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自2003年起,安徽省逐步形成小麥良種補貼統一供種機制,為小麥持續增產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形勢的變化,許多新的問題逐步顯現,亟待完善機制,加快調整。該文對當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分析,對完善全省小麥良種補貼統一供種提出了思路和建議。
關鍵詞:小麥良種補貼;種子質量;管理部門;市場監管;市場化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6-02-03
2003年起,安徽省適時抓住國家實施小麥良種補貼統一供種(下稱良補統供)政策之機,利用小麥良種補貼資金,逐步建立起一套小麥良種補貼統一供種機制,為我省小麥產量“十連增”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小麥良補統供推行前,我省小麥良種應用狀況令人堪憂:
1 良補統供前小麥良種應用狀況
1.1 農民換種率低 小麥作為常規種子,農民留種習慣由來已久,平均每年換種比率不到1/3,生產上的種子實際上是“以糧代種”,質量普遍較差。在收獲時節,田間“三層樓”現象到處可見。
1.2 種子浪費嚴重 由于自留種子狀況普遍,種糧不分,種子在農民眼里也就是糧食,因此,節約意識不強,加之自留種子質量本身就較差,因此,各地的播種量都較大,一般每667m2用種都在15kg左右。由此測算,全省每年浪費小麥就達1億kg以上。
1.3 經營單位“散、亂、多”,品種“多、亂、雜” 由于小麥種子易生產,經營門檻低,各地都有大量的小企業和個體經營者經營小麥種子,市場散亂,監管困難。據不完全統計,2004年前后,全省市場上每年經營的小麥各類品種(老品種、新品種、未認定的品種、未審先推的“品種”、起個名號的“品種”等)多達百余個,這些品種良莠不齊,魚目混珠,但在市場銷售上卻都占有一席之地,極大地削弱了小麥品種的總體水平,使良種增產效應難以發揮。
2 良補統供為小麥產量的“十連增”做出了重大貢獻
國家實施良種補貼政策,給小麥良種推廣帶來了機遇,政府部門審時度勢,抓住天時地利,及時總結經驗,籌劃運行方案,找到了一條加快小麥良種推廣的新路子,即小麥良種補貼統一供種。小麥良補統供政策實施以來,我省小麥良種推廣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2.1 實現了小麥主產區良種全覆蓋目標 良補項目從2003年開始試點,逐年擴大項目實施區域范圍,不斷總結和推廣成功經驗,迅速在主產區推行。自2006年起,由省組織統一招標,實行規范嚴格的項目管理,至2008年,實現了全省小麥主產區良種全覆蓋目標(表1)。
在推廣品種的選擇上,我省制定了“審定合法、市場認可、農民接受”的基本原則,各縣(區)在具體落實上,采用種植展示、基層上報、專家評選等多種方式,優選最適合本地區的品種。通過幾年來的規范實施,從根本上扭轉了品種“多、亂、雜”局面,使小麥品種的整體水平得到提升,一批表現突出的優良品種成為全省或區域性的主導品種。同時,在優質專用小麥優勢區,通過品種的選擇和集中供種,優化了品種結構,促進了品質提升,實現了產業化經營,使農民增產增收。
2.2 種子質量普遍提高,節本增收明顯 良補統供項目的實施,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民“以糧代種”的留種習慣,告別了常規種子自留種時代,使小麥種子做到年年換種。與農民自留種子相比,良補統供種子質量在各項指標上都顯著優于自留種子,促使全省種子質量得到普遍提升。
基于供種質量的改變,隨之促進了農民生產習慣的改變。在小麥留種比率高的時期,由于對自留種子發芽率和成苗情況沒有精確標準,農民長期習慣于大播種量,以此來保障基本苗,這不僅違背了科學生產,更直接導致了種子浪費。良補統供使供種質量標準化,讓農民能夠精量播種。近幾年,在正常年景下,一般播種量10kg/667m2,單這一項,每667m2節約種子至少5kg,全省每年就可節約小麥種子1億kg以上。
此外,供種招標使政府與企業建立了價格協商機制,這幾年的供種限價,使農民直接受惠,農民能以同量的商品小麥價格獲得所需種子。
綜上可見良補統供的綜合效應:統供提高了種子質量,促使播種量減少,降低了生產成本,良補使農民以優惠的價格獲得優良的種子,保障了增產增收,形成了增產和節本綜合效應的良性循環。
