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圍繞農業部玉米整建制高產創建及糧食增產模式攻關這一主線,對阜陽地區主推玉米品種隆平206進行高產創建應用技術研究,旨在為淮北玉米主產區玉米高產栽培提供技術理論依據和配套技術體系。通過3a來的高產創建應用技術研究、品種優化和最佳農藝方案研究以及對高產攻關示范方典型案例的資料分析,初步提出了隆平206大面積高產群體產量結構指標;探討了隆平206種植密度及N、K優化等栽培技術方案:(1)隆平206產量大于 9 750kg/hm2的技術方案:密度為71 250株/hm2,純氮施用量為247.5kg/hm2,折合尿素540kg,K2SO4 450kg/hm2;(2)隆平206產量大于10 725kg/hm2的技術方案:密度為74 655~82 155株/hm2,純氮施用量為258~306kg/hm2,施鉀量為261.3~315.9kg/hm2。系統總結了隆平206在該區的配套栽培技術體系。
關鍵詞:隆平206玉米品種;高產創建;產量結構指標;配套技術體系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20-35-04
隆平206(L239×L7221)是安徽隆平高科種業公司于2007年選育并經審定推廣應用的玉米新品種(皖品審07050572)。該品種株型較緊湊,透光性好,雄穗分枝中,花粉量大,花期協調。株高260cm左右,穗位高110cm左右,果穗為筒型,穗長17.0cm左右,穗粗5.2~5.5cm,行粒數30.4~35.7粒,出籽率88.6%~90.0%,千粒重350g左右,穗軸白色,子粒馬齒型,子粒黃色。夏播生育期96~98d,春播生育期為124d左右,生育期間需≥10℃有效積溫2 600℃左右。2006年經河北省農科院植保所抗病蟲性接種鑒定結果表明:隆平206高抗矮花葉病;抗彎孢菌葉斑病、莖腐病;中抗瘤黑粉病、小斑病、玉米螟。2005-2006年參加安徽省夏玉米品種區域試驗,2a平均產量7 437kg/hm2,比對照平均增產12.78%。2008、2009、2010多年多點在阜陽市各縣大面積示范,均表現突出,較對照鄭單958增產5.0%以上。2011年分別在山東、河北通過審定[5]。2010年阜陽農科院通過品種篩選試驗,首次推薦在臨泉縣666.67hm2高產創建片示范應用,較鄭單958增產顯著;2011年推廣1.5萬hm2,2012年推廣
4.8萬hm2,2013年推廣8.54萬hm2,累計在阜陽推廣15.3萬hm2。其中2012年臨泉縣譚棚“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0.13hm2高產攻關示范方,經省市專家測產為12 751.65kg/hm2,創安徽省玉米高產記錄。2013年臨泉縣楊橋“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種糧大戶陳金0.2hm2高產攻關示范方,經安徽省科技廳組織專家測產為13 339.5kg/hm2;同年,太和縣舊縣鎮種糧大戶徐淙祥0.11hm2高產攻關田經省玉米振興計劃專家組測產達13 749.6kg/hm2,有力地推動安徽省玉米振興計劃的實施,為糧食整建制推進高產創建和增產模式攻關樹立了成功典范。據隆平高科種業公司2012-2013年年報公布,2012年隆平206在全國推廣面積66.67萬hm2左右,推廣面積繼續保持30%~35%的增長,2013年推廣面積達83.33萬hm2。
1 生態氣候條件和技術基礎
