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教版高中化學教材《化學1》在傳遞人文教育方面一直做著不懈的努力,在課改實施后,教材中的人文精神體現在諸多方面。從不同視角,對人教版高中《化學1》中語言特色、插圖設計、欄目設置方面闡釋了教材中人文教育內容的體現以及給教育的啟示。
關鍵詞:高中化學;人文教育;語言;插圖;欄目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0-0314-02
在新課程改革中,各學科都更強調人文教育的滲透。人文教育主要指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文精神是指知識、能力、情感和意志等諸多因素綜合而成的一個人的內在品質,表現為人格、氣質和修養[1]。化學教學與人文教育相結合,就是通過對化學學科內容和方法的研究,培養學生追求人生美好境界,追求自我價值的完善。要使學生成為一個完善的人,一個對己、對人、對社會、對自然具有求善求美精神的人。
一、人教版高中《化學1》人文教育內容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在課程的基礎理念上提出:尊重和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引導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2]。化學教育對學生人文精神的滲透主要源自于化學教科書。因此,準確把握教科書中人文教育的內容,有利于更好地在化學學習中貫徹人文精神,培養學生崇尚科學,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科學觀;培養學生的社會意識,增強學生服務社會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1》(必修)中[3],各章各節具有人文教育意義的內容及人文精神教育目標體現見表1:
二、教材的人文精神呈現方式
化學教科書中人文精神的滲透是無處不在的,字里行間流露著對學生的人文教育。現將人教版高中《化學1》人文教育的內容進行總結,歸納出以下特點:
(一)教科書的語言特色
教科書是呈現人文教育的主要形式,而教科書的編輯語言是表達人文教育的重要載體。教科書的語言除繼承了科學性、嚴謹性、有效性之外,更突出了清新、簡潔、富有人性化的語言特點。
《化學1》中尤其注重語言的引導性和啟發性。教科書不再是一味地向學生傳授知識,而是視學生為需要點燃的火把,在呈現內容的同時留有思考余地,注重讓學生自己通過探究、討論、推理來解決問題。例如“我們曾經學習過……”、“你可能聽說過……”、“通過觀察,你能不能簡單地描述……”這樣的句子經常出現。另外,教科書語言又加強了互動性、規范性,多處運用“現在,你一定明白……”、“選擇你最感興趣的……”。這一系列看似平常實的日常用語,是教科書營造的多樣化互動形式,拉近了學生與教科書、與新知識間的距離,打破了之前教科書高高在上的局面。這是一種人性化的交流和互動,體現了教科書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此外,教科書語言注重了情境的創設,聯系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內容活靈活現不再死板。例如,在學習物質的分類時,將情境設在圖書館、圖書大廈、大型超市,人們選擇商品十分準確迅速正是由于物品的分類擺放,由日常熟悉的場景引入未知的知識,聯想到數以萬計的化學物質和為數眾多的化學反應需要分類。此情境的創設,使學生學習起來輕松、自然。
(二)教科書的插圖特色
教科書在加強語言設計的同時,更提升了插圖在教科書中的作用。教材作為教和學的主橋梁,主要借助文字來表達,而插圖則是幫助師生理解文字的重要手段。插圖的直觀性、準確性、趣味性有著文字難以企及的功能。人教版《必修1》中共有插圖90幅,與舊教材相比,除數量上的增加外,教育功能也得到了足夠的擴展,更從側面輔助了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根據教科書中插圖教育功能的不同,可以將其分為不同種類:科學推廣圖、實物圖、微觀物質模擬圖、化學史圖、實驗裝置圖等等。其中向我們介紹了科學規范的實驗操作圖,栩栩如生的物質微觀運動的模擬圖,形態各異的各種物質實物圖,令人敬仰的科學家肖像圖,更有物質結構模型圖。
1.科學推廣圖
科學推廣圖主要針對教科書中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化學原理,重點展示我國科學技術的成就和迅猛發展。例如圖4-8催酸鹽的廣泛應用,圖4-18飛機播撒AgI實現人工降雨,生活、生產、科技無一例外地都離不開化學。這些圖片給學生營造了化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情境,使學生了解到化學與生活、化學與社會技術、化學與科學發展聯系密切。
2.實物圖
實物圖是最能沖擊學生的視覺細胞,例如圖4-3粉紅色的水晶,4-4彩色環帶狀的瑪瑙,這些美妙的圖片伴著文字娓娓道來,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圖片引導學生發現美、感受美、體驗美,對學生進行美感教育,培養其審美能力、鑒賞能力。
3.化學史圖
化學史圖的作用也不可小覷。化學史圖介紹了化學事件的來龍去脈,所配的科學家肖像圖,從他們堅毅的眼神中可以感受到科學家精益求精、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化學史圖不僅僅是輔助作用,它的可靠性、趣味性讓學生從中體會科學的神圣和魅力。
(三)教科書的欄目特點
《化學1》中設置了眾多新穎的欄目,這些欄目呈現不同的教育功能,參與性和探究性都極強,旨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科學素養,同時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格品質。
1.“實踐活動”和“科學探究”
“實踐活動”和“科學探究”旨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和實踐的能力,將生活中的化學呈現出來,讓學生領悟生活中的化學的奧秘,體會化學實驗的艱辛,讓學生認識到學好化學也是熱愛生活,崇尚科學。如第26頁探究FeCl3在蒸餾水、CuSO4泥水中是否可以形成膠體。
2.“學與問”和“思考與交流”
“學與問”和“思考與交流”創設了生動的問題情境,學生在思考和自主學習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在思考后與同學進行交流討論,體現了團隊合作精神,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3.“科學視野”
“科學視野”欄目列舉出我國科學事業中突出部分,展示了化學中日常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旨在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培養責任感、使命感。如第92頁利用化學反應釋放的巨大能量將火箭送上太空,這些內容擴展了學生的科學視野,讓他們感受到了科學技術對人類進步產生的巨大推動作用,進而激發對科學、對社會的熱愛。
三、啟示
化學教育中人文精神是含蓄的,但是教師可以通過不同途徑顯示出來。教師運用化學原理、定理解決生活常見問題,有利于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作風,許多化學原理中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有利于學生更深層次的領悟科學的本質,形成正確的科學觀、世界觀;教師可以從化學史入手,陶冶學生情操,加強德育教育工作,在滲透德育的同時又會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教師利用化學實驗,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更是加強德育工作的好時機。教師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的引入,有利于培養學生認真嚴謹、一絲不茍的科學態度,尊重實驗、實事求是,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加強了與成員間的相互合作;
教材中人文教育的呈現方式體現出多視角、多層次的特點,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是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滲透過程。化學中人文教育的滲透要掌握好“度”,否則就會過猶不及。教師應從教學實際出發,潤物無聲,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化學對人文教育的促進作用不僅僅體現在教材中,而應將人文教育思想融入化學教育事業中,為此還應不懈追求和努力,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孫麗梅.化學教學中科學與人文精神的整合[J].教育藝術.2010,9:59.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1.
[3]宋心琦.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