2.3 遏制了種子市場的無序競爭,提高了種子企業產供能力 良補政策實施以來,特別是主產區良補統供全覆蓋之后,全省小麥種子市場無序競爭得到了有效遏制。在供種企業的選擇上,一些經營資質不具備、設施條件不完備、繁種基地不健全、技術力量比較弱的企業就難以入列供種企業,特別是在小麥品種知識產權保護愈加嚴格的情況下,沒有品種經營權的企業將自然被淘汰。由于建立了這樣一套篩選機制,幾年來,推動著種子企業向前邁進:有的企業傾力設施投資,強化了倉儲加工,有的企業狠抓繁種基地,提高了供種質量,有的企業力抓科研育種,聚合品種,增強了核心競爭力,由此打造了一批初具規模、管理規范、實力較強的種子企業,為全省供種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 小麥良補統供存在的主要問題
良補統供政策在全省實施以來,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是,由于形勢的發展和各種新情況的出現,一些矛盾和問題也逐步顯現,這就需要我們清醒地認識,客觀地面對。
3.1 管理層面的困惑
(1)計劃色彩比較濃厚。在良補統供操作上,從品種選擇、企業確定、價格招標、統供面積、生產服務,直至農民的收獲產量,管理部門似有包辦之累。
(2)管理部門角色處風口浪尖。不是經營主體,但在操作上卻難免“被融入”經營環節,這就增大了風險,老百姓總以為種子是政府供的,一旦遇到質量問題和生產風險(如:2013年春季沿淮淮北的低溫冷害),農民總想傍上政府,首先找政府說事。
(3)運行成本越來越高。除省里制定運行規則和組織招標外,縣、鄉(鎮)、村連成了龐大的運作系統,甚至“替代”了企業的一些功能,本來應是企業主體承擔供種工作,卻過度地動用了政府資源,甚至增加了企業的負擔。
(4)運行結果偏離本意。政府的本意是要選擇優秀的企業供應優良的品種,但實際上,現在的絕大多數品種經營權是企業專有的,選定了品種同時就是選定了企業,但供種企業未必一定是優秀企業,即使是好品種,也未必能供出好質量的種子。同時,政府要求企業保質保量供種,但企業難以及時掌握市場需求計劃,無法確定良種繁殖面積,在招標確定品種和良補面積后,許多企業沒有足夠中標小麥品種種子數量,只得拼湊種源,甚至以次充好,既不能保量,也難以保質,埋下了質量隱患,結果與政府的本意發生了偏離。
3.2 企業層面遇到的問題
(1)企業的市場能動性未能發揮。企業是獨立的法人主體,它應根據市場的需求制定生產經營計劃,做好產品供應,對產品質量負責。在現行機制下,企業為獲得更多的良補面積,不是圍繞消費者的需求去“研產品、抓質量、做服務”,而是花大力氣在“品種入圍”、“良補面積”上做文章。在供種過程中,企業被動跟隨,消極應對,一些企業不是想以高標準去提高競爭力,而是愿以低標準去完成供種任務。企業處于脫離市場的狀態,企業的市場競爭主體地位被弱化。
(2)難以培育出有綜合競爭力的優秀企業。如前所述,良補統供的選擇機制只是囿于品種選擇,而品種的確定基本上采取鄉鎮推薦,縣(區)確定的模式。擁有品種經營權的企業為了在多個區域進入良補范圍,往往把品種經營再劃分給各個地方企業去操作,目的是要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去做好地方工作,實現供種目的,而這些地方企業因自身條件和管理能力參差不齊,限制了供種質量水平的提高。基于圍繞良補的劃區經營,簡單化操作,企業沒有壓力去系統建設高水準的繁種基地,也沒有動力去投資建設專業化的種子加工中心,使得產業鏈運行系統處于低水準狀態,長期以往,將扼殺優秀種子企業的競爭優勢。這與國家構建以產業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基地為依托,產學研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體系的要求不相適應。
(3)企業不能長久發展,也就不利于小麥種子產業健康發展。政府基于良補統供的惠農宗旨和政策實施過程中的可操作性,實行了限價供種措施,這樣限價供種更多的是考慮了農民的承受力,但對于企業來說,沒有積累就難以發展,企業不能發展,同樣不能為農民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供種價格不僅受到限制,連較低的供種利潤還要切割分配,企業被擠到了最小的利潤空間,大多數企業只能維持生存,難有更多的積累發展再生產。由此,涉及品種研發和基礎設施建設這樣的長遠發展策略,企業就很難辦到,長期下去,就會影響小麥種子產業的健康發展。
3.3 市場化與農民需求不匹配
(1)市場需求的多樣化受到限制。品種類型多種多樣,市場需求也千姿百態。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一些新類型的品種可能會引領著新的市場消費。因此,在治理了品種“多、亂、雜”之后,也要防止失去了市場的多樣化。
(2)農民需求的個性化不能實現。現在以種子為載體的附屬性需求比較多,如:有的農民需求包衣種子,有的農民希望種“原種”等更高品質的種子,有的農民還希望試種雜交小麥等,農民這些個性化的需求是市場的客觀存在,我們也要重視。
