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園亞文化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起著重要作用,低俗的網絡信息、拜金主義及個人享樂主義思潮等另類校園文化對學生價值觀念、行為取向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校園亞文化中不良傾向的產生,來源于很多因素,比如傳統文化的變遷、現代人價值形態的轉變等,但更突出地暴露了我們學校德育教育存在著極大的弊端。創造積極的校園文化,營造健康的校園氛圍,要求學校要大力弘揚校園主流文化;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引導和培育積極健康的亞文化;同時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強與家庭、社區的聯系,發揮合力作用,有效控制不良亞文化的產生。
關鍵詞:校園亞文化;中學思想政治教育;沖擊;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0-0373-02
一、中學校園亞文化的含義
社會中文化的主流我們稱之為主文化,它是大多數社會成員共同遵守的一種文化標準,中國長期以來形成的以孔、孟之道為主的儒家文化,雖經無數歲月的洗刷,仍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成為社會公認的文化意識,這是一種占統治地位和主導地位的文化。亞文化則是相對于主流文化而言的,它是指某一文化群體所屬級次群體的成員共同有的獨特信念、價值觀和生活習慣,是與主文化相對應的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現象。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積淀和創造出來的,并成為其大部分成員所認同和遵循的價值觀念、行為規范準則和物化環境風貌的一種整合和結晶,表現為學校的“綜合個性”,而在校園中某一部分群體特有的文化,也就是校園一族的另類文化,我們稱之為校園亞文化。
二、中學校園亞文化現象
(一)教室文化
教室作為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主要場所,整潔優雅的教室氛圍對學生的成長起到潤物無聲的作用。而現今的中學教室墻壁上的涂鴉、腳印,桌面上的各類“墨寶”隨處可見,同時教室還充當著一些情侶約會的場所,上課紙條交流,下課卿卿我我,這些不良亞文化的縈繞對中學生的成長有著腐蝕性的作用。
(二)語言服飾文化
現今無孔不入的信息傳播使學生接觸到外界各類新鮮事物,中學生總是很有創造力的,他們充滿活力的思維將新事物通過別的角度展現出來,創出同齡人都認可的流行歌、流行詩,一些正語反說的省略語在他們很快成為一致認可的暗語,這些無不體現出學生消極負面的心理。受潮流時尚新觀念的影響,不少學生盲目追求時髦,以此吸引別人眼球。因此,涂鴉文字、夸張圖案在她們的衣褲上隨處可見,絢麗首飾、奇異發型在他們的身上屢見不鮮,這就是他們所謂的時尚、個性的展現。
(三)宿舍娛樂文化
由于升學壓力,很多中學生都選擇在學校寄宿,除了在教室,他們所在最多的地方就是宿舍,宿舍原本是供大家休息的地方,可不良的宿舍文化卻把它變成了一個娛樂場所。女生宿舍通常是討論言情小說,美容化妝,許多女生不惜花大量的時間去織一條圍巾或者繡一個十字繡,男生宿舍更多的則是三五成群圍著下象棋,共同出謀劃策,指點江山,或者幾個圍成一圈開始打牌,無拘無束,邊打邊調侃,屋子里通常烏煙瘴氣,整條樓道不得安寧。這樣的宿舍娛樂文化帶給學生更多的是低級趣味的影響。
(四)校園暴力文化
隨著中學生身心發展,他們的自我意識不斷加強,受社會環境影響,幫派江湖意識、貪圖享樂意識等不良思想不斷增強,他們講究江湖道義,為朋友“兩肋插刀、肝膽相照”,以“大哥”為榮,在校園里耀武揚威、飛揚跋扈,為所謂的江湖義氣發生暴力沖突,還有一些中學生他們講究“金錢至上,享受至上”“有錢就有一切”,當家庭、朋友提供的錢財不夠揮霍時,他們往往通過偷盜搶劫、敲詐勒索等暴力方式滿足需求,從而造成中學校園暴力事件頻頻發生,青少年犯罪率不斷提升,犯罪不斷低齡化發展。
(五)網絡低俗文化
計算機網絡的發展讓各類資源得到極大的共享,但它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在良莠不齊的網絡資源中各類游戲、網上交友、色情網站等一些低俗文化盛行,運營商利用青少年對一切充滿好奇的身心發展特點,讓其在游戲等級不斷提高的過程中體驗所謂的“成就感使”,在虛擬的自由天地滿足其對異性充滿的好奇,其結果是使青少年的心靈發生扭曲。
除此之外,留言文化、廁所文化、小說文化、短信文化大多都呈現出消極頹廢的情緒,這對中學生的身心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消極影響。
三、校園亞文化產生的原因
(一)傳統文化的變遷
儒家文化在中國古代社會傳統文化中占據統治地位,它強調教育訓導功能,加之統治階級對文化的控制,使得人們意識形態單一,在相對落后封閉的社會中,亞文化并沒有滋生的土壤,而當今經濟迅速發展,文化產業日新月異,為中學校園亞文化奠定了物質基礎。隨著改革開放,經濟文化的不斷繁榮,順應而生的文娛結合、消費主義文化盛行,個人主義和拜金主義思潮惡性膨脹,貧富差距不斷分化,舊的社會規范開始弱化,新的社會規范還不完善,在面對新舊交錯的社會規范時,辨別能力不強的中學生無所適從,這為亞文化的產生奠定了心理基礎。
(二)價值形態的轉變
青少年處在身心發展的特殊時期,不僅缺乏理性思考的頭腦,而且尚未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然而社會中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以各種各樣的形式鋪天蓋地地將學生包圍起來,這些因素給學生純潔的心靈蒙上了一層陰影,使他們漸漸喪失了對集體主義、共產主義的理想追求。同時,他們一方面在學校接受奉獻、樂業、誠實、守信的正面教育,另一方面又從社會和家長身上受到金錢、逐利、欺詐、貪欲的“活教育”,這種交織的矛盾中使得一些青少年在價值觀的塑造上出現迷茫、困惑、思想混亂。
