄,親爸爸救了別人的孩子,而他則救了我……”于金水舍己救人,實為英雄;任志成照顧英雄遺屬,亦為英雄。
以這些楷模為素材,學生通過查閱相關資料,以小品的形式再現當年的情景。學生的節目,不但風趣,而且寓意深刻,體現了大興安嶺精神中“同甘苦,共命運,扎根邊疆的奉獻精神和顧大局,愛集體,立足本職的務實精神”。讓全體同學都深切地感悟到自己應承擔的職業責任和家庭美德,在走向社會之前,為他們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品質奠定了基礎。
(二)校內實踐活動
突出時代主題,納入大興安嶺精神的大學生辯論賽,已成為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道亮麗風景。
大興安嶺職業學院大學生辯論賽圍繞“關注價值論榮辱,心系祖國創和諧”等主題展開,教師專門設計“大興安嶺開發旅游業是利多還是弊多”、“以煤代木利多還是弊多”等辯題,通過辯論讓學生充分理解隨著時代的變化發展,把弘揚大興安嶺精神的核心放在突破思想禁區上,提出“再次創業,加快發展”,“避危興林,科技雙興”的戰略,大興安嶺的北極村、資源館、冬泳隊、黑木耳養殖基地、松濤鹿苑等旅游景點和一年一度的國際藍莓節等旅游和經濟項目的建設和實施,凸顯了大興安嶺精神中的“開拓進取”的時代精神。
(三)社會實踐活動
在假期,布置學生沿著興安英雄的足跡,尋找身邊的楷模,調查、走訪他們的事跡,撰寫小論文——做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立行者。
尋訪興安英雄的足跡:先驅者“林海深處埋忠骨”,老會戰“綠了青山白了頭”,開拓者“志在邊疆干一生”,奉獻者“獻了青春獻終身”。他們的典型代表有黨的十一大代表、全省“鐵人式”勞動模范標兵常孟久;有被譽為“興安勁松”的知識青年代表王招英;有“鐵道兵硬骨頭戰士”張春玉;有守護青山40載、植樹育林千萬株,被譽為“興安嶺上女馬永順”的婦女營林隊長張克福;有世界上第一支女子架橋隊和名揚海內外的女子采伐隊;有與火魔艱苦斗爭、忠誠護衛大森林的加林局撲火隊;有在國內機場建設史上創造奇跡的漠河機場公司……
通過學生實地調查,在撰寫論文過程中深入思考,在這種艱辛的努力中去體會去領悟大興安嶺精神的實質,更能感受到興安英雄和身邊楷模的可貴之處,從而自覺反省,知榮辱,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