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闡述分析了潛江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現狀和存在問題,提出了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長效機制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長效機制;對策建議;潛江市
中圖分類號 TS207.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6-04-02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吃飽還要吃好”的消費理念已深入人心。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食品安全重要的基礎環節,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是社會各界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
從“十一五”開始,農業部根據國務院統一部署,在全國開展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工作,投巨資對全國涉農縣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站進行了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工作得到有效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形勢逐年向好,但是制約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深層次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很好解決,監管工作體制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因此,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長效機制顯得尤為重要。
1 潛山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現狀
近年來,潛江市圍繞“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安全事故,努力打造農產品質量安全最放心市”的總體目標,積極構建市、鎮兩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大力推廣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技術,扎實推進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度,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中有升。
1.1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進一步完善 成立了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局,負責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綜合監管。在全市各區鎮、辦事處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農業局)掛牌成立了區鎮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站,負責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
1.2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力度進一步加大 爭取國家投資200萬元,完成了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站建設,購置檢測儀器80余臺套,檢測能力得到較大提升,全年抽檢樣品數量達8 000個。市財政撥專款為全市區鎮處質檢站建成了蔬菜農藥殘留檢測室,全年累計抽檢樣品7 000個。
1.3 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穩步推進 制定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42項,其中省級標準2項;建成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42個,建成優質稻、雙低油菜、蔬菜、小龍蝦、優質魚板塊基地4萬hm2;建網絡農戶10萬余戶,占農戶總數60%以上,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種養規模占農產品生產的40%以上。
1.4 農業投入品監管進一步強化 積極開展動物衛生檢疫、獸醫獸藥、飼料及飼料添加劑、肥料、種子、農藥等農業投入品的日常監管,嚴把投入品源頭關。對源頭市場、重點市場、重點鄉鎮,分品種、分批次、分來源逐戶抽檢,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進一步規范。全市沒有發生“瘦肉精”、三聚氰胺等非法添加物污染事件,農資產品抽檢綜合合格率達96%以上。
1.5 “三品一標”認證扎實推進 全市認證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農產品地理標志171個,其中綠色食品7個,無公害農產品160個,農產品地理標志1個。綠色食品用標率100%,無公害農產品用標率達到50%。擁有省級農產品著名商標5個,省級著名農產品4個。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潛江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總體形勢是好的,但也存在許多薄弱環節和不容忽視的問題。
2.1 農業投入品非法添加問題沒有根本解決 一些農藥企業為了提高藥效,在常規農藥中非法添加非登記成分,甚至添加禁用高毒農藥現象依然存在。市域外飼料非法添加現象時有發生,農產品質量安全潛在威脅大。
2.2 基層監管力量依然薄弱 鎮處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在改革中轉變身份,成了民辦非企業機構,“機構性質、人員身份、經費保障”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村級還未配備監管信息員,如發生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存在信息來源少,處置反應慢,應對不及時等問題。
2.3 標準化基地建設標準不高 盡管經過多年的努力,瓜果菜標準化程度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但標準化環節多限于病蟲害防治,標準化基地規模小、檔次低的問題比較普遍,生產檔案記錄制度難以落實,產地準出和質量追溯管理制度推行艱難。
2.4 檢測技術有待進一步提高 檢測人員專業水平低、儀器操控能力差,檢測數據的準確性有待進一步提高。鎮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還處在卡片式檢測階段,農藥殘留檢出率低,檢測準確性有待提高。
3 建立長效機制的對策建議
