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安慶市萵筍的生產實際情況,總結了萵筍周年無公害栽培技術:針對不同栽培季節選用不同品種,適期播種育苗,進行科學施肥和水分管理,控制抽薹竄薹、空心、開裂,開展病蟲防治,適時采收,保證品質,從而實現優質高產增收的目的。
關鍵詞:萵筍;周年;無公害栽培
中圖分類號 S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20-52-02
萵筍以肥大的莖供食,質地脆嫩,味鮮美,屬于綠葉蔬菜,是春季及秋、冬季重要的蔬菜之一。近幾年安慶市萵筍種植面積較大,栽培茬口由原來的露地越冬栽培春季收獲和秋季露地栽培,發展到采取塑料大中棚秋季播種冬春季收獲、夏季遮陽網栽培等多種栽培形式,形成了萵筍周年無公害栽培模式,基本上實現了周年供應。現將萵筍周年無公害優質高產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 栽培季節安排
栽培季節可分為春提前萵筍(9月下旬~10月上旬育苗,大棚栽培,3~4月上旬收獲)、春萵筍(9月下旬~10月上旬育苗,露地栽培,4~5月收獲)、夏萵筍(5月上旬~6月中旬育苗,遮陽網覆蓋栽培,8~9月收獲)、秋萵筍(7月上旬~8月下旬育苗,遮陽育苗,露地栽培,10~12月收獲)、冬萵筍(9月上中育苗,大棚栽培,12至翌年2月收獲)。
2 合理選擇品種
冬、春萵筍選用抗逆性強、商品性好、耐寒、冬性強、早熟、豐產的品種,如“天紅”、“寒紅”等紅皮青肉萵筍品種;夏萵筍品種選擇選用耐熱、不易抽薹、抗病、高產的青皮綠肉品種,如“碧劍”等;秋萵筍應選擇耐熱性強、晚熟不抽薹、對高溫長日照不敏感的品種,如“青棒”等青皮青肉萵筍品種。并根據當地居民的消費習慣,選擇用尖葉萵筍或者圓葉萵筍,一般尖葉萵筍更耐熱一些,不容易生病。而圓葉萵筍更容易被消費者接受,產量也要高些。
3 適時育苗
3.1 催芽 春萵筍、春提前萵筍用種量30g/667m2左右,秋萵筍用種量100g/667m2左右,夏萵筍用種量80g/667m2左右,冬萵筍用種量50g/667m2左右。秋萵筍播種時溫度較高,種子要催芽,催芽時應先將種子浸泡12~24h,然后用濕紗布包好放入冰箱保持溫度在10~20℃。也可將種子吊掛在深井里離水面30~40cm處,催芽期間每天用清水洗種,4~5d左右種子露芽可取出播種,當有60%~70%種子萌芽時,即可播種。
3.2 播種前準備 采取穴盤基質育苗。選擇72孔的塑料穴盤,規格為:長寬高為55cm×27cm×5cm,育苗基質為草炭土∶蛭石=3∶1的比例混合而成,每袋基質一般45L左右。裝盤前,先將育苗基質與多菌靈、甲基托布津等殺菌劑混合均勻(一袋基質加入15~20g殺菌劑),再加6kg左右的水充分攪拌均勻,掌握用手輕握成團,指縫間有滴水即可,再用塑料薄膜蓋好悶10h,讓水分充分滲透基質,然后再把配好的基質裝入穴盤,用木板刮平等待播種。
3.3 播種 播種期:春提前萵筍9月下旬~10月上旬育苗、11月上、中旬定植;春萵筍10月中旬育苗、11月下旬定植;夏萵筍5月上旬~6月中旬育苗、5月下旬~7月上定植;秋萵筍8月上旬~下旬育苗,8月下旬~9月上旬;秋延遲萵筍9月上中育苗,10月上中旬定植。
播種時用手指在穴盤基質中間輕摁一個3~5mm深小穴,將種子(干種或催芽剛露白的種子)放入,再用蛭石或者基質覆蓋,覆蓋厚度應掌握在0.5cm為宜,至穴平為度,后用噴壺噴透。播種后在畦面覆蓋薄膜、遮陽網,以保濕出苗,出苗后及時揭去薄膜、遮陽網,并在畦面上撒些營養土,避免幼苗根系過多外露。育苗期間注意抗旱排澇。夏秋育苗,使用小拱棚、平棚、大棚育苗,覆蓋遮陽網和(舊)薄膜,遮陽防雨。
3.4 苗期管理 育苗期間,夏萵筍、秋萵筍要勤澆水和施肥,必要時每天噴水1次,出苗后揭除覆蓋物,苗床可用遮陽網覆蓋,亦可在棚架下育苗,蓋嚴每天上午8:00用遮陽網覆蓋,下午5:00揭開,溫度過高時可往遮陽網上噴水降溫,苗期要松土除草間苗1~2次。春萵筍應控制澆水,使幼苗葉色濃綠,粗壯,提高其抗寒能力。待幼苗長出2~3片真葉后,就進行間苗,剔除病苗、弱苗、過密苗,人工拔除雜草,定苗間距為6~7cm,以增強光照和營養面積,培育壯苗。夏萵筍、早秋萵筍以15~25d的苗齡為宜。