(三)中學德育的失效
網絡時代為中學生的選擇提供了自由狂歡的舞臺,他們對新興傳媒的熱衷和對傳統識讀教育的排斥,阻礙了傳統教育的實施。同時,現今中學教育制度存在弊端,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過于重視升學考試,而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嚴重缺失,致使現在大多數中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出現嚴重偏斜。另外,吞噬個性的教育方式與現在中學生所處的時代和環境有些格格不入,德育教育不能適應當今中學生思想道德發展的新變化。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致使我們的德育教育缺乏實效性。
四、思想政治教育對校園亞文化的引導和控制
面對亞文化的存在以及不良亞文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負面影響,我們不能消極等待和觀望,只有采取積極措施,加強學校德育教育,完善校園主流文化建設,利用健康的亞文化引導不良亞文化,創建文明健康、奮發向上的校園文化,才能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在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改善環境,完善校園主流文化的營造
優化校園文化環境,大力弘揚主旋律,用主流文化占領學校文化陣地。首先,建立制度,科學管理。制度是文化的保障,學校要弘揚自立精神、共生意識、科學態度、人文情懷、領袖氣質等主流文化中積極精神必須靠健全的學校管理制度作為保障。其次,改善學校物質環境,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建設溫馨自由的教室氛圍,充分發揮圖書館、報刊亭等的育人作用,提升校園主流文化的品位和層次,進一步增強主流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最后,加強校園文化人文環境建設,如營造民主平等、團結互信的師生關系,協調教師、家長、學生之間的關系,努力營造溫馨、和諧的文化氛圍。弘揚主流文化,有利于引導中學生對主流文化的參與熱情,提升中學生對主流文化的認同感,使主流文化的主導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二)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形式,引導和培育積極健康的亞文化
亞文化是時代發展的產物,不良亞文化也是必然存在的事物,我們對于校園亞文化不能壓制或者排斥,而應該改善傳統的德育方式,采取積極應對的態度。首先,要充實和調整德育教育的內容,根據學校自身的特點,突出本校的文化特色,努力發掘校園亞文化的積極因素,取其精髓,去其糟粕。其次,要優化德育形式,發揮學生社團、學生會等組織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組織各類活動,將學校主流文化貫穿到社團文化、宿舍文化等亞文化中去,如開展宿舍文化節、文明和諧宿舍創建活動、社團文明共建活動等。最后,努力改造、合理疏導不良亞文化。針對部分不良亞文化現象我們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簡單粗暴,可以采取“個案化引導”,潤物于無聲之中,將不良亞文化向積極健康的亞文化引導發展,如對不良的網絡文化,可采取學生座談、討論等方式加強網絡道德教育,對個別情節嚴重的,可采取約見家長、幫助教育等方式,讓學生在人文關懷中自覺接受教育。
(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強與家庭、社區的聯系,合力控制不良亞文化
青少年的成長關乎個人及社會的發展,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應該發揮學校、家庭和社會三者的優勢,學校可以成立社區教育工會、家長教育委員會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中學生到當地文化宮、科技館、博物館、德育基地、人文古跡等具有教育意義的場所參加德育活動和實踐活動,提高中學生的文化辨別鑒賞能力,使校園文化建設走向社會化建設。針對受到不良亞文化影響的中學生,學校和家長可以配合形成德育網絡,對他們的德育思想進行監督指導,發揮德育教育的合力作用,避免其受不良亞文化更大程度的影響。
總之,校園亞文化的營造要以完善的學校管理制度為保障,以學生組織為主體,以校園文化活動為陣地,將教育思想滲透到各類活動中,寓教于主流文化活動之中。同時,充分利用學校特色,調整德育內容,豐富德育形式,加強家庭、學校、社會三者的配合,努力營造健康積極的校園亞文化,從而有效地克服校園不良亞文化的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袁小武.試論校園文化中的亞文化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J].巢湖學院學報,2004,(6).
[2]張玉茹.校園亞文化與青年社會化[J].青年探索,2004,(1).
[3]王邦虎.校園文化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歐紅梅.校園亞文化現狀剖析及應對措施[C].全國教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
[5]李萍,鐘明華,著.倫理的嬗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林濱,賀希榮,著.全球化視野中的倫理批判與道德教育的重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程紅兵,著.學校文化建設的路徑——書生校長的教育行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