3.1 廣泛宣傳培訓,營造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良好的社會氛圍 一要通過放心農資下鄉、農業科技下鄉、食品安全宣傳周等重大活動,借助電視專題、網絡平臺、報刊專欄等媒介,積極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宣傳,提高社會各界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二要采取以會代訓、知識講座的形式,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人員、基層農技干部、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質量管理人員進行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農產品標準化、監督檢測、應急處置技術措施等方面的培訓,提高農產品生產者和監督者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和掌控技能。
3.2 健全監管檢測體系,夯實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基礎 要按照“建立市一級、健全鎮一級、完善村一級”的要求,進一步建立健全市、鎮、村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市一級要做到機構職責明確,經費保障有力,檢測能力提升。鎮一級要做到明確機構性質,明確人員身份,明確工作經費,配備檢測設備,盡早完成公益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公共服務機構建設,盡快承擔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職能。村一級要采取“以錢養事”、“轉移支付”和“以獎代補”等形式,盡快在村干部中聘請一名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員,負責信息收集、產地準出以及農業投入品監管工作。
3.3 推行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把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產地準出關 一要按照“查漏補缺”的原則,加快制訂、修訂農業地方標準和農業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做到有標可依。二要切實抓好標準集成轉化,對優勢作物分品種制定單項的技術手冊或明白紙,發放到生產企業、合作社和農戶;三要培育壯大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和組織化程度。按照“龍頭+基地+標準化”的基本模式,鞏固、擴大基地建設規模,不斷提高規模化、基地化、組織化、標準化程度;四要嚴格按照標準組織生產,嚴格控制基地環境條件,規范農業投入品使用和農產品生產過程,建立健全農產品安全生產記錄檔案,確保生產規范化;五要加快品牌建設,通過加大“三品一標”農產品認證力度,不斷提高名優安全農產品的比重;六要進一步加強對“三品一標”認證產品的監管,嚴格程序,提高準入門檻,嚴把申報關和認證質量審核關,建立完善認證產品的產地、產品檔案,切實加強對認證企業和認證產品的動態監督管理,維護好“三品一標”的良好社會形象和社會信譽,確保“十二五”末,“三品一標”產地認定面積占食用農產品產地總面積的比重提高到35%以上。
3.4 深化專項整治,強化農產品生產投入品管理 一要全面推行農作物主要品種公告制和農藥、漁藥、獸藥、肥料等農資產品推薦制,讓農民放心購買和使用優質農資產品;二要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完善《農業行政執法承諾制度》、《農資案件查處備案制度》,督促農資經營戶開展誠信經營承諾,建立經營臺帳,實行可追溯管理;三要完善投訴舉報機制,設立舉報電話和信訪辦公室,暢通舉報渠道,對經營假冒偽劣農資產品的案件堅決予以查處,對無證經營網點堅決予以取締。
3.5 強化責任制度,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 要加快建立和完善農產品基地準出和市場準入、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和不合格農產品退出制度,加快推進產地和銷售市場的無縫對接;加快推行農產品質量安全巡查、監測制度,盡快建立起方便、簡捷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查詢系統,強化可追溯管理效能;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承諾制度、考核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加強督查督辦,切實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政府負總責、部門分工負責、農產品生產經營者第一責任人”的責任。
3.6 開展風險評估預警,科學應對和處理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 一要建立完善的應急預案。盡早制訂、印發《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應急預案》,更好地應對突發事件,進一步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二要高度重視輿情監測,及時有效地對輿情信息進行匯總和分析,及時核查媒體反映的問題,第一時間開展應對工作;三要及時妥善處置。要嚴格按照應急預案要求,把事故調查、處理、信息發布等各項應急處置工作落實到位;四要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應急管理機構和專家組,主動做好熱點問題的解讀,避免問題發酵,造成消費恐慌。五要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工作。針對重點時段、重點品種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掌握存在的風險隱患,做到早準備、早宣傳、早預防、早處置。
3.7 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機制 一要制訂完善“三品一標”農產品申報認定獎勵機制,農業“三品一標”品牌要比照市著名商標、章華質量獎勵標準進行獎勵。二要盡快投資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平臺,將市域范圍內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示范社納入到可追溯平臺監管范圍,指導建立健全生產記錄、投入品記錄、銷售記錄等檔案,為質量追溯提供依據。三要制訂相關“以獎代補”方案,對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平臺建設的單位給予相應補貼。市財政要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逐年有所增加。
3.8 切實加強領導,形成全社會齊抓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合力 一要進一步理順關系,整合管理資源,積極探索建立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運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組織領導體制;二要嚴格實行“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責任追究機制,形成一把手親自抓、分管領導主動抓、責任部門具體抓的工作制度;三要結合各部門工作職責,建立健全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對不履職、不作為、亂作為等行為要嚴肅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四要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督導檢查,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力度,確保工作任務、措施、責任落到實處。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