4 定植
4.1 定植前準備 萵筍適應性較廣,對土壤要求不太嚴格,一般的平原、坡地都能種植,但要獲得較高效益,還是要選肥沃、能排能灌的土壤。對不太肥沃的土壤,要增施大量的有機肥,在較為干旱的田塊可以用地膜栽培。基肥要有機肥與無機肥相結合。施肥采用一次性施足底肥。每667m2肥料用量為干雞糞300kg或餅肥100kg、尿素40kg、過磷酸鈣50kg、氯化鉀20kg。一般春萵筍只用有機肥。有機肥料需達到規定的衛生標準。
4.2 定植 (1)定植期:幼苗長至5~7片真葉時即可定植。(2)定植方法:夏萵筍、秋萵筍宜在下午高溫過后或陰天進行帶土移栽。采用大小行定植,覆蓋地膜。(3)定植密度:春栽萵筍,早熟品種行株距30cm×23cm,中晚熟品種一般為33cm×26cm。夏萵筍、秋萵筍一般為30cm×25cm;冬萵筍一般為30cm×35cm。
5 定植后水肥管理
定植后要及時澆足定根水。夏秋高溫季節早晚灌水,若土壤粘重,要隨灌隨排,不要讓地里有積水。第一次追肥在秧苗成活期,定植活棵后,7~8片葉澆1次水。團棵期,施尿素10kg。當莖部開始膨大時追施1次重肥,筍膨大期,施尿素15~20kg,氯化鉀10kg。在膨大期間,應保持土壤濕潤,但田間不能積水。
6 控制抽薹竄薹、空心、開裂
(1)竄薹表現為莖稈細長,葉片節間拉長,葉片薄而小,外皮厚而肉少,食用價值不高,影響產量,降低品質。產生原因一是肥料供應不足,尤其是底肥不足,抑制了肉質莖的膨大,二是水分供應不均衡,雨水排除不及時,使土壤濕度過大“澇竄”,或土壤干旱及高溫“旱竄”。預防措施:施足底肥,水肥管理要適當,育苗期要掌握適宜的溫度。在萵筍栽植成活10d后以及萵筍開盤期也是莖部開始膨大生長時,各噴灑1次萵筍膨大素或塊根塊莖膨大劑(萵筍專用),以防止萵筍瘋長,也可采用350~500mg/kg的矮壯素,每5~7d噴霧1次,共噴2~3次,控制早期抽薹,促進莖部發育。
(2)空心易折斷。為防止因缺硼引起的空心,可在萵筍莖膨大期噴施0.3%硼砂2~3次,每隔7d噴1次。
(3)莖裂開。在萵筍膨大中后期,內莖縱向裂開,有的深達莖的中部,裂開的部位呈黃褐色,易腐爛。在內莖接近成熟時,外皮已木質化,此時大量澆水,外皮不能隨之膨大而裂開。
(4)在萵筍開盤期也是莖部開始膨大生長時期,可采用15~20mg/kg的矮壯素和萘乙酸混合液(也可以單獨使用),或者萵筍膨大素500倍液(即每瓶兌水150kg左右,每15~20kg水中加1.5~2瓶蓋)攪勻后整株噴施,每5~7d噴霧1次,共噴2~3次,控制早期抽薹,促進莖部發育。
萵筍膨大素是根據萵筍的生理特點和生長習性研制而成的藥肥專用產品。具有快速調節、平衡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控制旺長、瘋長,減少營養消耗,加快萵筍發育膨大的特殊效果。通過對葉、根、莖等方面調節,有效防止萵筍因生長過快引起的莖裂、空心,同時具有防薹功效,可使萵筍莖粗大、鮮嫩不柴,具有明顯增產作用。
7 病蟲害防治
萵筍主要病蟲害有霜霉病、菌核病、軟腐病、蚜蟲、斑潛蠅及薊馬等。霜霉病可用50%翠貝水分散性粒劑2 500~3 000倍液或50%安克烯酰嗎啉可濕性粉劑2 500~3 000倍噴灑;軟腐病可選用72%農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3 000~4 000倍液或新植霉素4 000倍液噴霧防治;菌核病用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50%農利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防治;蚜蟲可用10%吡蟲啉1 000~1 500倍液、啶蟲脒等藥劑防治。斑潛蠅和薊馬可用40.7%毒死蜱乳油1 000~2 000倍液或3 000倍2%阿維菌素乳油防治。
8 及時采收
采收前10d禁止使用農藥。夏萵筍、秋萵筍的收獲期也是抽薹最迅速的時期,如果不及時采收,抽薹后品質變硬,甚至中空。莖頂端與外葉尖端等高時,為收獲適期,即可分批采收。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