阜陽市地處暖溫帶南緣,跨濕潤半濕潤氣候交界線,位于北緯32°24′~33°35′、東經114°52′~116°30′,具有從暖溫帶向北亞熱帶漸變的過渡性氣候特征。年降雨量750~900mm,平均降雨量837.5㎜,年平均氣溫14.5~15.3℃,有效積溫4 800~5 400℃,≥15℃有效積溫4 200℃,年日照時數2 200~2 500h,無霜期210~220d,平均海拔33m。6~10月夏玉米生長期,常年月平均氣溫24.12℃,降水量620mm,日照時數880h。阜陽是黃淮海夏玉米較為集中的產區,也是該區最南端的玉米生產區域。20世紀90年代,原阜陽地區實施推廣玉米豐收計劃及噸糧田項目[4]。主要推廣技術:一是選用緊湊耐密型品種;二是加大種植密度;三是提高群體整齊度和播種質量;四是增加水肥投入;五是加強精細管理。2008年以來,結合安徽省玉米“振興計劃”項目,阜陽市的臨泉、阜南、太和、潁上、界首市4縣1市分別承擔玉米振興計劃“農業部玉米萬畝高產創建”任務。主要做法:采取統一規劃布局、統一選用良種、統一肥水管理、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病蟲防治、統一機械作業的“六統一”措施,促進良田良制、良種良法、農機農藝有機結合,提高科技到位率;重點推廣玉米“一增四改”高產栽培技術(即:合理增加種植密度、改種耐密品種、改套種為平播、改粗放用肥為配方施肥、改人工播種收獲為機械化作業),狠抓選用良種、秸稈還田、配方施肥、適期早播、合理密植等關鍵栽培技術的落實,提高了農民參與玉米高產示范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農民種田的技術水平,提升了玉米綜合生產能力[1]。
2 高產創建片產量群體結構分析
根據對全市7個縣市區8個高產創建片產量結構分析(見表1):隆平206適宜種植密度為60 000株/hm2左右,平均實收穗數55 215株/hm2,果穗平均穗行數15.09行,行粒數33.11粒,穗粒數499.3粒,千粒重353.4g,平均單產8 355kg/hm2。比較適合我省淮北地區推廣應用的主推品種,而且該品種在耐密性、穗部性狀、抗病、抗倒、廣適性和生育期等方面符合具體目標要求。同時,對2013年4個小面積高產攻關示范方產量結構分析(見表2):隆平206種植密度為75 000株/hm2左右,平均實收穗數72 465穗/hm2,果穗平均穗行數15.1行,行粒數28.8粒,穗粒數441.5粒,千粒重352g,平均單產9 435kg/hm2。通過對2012-2013年安排的小面積高產攻關田組織專家實收測產,出現了一些高產典型。如2012年臨泉縣譚棚“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0.13hm2高產攻關示范方,經省市專家測產為12 751.65kg/hm2,創安徽省玉米高產記錄[7]。2013年臨泉縣楊橋“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種糧大戶陳金0.2hm2高產攻關示范方,經省科技廳組織專家測產為13 339.5kg/hm2;同年,太和縣舊縣鎮種糧大戶徐淙祥0.11hm2高產攻關田,經省玉米振興計劃專家組測產達13 749.6kg/hm2,以2013年在臨泉縣楊橋鎮安排的0.2hm2高產攻關示范方群體結構較為適宜。
3 優選主推品種和最佳農藝方案
2008-2010年阜陽市農科院對黃淮海南片玉米品種進行篩選試驗,目的是篩選出適合我省淮北地區推廣應用的主推品種,并在耐密性、穗部性狀、抗病、抗倒、廣適性和生育期等方面提出具體目標要求。總的生產要求是:高產創建片收獲株數為67 500株/hm2、行距55~60cm、株距25~27cm。每穗500~600粒,千粒重320~360g,單穗粒重160~220g。株高230~260cm,穗位高95~115cm;中大穗大粒型,穗長16~18cm,穗粗5.2~5.4cm,,穗行數14~16行,行粒數30粒以上;抗倒、抗病、穩產性強且年際間變化幅度不大;生育期適中(96~100d)。通過3a對不同品種的試驗研究和示范應用,提出了隆平206、鄭單958、登海605、先玉335等4個本區推廣應用品種,其中隆平206穗行數、行粒數、千粒重等產量構成因子年際間變化不大,可見該品種穩產性較好。
