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媒體時代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發展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采用了文獻資料法等方法對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機遇與挑戰進行分析,旨在通過對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和發展機遇分析,提出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自媒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機遇;挑戰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0-0370-03
一、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
(一)教育主體傳統關系秩序面臨解構危機
傳統教育模式中,教育者、受教育者通過教育過程角色定位來促成二者關系的形成。而傳統教育模式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關系往往是支配關系。教育者依據自己積累的知識及獲得的經驗,并將思想政治內容相結合,展現給受教育者一個授道者的形象。在自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途徑由單一的填鴨式教育演變為多向、多渠道獲取。教育途徑及信息來源的多向化促使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灌輸式的領導優勢削弱,自媒體的傳播和教育功能被強化,教育主體之間傳統的關系面臨解構的危機。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傳統的教育關系危機主要表現在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擁有知識的秩序被顛覆,受教育者可能詳盡、準確的獲得教育信息,而并非教育者在教育次序的優先,進而也打破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使傳統的關系秩序面臨解構危機。
(二)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使教育主體價值選擇偏離
在自媒體時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借助自媒體展開,與此同時,自媒體也成了新型教育形式的載體,并對大學生的意識形態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特別是思想政治意識、價值觀等方面。生活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中的當代大學生,容易受到外來觀念的影響,特別是自媒體時代信息來源渠道的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受到外來觀念的侵襲。
自媒體時代的大學生,對信息甄別能力較差,這無疑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不小的阻力。多種思想政治文化滲透,信息交融過于繁雜,自媒體環境中的大學生對信息甄別能力差,對信息的真偽、信息的良益需要有辨別能力和評判標準,往往這種環境容易使受教育主體的價值選擇發生偏離。
(三)信息“分子化”造成濾網功能喪失,國家意識形態安全受到威脅
微信、微博、各種論壇可以自由發帖,表達自己的觀點,在我們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是媒體人,每個賬號都是一個傳播信息的門戶、一個載體。自媒體時代網絡等信息資源的飛速發展,人們可以通過博客、論壇等發表自己的看法與觀點,個人表達意識態度的空間越來越廣泛,媒體也呈現出星羅棋布的態勢,信息資源也呈現“分子化”的發展趨向,對信息的濾網功能難度越來越大,這種具有隱匿性及互動交流性特點的信息資源就造成了監管領域的盲區。大學生接觸信息并獲得的知識及對其思想觀念的影響遠遠超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所涉及的范疇,對現行方式的思想政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戰[1]。而信息的“分子化”使原有的濾網功能喪失,學校及國家缺乏有效的監管,國家意識形態受到威脅。
二、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
(一)自媒體環境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自媒體時代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信息環境的開放性。自媒體時代一改過去信息渠道單一的狀態,自媒體已經發展成為當今社會人們接受新鮮事物,表達個人思想,傳播政治文化的新手段、新媒介、新載體。在自媒體迅速發展的時代,大學生作為象牙塔的塔尖教育中的精英,他們對知識、信息及新鮮事物的接受及運用走到了時代的前列。自媒體時代的大學生表達“話語權”的空間日益增大,他們在民主、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中與社會上不良事件及風氣斗爭,表達著自己的政治、價值觀[2]。因此,高校應積極利用自媒體這個途徑及手段,發揮大學生主觀能動性,挖掘不同特點學生的潛能,充分利用自媒體提供給高校的教育空間,使自媒體成為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自媒體可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自媒體時代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特殊性,因此,需要根據自媒體時代的實際情況來調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一個適應自媒體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要準確把握大學生核心思想[3]。因為大學生是教育過程中的受教育者,他們決定著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在傳統教育模式中,由于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特殊的關系,作為受教育者的大學生一般不會開放自己的內心世界。而在自媒體時代,虛擬世界、虛擬身份賦予大學生更多的勇氣以表達自己內心想法,將自己的觀點通過自媒體傳播到網絡,通過自媒體這個平臺來實現各種思想的討論。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采用自媒體手段可以簡化程序、縮短空間,學生們通過微博、微信、QQ等加好友、加關注及時地了解掌握大學生的關注熱點、思想困惑和思考路徑,便于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提高工作的針對性和時效性[4]。
三、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應對策略
在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如何規避自媒體所帶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種種困難,如何發揮自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幫扶和促進作用,來抵御各種風險的考驗,降低自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是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也是難點。自媒體時代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等多重因素交錯,處理好三者的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堅持改革方向,以自媒體手段來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最終發展好思想政治教育是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各要素的地位與分工,更是終極目標的體現。
