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當前在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背景下,宜賓市翠屏區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出農業,隨著這一變化,當地農業的各種生產要素的實際情況也發生了深刻變化。該文在實地調查統計的基礎上,客觀描述了其農業經濟要素中勞動力、資本、土地、農業科技等的實際情況,揭示了該區農業發展所面臨的農業生產要素配置失衡問題,并提出了大力進農業機械化,增加單位勞動的資本使用量,提高農業勞動生產效率,從而自然要求提高土地經營的集中程度,進而增加農業從業人員的收益,利用經濟利益驅動力,推動優化農業生產要素再配置,最終實現農業現代化。同時也提出了相關配套措施支持這一資源再配置過程和克服進程中的體制性障礙,為該地區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途徑。
關鍵詞:宜賓市翠屏區;農業生產要素;再配置方式;機械化
中圖分類號 F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20-09-03
農業現代化建設是我國當前的重要任務,也是研究的熱點課題,事關糧食安全和農村發展,如果沒有農業的現代化,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就缺少了有力的支撐。以往關于農業問題的研究多集中在如何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農業產業化、土地流轉、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因為當時的主要背景是農業勞動力轉移還沒有達到現在的廣深程度。現在農村勞動力轉移已經深廣,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出現了短期農業勞動力不足的現象。而其它替代要素如資本又沒有得到及時的補充,造成要素配置不符合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致使農業生產后勁不足,發展緩慢。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筆者試圖通過隨機抽取宜賓市翠屏區3個行政村(葉山,桂花,紅旗)作為樣本,研究翠屏區目前的農業經濟要素的具體情況,分析其農業生產要素的現狀、農業生產存在的問題,提出可行的解決辦法。
1 翠屏區農業生產要素現狀
農業經濟和其它經濟現象一樣,其生產受到土地、資本、勞動力、科技等經濟要素的影響。為了準確把握翠屏區農業生產的現狀,在實地調查統計的基礎上,對其樣本村的要素現狀進行一個客觀的描述。
1.1 勞動力現狀 通過對3個村的實地調查得出數據,并按年齡段進行統計,得出了和觀察結果相同的結論:現在的農村人口結構中優質的青壯勞動力已經大量轉移,從表1中可以看出18~40歲的人流出農村的占91%,40~60歲年齡段的也達到了70.8%,留守在農村的大多都是未成年人和老人,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都是以年齡偏大的農民為主,這部分居民相對接受能力較差,接受農業科技和機械操作知識的意愿也低,不利于農業勞動力的智能化,也不利于農業的發展。
1.2 土地資源現狀 由于勞力缺少,土地資源的利用率不斷降低,首先是復種指數的降低,原本種兩季,或者通過間作的方式可以種3季的土地只種1季或者有休耕的現象,有的土地甚至長期荒蕪。同時,單位勞動所負責的耕地面積也有所增加,但受制于勞動生產率的原因,遠遠不能抵消人口流出所造成的土地利用率不足問題。
從表2可以看出,復種指數逐年下降,單位勞動力負擔面積有所上升但不大,而荒蕪比例雖不大,但上升特別快。可以得出土地資源利用率在不斷降低的結論。
1.3 資本使用現狀 翠屏區的農業生產采取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基礎的單家獨戶的經營方式,因此基本沒有大型的機械設施,對于資本品的調查主要考察農業機械使用情況,并以兩種最影響當地農業生產效率的機械:旋耕機和小型水稻收割機為調查對象。
從表2中可以看出,農業機械作為勞動力的替代要素補充速度較慢,這一點點農業機械對于3個樣本行政村來說嚴重不足,機械化水平極低。
1.4 農業科技與農業政策支持 農業實用技術應用不廣,農業科技支持不夠;國家對農業的補貼政策逐漸完善,除了糧食直補,還有養殖類項目專項補貼。
2 要素變化給農業生產帶來的問題及分析
