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簡述了金寨縣國有林場改革與發展現狀,分析其存在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主要包括:確立生態公益型林場地位,建立生態公益型林場管理體制,建立有效考核機制等。
關鍵詞:國有林場;改革發展;對策建議;金寨縣
中圖分類號 F326.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20-84-03
金寨縣地處大別山腹地,鄂豫皖三省七縣兩區結合部,總面積3 814km2,轄23個鄉鎮,1個經濟開發區,227個行政村,總人口68萬。金寨縣是全省山區面積最大、庫區人口最多的縣,素有板栗之鄉、名茶產地、絲綢大縣、西山藥庫、水電富園之美譽,森林覆蓋率達74%,是全國生態建設示范區、生態農業示范縣。“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是縣情的真實寫照。
1 金寨縣國有林場改革和發展現狀
1.1 國有林場基本情況 金寨縣現有馬宗嶺、白馬寨、九峰尖、康王寨、鮑家窩、窩川6個國有林場,經營總面積8 924.33hm2,其中國家級公益林面積8 490.27hm2,占95.13%;商品林434.06hm2,占4.87%。現有職工總人數為359人,其中在職人員275人,離退休人員84人。
全縣國有林場總資產4 690.51萬元,其中林木資產2 031.38萬元;總負債2 341.3萬元,其中銀行貸款1 015.33萬元。國有林場資產負債率偏高,除窩川林場外均超過30%,康王寨林場資產負債率高達62.87%。各國有林場資產40%以上是公益型的林木資產,且國有林場基礎設施老化破舊,抵押變現能力差(見表1)。
1.2 改革和發展現狀 1989年前金寨縣國有林場為自收自支事業單位,1990年后全部“斷奶”,1993-1998年為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1999年后除馬宗嶺林場和白馬寨試驗林場為自收自支事業單位外,其余均轉為企業。
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金寨縣國有林場大多推行場長承包制,但由于承包無責,監督不力,收效甚微。1997年,根據上級要求,金寨縣4個國有林場進行股份制改革,由于管理不善、方式不當等原因都相繼以失敗而告終。近年來,金寨縣國有林場改革的主要做法是多方式分流人員。其主要途徑:一是職工離崗租賃承包山場。經營期限內林場停發工資,職工通過經營獲取承包收入。二是采取內部下崗提前退休。男職工50周歲或工齡30a以上,女職工45周歲或工齡25a,符合上述條件的職工,林場為其發放基本生活費和交納養老保險金,直至退休。三是鼓勵職工停薪留職或離職。停薪留職期間,由林場為職工交納養老保險金,解除其后顧之憂。四是選調分流。林場職工通過參加全縣統一選調考試,進入相關全額事業單位,分流部分職工,但這一政策僅限于馬宗嶺和白馬寨兩林場在編職工。
1.3 改革經驗和教訓 (1)積極方面:一是分流了富余職工,提高了在職職工的的工資待遇,調動了在職人員的積極性、能動性、創造性。二是減輕了國有林場經濟壓力,為國有林場培育資源、可持續發展創造了條件。三是隨生態公益林項目的實施和森林保護力度的加大,年森林采伐量大大減少,森林資源逐年增長,生態環境更好。(2)消極方面:一是雖然人員減少了,緩解了經濟壓力,但是國有林場地處深山老林,地形復雜,林政資源管理和護林防火的任務更加艱巨。二是分流職工大多是精兵強將,專業能手,致使林場科學營林和管護的水平大幅降低。三是國有林場相對封閉,缺少與外界交流,林場職工生活單調,職工精神不振。加上工資待遇相對于全縣行政、事業單位差距較大,心理不平衡,工作存在畏難情緒,致使林木被盜案件上升,局部森林資源破壞嚴重。不僅給林場資源保護帶來了極大的困難,也給國有林場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不利。
2 當前金寨縣國有林場改革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建國以來,金寨縣國有林場在林業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骨干示范作用,為全縣生態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有力地推動了全縣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但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加強生態建設的新形勢下,國有林場改革與發展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2.1 人員職責與身份錯位 金寨縣6個國有林場是安徽天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組成部分,按照《自然保護區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理應轉化為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但目前金寨縣國有林場與自然保護站是“一塊牌子兩套人馬”,承擔著繁重的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的職責,諸如森林防火、野生動植物保護、生態公益林建設、科研與林業技術推廣等;但是各單位編制經費并未落實。干事業單位工作,不享受事業單位的政策待遇,林場既要承擔生產經營任務,又要承擔環境保護的職責,責任與身份定位不一致。
2.2 國有林場發展陷入困境 由于國家投入不足,金寨縣國有林場造林育林、發展多種經營等,主要采取貸款的辦法,有的還使用了世行貸款,致使國有林場債務負擔日益沉重;再加上金寨縣國有林場于2002年實行分類經營,95%以上林地劃定為公益林,全縣國有林場實際上已成為生態公益型林場。國有林場木材實行零采伐,除白馬寨實驗林場有一定的旅游收入外,其他各林場均無穩定收入來源,這對長期依靠“大木頭”吃飯的國有林場來說經營壓力巨大,目前已陷入了度日艱難,還款無力的困境。近年來,國家雖然從公益林補償資金、石油價格改革財政補貼資金、國有林場稅費改革轉移支付資金、國有林場危舊房改造等方面對國有林場加大了扶持力度,但對無造血機能的國有林場來說,輸血不能解決其根本的經營問題,許多林場喪失了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能力,難以擺脫困境、走上發展振興之路。
