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介紹了近年來廬江縣實施新型農民培訓民生工程的基本情況、主要措施、主要成效和存在問題,提出如何使新型農民培訓民生工程開展更具有科學性和有效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新型農民培訓;實施成效;問題;對策建議;廬江縣
中圖分類號 G7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20-21-02
新型農民培訓是黨和國家惠農政策之一,按照“政府推動、部門實施、機構培訓、農民受益”的原則,層層落實,分類實施。自2009年納入民生工程后,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高度重視,加大人力、財力投入,承擔新型農民培訓民生工程任務的各家培訓機構按照項目要求,周密安排,使國家的惠農政策落在實處,為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培育了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
1 基本情況
2009-2013年,廬江縣每年組織實施新型農民培訓民生工程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工程培訓、農業專業技術培訓、農民創業培訓等累計在5 000~6 000人。年初通過招標認定,由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縣農廣校、縣動物疫病防控中心、縣農機校、縣植保站、縣種子站和縣水產站等為承擔各類新型農民培訓民生工程任務的培訓機構。培訓專業有水稻、油菜、蔬菜、茶葉、葡萄、棉花、水產和家禽等。培訓對象有種糧大戶、經濟作物種植大戶、家禽養殖大戶、水產養殖大戶、村級農技員、農民合作社社員、農機操作員、農資經營戶、村級防疫員、植保員等。每年編印發放各類各專業自編培訓教材、技術資料和明白紙等3萬多份(冊)。參訓學員能很好地掌握運用1~2項新型實用專業生產技術或就業技能。所培訓的學員中,女性約占30%,生產經營為小戶和散戶的學員占比例較大,種養大戶的學員,在2013年前,占學員總數不到15%,2013年接近30%。年齡在35~45歲的學員占27.3%,45~60歲的學員占58.5%以上;45歲以上有初中以上文化的學員約占35.6%。
2 主要措施
2.1 抓好“五落實”
2.1.1 落實組織和教材 成立項目實施領導組,簽訂目標責任書,分解任務、明確責任和制定規則。抽調各類專業技術骨干,組建新型農民培訓師資隊伍,購置省統編培訓教材,編印適合地方主導產業生產發展的技術資料、講義和明白紙等。
2.1.2 落實宣講政策第一課 開班培訓第一課第一講,以“致農民朋友一封信”形式,宣傳實施新型農民培訓是黨和國家惠農政策之一,是為了加快“三農”發展,免費送科學、送技術、送服務的又一項民生工程。實施全程不收取任何費用,培訓經費皆有國家承擔。
2.1.3 落實講授技術要點 注重針對性、實用性和效果顯著性,講解農業新品種引用、新技術應用和高產栽培、科學施肥、病蟲害防治等實用技術。
2.1.4 落實責任人 確定培訓班次管理責任人,負責了解參加培訓人員對專業技術需求動態、對培訓的要求和建議。
2.1.5 落實教學各項制度 主要有開班培訓申請制度、教材組織發放制度、教師資格認定制度、參訓學員簽名制度、培訓臺賬完善制度、培訓月度報告制度、宣傳報導制度、督查驗收考評制度、班次培訓小結制度、項目資金與檔案管理制度。
2.2 做實“四進村”
2.2.1 調研需求 進村入戶開展培訓需求調研。認真聽取農民對新型農民培訓民生工程實施中有關培訓專業、培訓內容、培訓時間以及培訓形式等方面的建議,為年度制定實施方案的可行性提供依據。
2.2.2 遴選學員 為確保學員基本信息準確性,與學員面對面采集相關信息。對照新型農民培訓民生工程實施的有關要求,嚴格把握參訓學員條件,優先選擇文化水平較高、生產專業化較強、在農村有帶動產業發展能力的中青年農民參加培訓。
2.2.3 具體實施 為解決好農民參加培訓與農事生產的矛盾,提高培訓到課率,按照“閑時集中培訓,忙時現場指導”的原則,每月排出周密詳細的培訓日程,將培訓班辦到農戶家門口,技術服務指導實施在田間地頭。
2.2.4 入戶回訪 為了加深學員參加培訓學習的印象,熟記培訓學到的農業新型實用技術,組織培訓教師,走訪學員,開座談會,并對有缺課的學員進行補課。
2.3 把握工作統籌 在實施培訓過程中始終與農村和農業工作有機結合、與日常農技推廣工作和農業項目實施有機結合等。