2010-2012年對上述4個品種采用二次通用旋轉組合設計和計算機模擬選優的方法,研究高產栽培中的關鍵因子——密度、氮、鉀肥與產量的回歸關系,探討了不同類型的玉米品種、種植密度及N、K施用最佳數據,結果表明,最佳農藝方案:(1)隆平206產量大于9 750kg/hm2技術方案:密度為71 250株/hm2,純氮施用量為247.5kg/hm2,折合尿素540kg,K2SO4450kg/hm2;(2)隆平206產量大于10 725kg/hm2的技術方案:密度為74 655~82 155株/hm2,純氮施用量為258~306kg/hm2,施鉀量為261.3~315.9kg/hm2。通過對各栽培因子與隆平206產量效應分析,高產創建片要注重密度、N、K均衡考慮,充分發揮氮鉀之間的互作效應,同時,應根據不同地區的氣候生態條件、生產技術水平、土壤肥力等調整種植密度、氮鉀施用量,以達到高產、高效的目的[8]。
4 高產創建應用技術路線
以適期播種、提高播種質量為基礎,以中高密度為保證,以加強肥水調控為重點,以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為生產目標,確定適宜的播種時期→條帶深旋種、肥一體化機播技術→合理密度(株行距比例)→水肥調控→病蟲草害綜合防治→適時晚收。根據沿淮淮北的生產條件與技術基礎,集中力量開展以阜陽玉米主產區為核心的生產共性關鍵技術攻關研究,制定黃淮南片夏玉米高產高效技術規程和技術標準[6],通過技術的優化集成和創新,形成一套適合該區玉米生產的高產高效綜合技術體系。
5 配套栽培技術體系集成
5.1 首次提出本區最佳播種適期 隆平206屬中熟類型品種,在黃淮海南片以6月10~17日播種較為適宜。一是可有效防止大面積發生粗縮病;二是避免了玉米授粉和灌漿期遇高溫干旱影響結實[7]。2011-2012年安徽科技學院對隆平206進行不同播期試驗,結果表明:隆平206和鄭單958(ck)不同播期對玉米吐絲、成熟期有顯著影響,從吐絲~成熟持續55d左右;6月9~17日播種的穗粒數、千粒重顯著高于晚播,其中以6月17日播種的最高(見表3、表4)。可見隆平206品種在淮北玉米主產區播期宜在6月9~17日之間,結合2011-2013年生產調查結果,最佳播期以6月10~17日,產量表現最為突出。
5.2 改進和簡化施肥技術 施肥方式可采用將N肥總施肥量的50%加全部P、K肥在播種時基施或拔節前追施。追肥以N肥為主,占總施肥量的50%。重點主攻大喇叭口期,高產田施肥應遵循“前輕中重后補”的施肥原則,即輕施苗肥、重施大喇叭口肥、補施花粒肥,防止偏施氮肥,注重增施鉀肥[2]。高產創建片施肥標準:純N270~300kg/hm2,P2O5 90~105kg/hm2,K2SO4 180~210kg/hm2,ZnSO415kg/hm2。具體施肥量為:在高產示范區基施配方專用肥(N-P-K:14-9-17)1 125~1 200kg/hm2,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270~300kg/hm2;超高產示范點施專用肥1 500kg/hm2,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300~360kg/hm2;普通大田玉米基施專用肥(N-P-K:20-10-15)750kg/hm2,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195~270kg/hm2。
5.3 提高播種質量,保證群體數量和整齊度 播種質量和群體整齊度取決于種子質量、整地質量、播種均勻程度、土壤墑情等因素,高產群體密度應根據品種特性、氣候條件、土壤肥力、生產水平等因素來確定。一般高肥力地塊宜密,中低肥力地塊宜稀,干旱地塊宜稀,灌排條件好的地塊宜密的原則,播種時保證一播全苗,達到苗全、苗齊、苗勻、苗壯的要求,確保群體數量和整齊度。應用“條深旋”整地、播種、施肥一體機貼茬播種,播量為37.5kg/hm2左右。
5.4 合理灌溉 據研究,高產需水量:苗期(播種-拔節)占25%,拔節期(拔節-抽穗)占25%,抽雄期(抽穗-灌漿)占15%,灌漿期(灌漿-收獲)占35%。黃淮海夏玉米南片由于自然氣候異常,降水分布不均勻,前期澇后期旱發生頻繁,因此前期立足以排灌保苗為主,后期以節水灌溉促進灌漿為主。具體措施:一是搶墑播種或播后及時灌溉,保證前期苗情健壯生長,提早促苗進入拔節期;二是根據玉米的需水規律,適宜的土壤水分指標,有效降雨量等確定,一般情況下玉米一生要澆好播種、拔節、抽雄和灌漿4次水,特別是要保證播種期和抽雄開花期的關鍵時期水分供應,有條件的地方推廣節水灌溉技術。