4 完善小麥良種補貼統一供種的措施和建議
綜上所述,小麥良補統供近10a來,為我省(下轉42頁)(上接3頁)小麥連年增產做出了重要貢獻,使我省小麥生產發生了一系列深刻的變化。但是,任何好的生產方式都只有它階段的合理性,有的做法在初始階段是引領和創新的舉措,但在新的條件下,就會影響發展。因此,小麥良補統供也應當順應形勢發展,面對新的矛盾,適時作出改革和調整,完善機制,以適應發展的新要求。
4.1 完善小麥良種補貼統一供種的措施 改革完善良補統供機制,應從以下兩方面著眼改革,一是從管理層面著眼改革,努力探索建立一套新機制,真正按市場規律辦事,使管理部門更好地當好裁判,做好指導和服務;二是從企業層面著眼改革,努力創造一個好環境,更好的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使良種供求的市場化機制更好地得到體現,讓企業當好市場的主角,在公平競爭中成長壯大。
(1)探索良補統供的“升級版”模式。對良補統供操作的關鍵事項進行探索調整,尋求“升級版”模式。一是對良補品種的選擇方式進行探索調整,探索建立一套由“中介機構”操作的方式。這個“中介機構”的設立和構成要體現權威性和代表性,然后制定一套科學公正的操作方式。建議可以先行試點摸索;二是對招標方式進行探索調整,可以委托專業化的招標代理機構進行招標;三是對供種的價格體系進行探索,既要考慮可操作性和農民利益,也應充分考慮企業的發展利益。
(2)對小麥良種補貼招標時間適當調整。以有利于企業及時把握生產經營計劃,真正做到保質保量供種為目的。可以借鑒外省的經驗并結合我省的實際,探討在小麥收獲前或在上一年度播種前進行招標。對在招標之后可能發生的重大變化因素進行設定,保留在特定條件下調整中標的權利。這樣做,可以解決企業的生產經營計劃問題,會改變現在供種中的許多不良狀況。建議進行試點探索。
(3)組建高效的供種組織和服務實體。各縣(區)可以聯合鄉村設立一個服務性的企業法人實體組織,以這個法人組織與農民對接,集中農民選種意愿,接受農民委托選種購種,以這個法人組織與各個供種企業形成供求關系,這樣就能理順經營供求關系和利益分配關系。
4.2 完善小麥良種補貼統一供種的建議 實現我省小麥良種推廣工作更好地發展,不僅要對良補統供操作機制進行改革調整,還需要從政府層面強化政策支持。
(1)增加小麥良補資金數額.現在的補貼供種數量每667m2只有8㎏,數量不足,農民還需購種補種,會造成種子混雜,影響統供效應。建議財政按每667m210㎏增加補貼。
(2)設立專項資金,支持小麥優勢繁種基地建設。我省的小麥良種體系建設,種子繁殖基地是一個突出的薄弱環節。目前,農墾農場有待挖潛,地方農場的基礎設施和生產管理比較薄弱,規模也不大,鄉、村繁種基地更缺少基礎設施和規范管理,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也較弱,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對全省的小麥良種繁殖基地應進行規劃布局和大力建設,省級財政應設立“小麥良種生產基地建設項目”資金給予推動,優選項目,分期分批給予投入,爭取2~3a建成一批初具規模的專業化繁種基地,全省如建成4.7~5.3萬hm2比較穩定的基地,供種質量和保障能力就能得到根本改變。近年,繁種基地發展的重點:一是要挖潛農墾農場的產能,這一塊基礎條件較好,容易上規模上水平,二是要把扶持的重點放在小麥主產區具有一定規模的市、縣(區)農場和農林系統的農場,三是應支持大型龍頭企業在小麥主產區建立規范的鄉、村繁種基地,投資基礎設施,探索管理方式,逐步將其建成專業化的繁種基地。
(3)培育一批“育繁推一體化”的大型企業。各級政府應支持和促進種子企業進行聯合發展,形成集團化優勢,提升綜合實力,要把培育一批“育繁推一體化”大型企業作為小麥良種工作再上新臺階的重要支撐。
我省小麥種子產業仍處于初級階段,多數小麥種子企業的實力仍較弱。近年來,一些大型企業雖涉足小麥種子產業,但也是投資不足,發展不快,與“育繁推一體化”的要求都有較大差距。基于我省的現實狀況,要打造一批綜合實力較強的小麥種子龍頭企業,就應走聯合發展的路子。
目前,我省有不少企業和單位在單方面有一定優勢,如:有的農場有良好的繁種條件,但沒品種沒營銷,有的企業在本地區有較強的營銷和服務能力,但產品是其短板,還有的單位有一定的科研育種實力,但缺乏開發能力,等等,如果把這些優勢資源有效地聚合起來,就能形成綜合實力和發展能力。
因此,各級政府應把支持的重點放到企業的聯合發展上,解放思想,打破地區局限和體制障礙,促成企業聯合,實現共同發展。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