2.3 林場基礎設施投入不足 金寨縣自1958建立第一個國有林場以來,先后于20世紀70~80年代建立了其它5個國有林場。當時這些林場或為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或為企業化管理,國家基本上沒有投入,因而該建的生活設施沒有興建,或建設標準太低,從而造成目前基礎設施基本老化破舊。近年來,雖然安徽天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對各林場進行了投入和改造,但是大部分國有林場基礎設施建設依然落后。雖然國有林場實現了場場“三通”,但僅僅通到了場部,部分作業區房屋破舊,瀕于倒塌。僅鮑家窩林場就有4個作業區不通路、不通電、不通水,不通電話。國有林場基礎設施投入不足,職工生活條件艱苦,既影響了森林經營和保護管理工作的開展,也影響了林區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產業的興辦。
2.4 林場職工生活無保障 由于交通、信息、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制約,國有林場的多種經營未有效開展,林場職工生產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大多數職工的生活水平、生存狀況遠不如當地農民。在崗職工月工資水平人均1 000元左右。6個國有林場的職工僅參加了基本養老保險,其余4險因無資金而沒有參加,住房公積金也無從享受。由于職工收入低,掌握一定專業技術的骨干職工紛紛外出打工,留下的多為老弱病殘職工和女職工,給林場資源保護及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3 對策建議
金寨縣現有的6個國有林場,森林蓄積量達94.5萬m3,是國家重要的后備森林資源基地;國有林場地處淮河源頭,梅山、響洪甸兩兩大水庫的上游,是行政管理重要的水源涵養林區;林場又是天馬國家級自然保區的核心組成部分,物種繁多,對維護國家的生態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國有林場風景資源豐富,白馬寨試驗林場所在地天堂寨已成為國家5A級風景旅游區,對拉動縣域經濟發展起了龍頭作用。解決國有林場面臨的難題,對于生態強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1 確定生態公益型林場地位 金寨縣為大別山腹地,淮河源頭之一。6個國有林場地處全國著名的治淮骨干工程——梅山、響洪甸兩大水庫的上游,國家重點公益林面積達95%以上,又是天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無論從生態區位還是從公益林總量來看,6個國有林場應定位生態公益型林場,屬社會公益性事業單位,實行全額預算管理,核定人員編制經費。同時結合安徽天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總體規劃,建立相應的管理機構,落實編制,落實人員,經費納入省級財政預算。鑒于當前管理現狀,國有林場由縣級林業部門直接管理,資金由中央、省、地方劃撥,人員事業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森林管護經費納入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列支范圍,造林營林和基礎建設資金實行政策性投入。
3.2 建立生態公益型林場管理體制 生態公益型林場納入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管理體制,實行場長負責制,行政管理人員納入全額撥款事業編制,管護職工實行聘用制,簽訂勞動合同,按照國家《勞動法》規定,繳納各項保險。根據受益區域不同,費用分級財政負擔。根據現有情況,金寨縣的生態公益林涵養水源、調節氣候,對金寨縣下游廣大地區的防洪、灌溉、生態用水起重要的作用,由省級以上財政承擔各項管護及基本建設費用,更有利于公益林建設和提高管理效率。
3.3 建立有效考核機制 由于6個國有林場林區坡度均在40°以上,巡山護林,全靠步行,且每個林場都與多個鄉鎮、村交界,林政資源管理和護林防火難度極大。結合縣域實際,筆者認為,根據國有林場面積核定行政管理人員和管護人員。國有林場面積在666.7~1 333.4hm2,核定4~5名行政管理人員;1 333.4hm2以上的林場,每增加666.7hm2,增加1名行政管理人員。666.7hm2以下,按每666.7hm2核定1名管護人員;666.7hm2以上1 333.4hm2以下的,超過部分,按每100hm2增加1名管護人員;1 333.4hm2以上,每超過133.3hm2,增加1名管護人員。省對縣林業局進行監督和考核,縣林業局對林場行管人員進行監督和考核,林場對聘用的管護人員進行考核,有利于國有林場加快發展和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3.4 多措并舉發展林場 首先,積極爭取國家林業項目資金,加快國有林場基礎設施建設。其次,以創新的體制、優惠的政策、靈活的機制,廣泛吸納社會資金投入國有林業建設事業,使國有林場的發展融入市場經濟,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再次,對商品經營型林場編制經營方案,開展多種經營。如發展林下種植、養殖;發展高效經濟林,如毛竹、油茶、山核桃、中藥材;以森林公園、森林旅游業為龍頭大力發展旅游業,培育新的國有林業經濟增長點。最后,消化陳欠債務,林場以前債務由省級財政負擔,分5a逐步消化,夯實林場發展基礎。
3.5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大力壓縮非生產性開支,集中有限資金,按規定參加事業單位的醫療、工傷、生育、失業等社會保險。對于國有林場富余職工,按職工工齡長短給予一定的工齡補貼,全面置換身份,然后由職工自動組合、大戶帶資入股經營;對于管理崗位實行勞動合同制和干部聘用制,競爭上崗,建立全新的用人、用工、分配競爭機制,促進國有林場改革和發展。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