(一)轉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以適應自媒體時代的新要求
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和組織者應樹立信息社會的發展思維,轉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來實行自媒體時代的新要求。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課堂、傳統的媒介為載體,而對于自媒體時代的主流群體的當代大學生來說,更應該將自媒體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通過自媒體手段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的組織者與管理者要及時預判這一形勢,盡早轉變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廣泛的利用自媒體的傳播優勢,開展各種形式的網絡互動,以互動形式來摸清大學生的真實想法和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使其樹立正確的思想政治立場,來達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各高校可以建立自己的自媒體傳輸平臺,創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及時向學生傳播思想政治信息。如建立微信、QQ、微博關注群體及群,開辟校園BBS交流互動平臺,來傳播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等等。
(二)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來適應自媒體時代的新目標
尼葛洛龐蒂指出:“信息社會,最大的鴻溝橫亙在兩代人之間,當孩子們霸占了全球的信息資源時,需要努力學習、迎頭趕上的是成年人。對教育者來說,更是如此。[5]”自媒體時代需要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產生影響的大勢已不可逆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順應自媒體時代的目標要求,發揮自媒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優勢,在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目標的要求下不斷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各高校通過互聯網建立“官方微博”,在微博中傳播貼近大學生熱點主題、廣泛的吸引學生進行互動交流與討論,使官方微博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戰場。同時又要依托學生黨員、團干和社團精英來作為“意見標兵”,發揮他們在自媒體環境下的示范與鼓動作用,并積極開辦學生“思想道德診所”,診斷學生不良的思想道德行為,并給他們開出一劑良方來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利用智能手機終端軟件構建班級QQ群,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學生生活中,對大學生思想意識狀態進行全程布控并加以引導,通過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來適應自媒體時代的新目標。
(三)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之間的溝通途徑以適應自媒體時代的新關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溝通在我們自媒體時代有著廣泛的空間。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5.91億,較2012年底增加2656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4.1%,較2012年底提升2%。在新增加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高達70.0%,高于使用其他設備上網的網民比例[6]。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三網融合”政策深入實施和突破性進展,在寬帶、移動互聯網以及3G網絡的蔓延之下,臺式機、手機、平板等平臺建立起的微博、新聞門戶網站、新媒體音視頻、手機報、電子書等新媒體形態推陳出新、層出不窮,數字化、碎片化、分享化、便捷化、多元化、全民化、草根化的網絡意見表達隨時隨地可以實現。新媒體改變了互聯網的面貌,正如互聯網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新興的媒介傳播形態,由于打通了和網絡新媒體、手機、即時通訊工具等多種通道,使其緊密結合,其在實效性、傳播速率效率上具有其他媒介所無可比擬的優勢。除了大學生之間可以建立良好的溝通途徑之外,自媒體為大學生與教師、高校及政府之間建立良好的聯絡途徑。各高校應積極利用通過自媒體發布教研工作動態,征集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看法,建立高效、快捷、易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之間的溝通橋梁。
(四)提升大學生媒介素質教育來適應自媒體時代新環境
大學生的媒體素質教育是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影響因素。自媒體時代對高等教育人才要求規格更高,特別是自媒體時代的媒介素質教育,已經成了學界及高校關注的熱點及重點問題。自媒體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作為素材與自媒體,如微信、微博、QQ、網絡論壇等自媒體相互融合,提升受教育者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熱情與活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完善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知和判斷能力。媒介素質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通過長期接觸和使用媒介來培養,公民新聞和公民記者是對全社會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途徑。大學生的媒介素質教育有利于大學生樹立良好的價值觀,提升學生對大量繁雜信息的甄別能力,從而更加有效的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石霞香.大學生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的機遇與挑戰[J].青年與社會,2012,(2):154-155.
[2]周源源,費國強.微博視野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策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11,(5):26-28.
[3][英]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的后果[M].田禾,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4]張寒梅.論大眾傳媒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影響[J].教育與職業,2007,(17):93-94.
[5]尼葛洛龐蒂.數字化生存[M].胡泳,等,譯.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6]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統計數據[EB/OL].http://www.cnnic.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