3 主要成效
就2012年項目實施績效評價情況,與以往年對比,主要表現:
3.1 農業增效顯著 全縣農業主導產業產值同上年比,種植業的水稻產業增長8.1%,蔬菜產業增長10.2%,油菜產業增長5.7%;養殖業的家禽產業增長7.5%。總體生產經營水平大有提高,主導產業確定的主導品種覆蓋率達到99.1%,主推技術推廣應用率達到100%。
3.2 農民增收得到促進 調查結果表明,雙季水稻生產區調查5個鎮,參加培訓1 250人,平均單產1 003.6kg/667m2,代表面積0.39萬hm2,比普通戶提高9.8%;一季稻生產調查1個鎮,參加培訓230人,平均657kg/667m2,代表面積0.08萬hm2,比普通戶提高7.3%;油菜生產區調查2個鎮,參加培訓150人,平均175.5kg/667m2,比普通戶提高17.7%;蔬菜生產調查2個鎮,平均4 458kg/667m2,參加培訓農戶比普通戶提高21.5%。家禽養殖調查3個鎮,243個養殖大戶,參加培訓養殖戶效益比普通戶多4.1元/只。與前3a平均水平相比,上述調查的水稻、油菜、蔬菜、家禽4個產業,分別增效21.7%、10.3%、31.3%和27.5%。
3.3 培訓目的初步實現 學員基本掌握1~2項專業生產技術,學科技、用科技的意識增強,并主動聯系培訓機構、找到技術人員,詢問或討論生產中疑惑問題,初步達到了打好科技推廣應用基礎、服務指導當前生產和利在長遠發展的基本目的。
3.4 政策知曉度得到提升 參加培訓人員,知道了新型農民培訓工程,是民生工程,是黨和國家又一項惠農政策,是免費傳授科學技術和發放培訓教材、技術明白紙等資料。
4 主要問題
4.1 集中培訓組織學員難 一是農村青壯年勞力多數外出,在家務農的以老人和婦女為主,符合條件的學員相對分散。二是受傳統生產經營模式影響,部分農戶對新技術應用存有顧慮,誤為不參加培訓照樣生產經營,因此,參加培訓興趣不大。三是生產生活制約。一方面忙生產,另一方面料理家務,照顧老人和孩子等,從而部分學員不能自始至終遵守時間安排。四是文化程度較低,一些學員對農業新技術理解能力有限,課堂接受效果不明顯,導致下輪到課率下降。
4.2 培訓回訪與學員溝通難 培訓實施過程中,培訓機構100%回訪至少2次,即培訓中期和任務結束期,若一切順利,溝通流暢,完成一個電話回訪內容需要3~5min,如果溝通不流暢,則需要8~10min,甚至擇日再打。此外,為迎接省、市管理監督機構的中期督查和年終檢查,確保學員聯系電話暢通,培訓機構都要再全部回訪。每個參加培訓學員,最少接5次回訪電話,當前已有一部分學員表現出厭倦情緒和不耐煩現象。
4.3 學員電話隨時暢通難 相當一部分學員參加培訓后,在農閑期外出務工,本地號碼暫停使用。另外,中國電信和中國移動促銷方式較多,部分學員電話號碼更換,給培訓回訪和數據庫更新帶來困難。
4.4 學員100%滿意難 學員對培訓基本上都是非常滿意或滿意的,但也有例外,少數學員想學習其它專業技術沒能如愿,不太滿意;還有極少數學員,因頻繁接到回訪電話,覺得煩擾,回答不知道。
5 對策建議
5.1 加強培訓需求動態調研 以滿足農民科技需求為出發點,以培訓農民成效為檢驗標準,加強年度農民培訓需求動態調研。重點摸清產業結構及其發展方向、從事主導產業大概人數和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等各產業生產經營主體結構情況。按照培訓產業、培訓專業、培訓內容、各專業培訓計劃人數以及計劃培訓時間等事項,形成綜合調研報告,為申報年度新型農民培訓民生工程培訓計劃和編制可行性實施方案提供科學依據。
5.2 加大培訓通道構建力度 建立激勵機制,加大“技術培訓專家組—技術培訓講師團成員—技術培訓服務戶”的新型農民培訓通道構建力度,解決集中培訓組織學員難的問題。從培訓機構、高等院校等部門聘任專家和教授成立技術培訓專家組。從基層農技推廣體系中,選聘責任性強、有一定業務水平、善于同農民溝通并且長期在一線工作的技術骨干為成員,組建農民培訓講師團。講師團每個成員,年度內聯系1~2個新型農民培訓村,每個村選擇對接不少于30個技術培訓聯系戶。
5.3 創新培訓效果新方式 加強田間流動課堂培訓,彌補室內集中培訓不足,緩解生產與培訓矛盾,提升培訓效果。課堂互動,學員提問,專家解答;田間指導,現場示范,讓學員一學就會、一看就懂。
5.4 探索培訓管理新辦法 除執行年終驗收制度外,探索分批驗收新辦法。即培訓任務完成一批,培訓機構及時申請驗收,合格一批,通過一批。這樣,培訓回訪次數相對減少,學員因接回訪電話頻繁而產生不耐煩等情況可以避免。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