5.5 病蟲草害綜合防控技術 玉米一生主要是中后期葉部、莖部和穗部發生的病害,其中大小班病、粗縮病、莖腐病和銹病最為嚴重;蟲害在苗期以防治地下害蟲為主,大喇叭口期以防治玉米螟為主;草害防治采用播后苗前處理,結合拔節期封壟中耕等措施進行。防治技術與策略:應建立集農業防治、化學防治等于一體的玉米病蟲草害綜合防治體系和預測預報體系,有效控制危害玉米生產的主要病蟲草害,確保玉米高產穩產。玉米芽前除草在播種后3d之內,每667m2用50%乙草胺乳油100~120mL兌水30~50kg噴霧;苗后3~5葉期噴施40g/L煙嘧磺隆可分散油懸浮劑1 500mL。防治灰飛虱用25%吡蚜酮wp240~300g兌水噴霧。大喇叭口期用4.5%辛硫磷顆粒劑22.5~30.0kg撒施心葉防治玉米螟。其它害蟲用200g/L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75mL兌水225kg葉面噴霧。灌漿期用200g/L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18.7%丙環·密菌酯懸浮劑1 200mL防治害蟲及葉斑病。
5.6 適時晚收技術指標及對策 玉米生育期間的有效積溫與生育期密切相關,生育期間隨著溫度的提高,達到品種所需有效積溫的天數越少,生育期就縮短。相反,溫度越低,品種所需有效積溫的天數越多,則生育期就延長。通過對2a來阜陽夏玉米生長期間6~9月氣象資料分析,黃淮海夏玉米區6~9月常年平均氣溫24~26℃,活動積溫3 100℃左右,生育期95~110d。2007-2008年活動積溫僅為2 850℃左右,且玉米在吐絲至完熟期的積溫滿足不了中晚熟玉米品種的生長發育,因此,黃淮海南片夏玉米區一定要適期播種。具體技術對策:一是根據本區生態氣候因素,科學確定播期。隆平206品種播期宜在6月10~15日之間;二是防止偏施氮肥,注重增施鉀肥;三是加強病害防治,防止玉米花粒期植株致病早衰;四是適時晚收,適宜的收獲期應在9月底至10月初。主要技術指標:從出苗到收獲要求95~100d,玉米開花授粉后50~55d;苞葉干枯變白、籽粒變硬發亮、灌漿線消失、胚部黑層出現且籽粒含水量下降到30%以下[3]。
參考文獻
[1]牛峰,楊濤.阜陽市夏玉米高產創建及配套栽培技術體系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0.16(5):79-81.
[2]牛峰.黃淮海(南片)夏玉米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規程[J].種子科技,2010,28(03):41-42.
[3]牛峰.黃淮海夏玉米適時晚收原因的探討與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11,17(03):72-74.
[4]牛峰.安徽省玉米概況及發展對策[M]//中國玉米栽培發展三十年(1981-2010).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5]黃涇.玉米新品種隆平206 的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J]. 安徽農學通報,2012(9).
[6]牛峰,劉正.阜陽市夏玉米高產優化栽培技術研究及集成示范應用[J].農業科技通訊,2012:128-130.
[7]牛峰,張子學.阜陽市主推玉米品種高產技術集成研究及示范應用概況[C]//種業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專家論壇論文集.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3,3:340-348.
[8]李文陽,張子學.不同播期夏玉米籽粒灌漿特性及與主要氣象因子的關系[G].安徽省玉米增產模式關鍵技術培訓會培訓材料匯編,2013.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