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不同藥劑對油菜黃曲跳甲的防治效果,結果表明:35%噻蟲嗪懸浮種衣劑是防治油菜黃曲跳甲的較好藥劑,持效性好,對油菜安全。建議在油菜播種時拌種,推薦使用劑量為有效成分140~210g/hm2。
關鍵詞:35%噻蟲嗪懸浮種衣劑;油菜;黃曲跳甲;防效
中圖分類號 S435.65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20-62-02
油菜是含山縣主要的農作物之一,常年種植面積在1萬hm2以上。黃曲跳甲一直是對油菜產量和品質威脅較大的害蟲,為探索35%噻蟲嗪懸浮種衣劑對油菜黃曲跳甲的防治效果及對油菜的安全性,以確定合理的使用劑量,筆者于2012年進行了田間試驗。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設在含山縣林頭鎮。試驗地土壤屬馬肝土,土壤中速效氮、磷、鉀含量分別為355.7、52.1、315mg/kg,pH值為6.2,有機質含量為33.623g/kg。整畦后撒播,本土覆蓋,前茬為水稻。供試油菜品種為秦優12,2012年10月25日拌種后播種,667m2施45%復合肥40kg作基肥。
1.2 供試藥劑 35%噻蟲嗪懸浮種衣劑(山東聯合農藥工業有限公司提供);70%噻蟲嗪種子處理可分散粉劑(瑞士先正達作物保護有限公司生產,市購)。
1.3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5個處理,分別為35%噻蟲嗪懸浮種衣劑有效成分70g/hm2(A)、140g/hm2(B)、210g/hm2(C);對照藥劑70%噻蟲嗪種子可分散粉劑有效成分210g/hm2(D);清水對照(ck),每個處理4次重復,共20個小區,小區面積30m2。各小區設隔離行。根據小區面積折算播種量,拌種時按處理劑量計算出各處理實際用藥量,在供試藥劑中加水少許,搖勻后均勻拌種,并悶種1h,晾干后撒播,再覆土。
1.4 氣象條件 試驗當天多云轉晴,偏東風3級左右,氣溫14.7~21.5℃,平均17.3℃,相對濕度76%,試驗期間雨日14d,降雨量51.9mm。試驗期間的氣候條件對試驗藥劑無明顯影響。
1.5 調查方法 2012年11月9日(播種后15d)、11月24日(播種后30d)調查防效,共調查2次。
1.5.1 成蟲調查方法 播種后15d、30d采用平行取樣法,每小區5點,每點調查4株,共調查20株油菜上的活成蟲數,共調查2次。
1.5.2 幼蟲調查方法 播種后30d,每小區采用5點取樣法,每點調查4株,共查20株,將油菜根部及周圍泥土挖出并用清水漂洗,調查泥土中的活幼蟲數。
1.5.3 保葉效果的調查方法 播種后15d、30d,采用平行取樣法,每小區5點,每點調查4株,共查20株油菜的被害程度,記錄油菜受害程度并按下列分級方法進行分級,計算被害指數。0級,無被害狀;1級,葉片上有零星被害狀;3級,葉片上1/3以下面積被害;5級,葉片上1/3~1/2面積被害;7 級,葉片上1/2~2/3面積被害;9級,葉片上2/3以上面積被害。藥效計算方法:
[成(幼)防蟲效果(%)=空白對照區蟲口數-處理區蟲口數空白對照區蟲口數×100]
[保葉效果(%)=空白對照區被害指數-處理區被害指數空白對照區被害指數×100]
2 結果與分析
2.1 安全性 藥后觀察,各處理區油菜生長正常,說明試驗藥劑在其設計范圍內對油菜是安全的。
2.2 防治效果
2.2.1 藥后15d防治效果 播種后15d,試驗藥劑35%噻蟲嗪懸浮種衣劑低、中、高劑量處理對成蟲的防效分別為73.29%、82.68%、86.56%,對照藥劑70%噻蟲嗪種子處理可分散粉劑有效成份210g/hm2的防效與試驗藥劑高劑量處理相近,各處理保葉效果分別為72.47%、78.44%、88.83%、85.45%,處理C與處理A在5%水平上差異顯著(見表1)。
2.2.2 藥后30d防治效果 播種后30d,處理A、B、C、D成蟲防效依次為84.07%、90.10%、94.24%、93.27%,處理A與處理C、處理D在5%水平上差異顯著;幼蟲防效依次為84.00%、92.06%、98.00%、96.88%,處理A與處理C差異顯著;保葉效果依次為79.83%、88.50%、94.79%、92.41%,處理A與處理C、處理D在5%水平上差異顯著(見表2)。
3 結論
試驗結果表明,35%噻蟲嗪懸浮種衣劑是防治油菜黃曲跳甲的較好藥劑,持效性好,對油菜安全。建議在油菜播種時拌種,推薦使用劑量為有效成分140~210g/hm2。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