以上通過對樣本村的分析可看出,翠屏區農業生產要素的現狀是:勞動力流失過快,機械等資本品補充緩慢,土地利用率逐漸降低,最終結果是導致農業發展緩慢。在農業經濟中,生產函數Q=aL+bK(Q代表產出,L代表勞動,K代表資本,a,b為系數,在技術條件不變和投入要素微小變化時產量和投入要素可以視為線性關系,耕地可以視為常量),勞動力大量轉移之后,資本要素沒有得到及時足夠的補充,使得土地資源不能充分利用。生產函數Q值自然不會增加甚至是下行。而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而要增加農業產出就只能增加生產函數中的K值,即資本品的數量。對現階段而言,就是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
其邏輯關系是:當L減少,伴隨K值的增加(這里重點指農業機械化的推進),單位勞動所運用的資本品必然會上升,從而提高了單位勞動的生產效率,使得單位勞動能負擔更多的土地面積,會對土地的集中度有更高的要求,隨之農業從業者的收入也會增加。增加經濟收益會進一步激發其對農業資本品的投入,形成良性循環。這樣的變化會逐漸改變農業生產要素的配置方式,特別會對農業生產要素中的土地配置形式提出變革的要求,要對現行的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農業經營形式進行改良。
當前土地要素配置是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基礎的勞動密集型配置方式,當向以機械化為特征的資本密集型轉化后,現在的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基礎的土地資源配置方式自然不能滿足新的生產要素配置的要求,因此要積極探索土地流轉機制,理清投入與收益之間的權利關系。同時,農業科技作為農業生產的支撐性因素,對于保障農業生產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具體到翠屏區最重要的是加強田間科技服務的力度。
3 措施與建議
通過以上的分析,基本了解了在城鎮化背景下翠屏區農業生產要素的現狀,并明確了在翠屏區勞動力大量轉移出農業之后,農業生產要素中要大力增加資本品的數量,具體來說主要是要實現機械化,并要求實行土地的集中經營,要求改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土地配置方式。在機械化和土地資源集中的過程中,有許多從業者的、經濟的、體制的障礙。為此,必然會要求采取措施消除這些障礙,實現農業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轉變,最終實現農業現代化。在推動機械化和土地經營適度規模化和農業從業人員智能化的進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3.1 促進土地資源流轉集中 (1)進行土地資源確權,建立權責利明晰的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克服土地適度集中經營的體制障礙。(2)農業直補應直接補貼到農業從業者手中,而不是補貼到擁有土地承包權的人手中,提高農業補貼的效益。(3)對于荒蕪的耕地,應向承包者適度收取耕地閑置稅,以促進土地資源流轉配置。
3.2 推進農業機械化,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1)大力推進機械化,提高生產效率,同時增加機械購置補貼。(2)開展機械使用的服務和培訓。(3)鼓勵進行農田水利、農田基本建設、養殖固定設施等的投入,并進行補貼。
3.3 對農業從業者,要進行知識與技能培訓,促進農業勞動力智能化 人是農業生產中最有活力的因素,在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轉變過程之中,必然要提升農業人力資源的質量。而對于農業從業者,要開展知識與技能培訓,提高從業者的素質,促進農業勞動力智能化。
此外,要鼓勵探索農業生產要素變化后的重新組織與經營形式,比如公司化經營,以地方特色優勢為依托的產業化經營,以及家庭農場經營等農業資源的經營形式。
4 結語
實現農業現代化要求對農業生產要素進行重新配置,針對翠屏區農業基礎薄弱的客觀現實,加大農業機械化裝備水平,加快實現農業機械化是翠屏區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中之重和必然途徑,只有農業生產效率提高之后,資源重新配置才成為可能。由于本文對樣本的要素只做了描述性統計分析,對要素的互動的定量關系沒有體現,所以有很多不精確之處。另外農業政策特別是土地政策,不僅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敏感的政治問題,對于土地要素的配置方式,也只是從農業經濟資源配置的角度進行探討,不一定符合實際需求,還有待進一步探究。
參考文獻
[1]雷海章.現代農業經濟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
[2]周志祥.農村發展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3]宜賓市翠屏區農業局耕地統計檔案[Z].2008-2012.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