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含山縣耕地地力調查,初步掌握耕地地力和養分狀況,將全縣耕地分為5大區域,提出種植業合理規劃布局,為農業結構調整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含山縣;耕地地力;種植業布局
中圖分類號 S15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6-10-02
耕地地力水平與種植業結構調整關系密切,耕地質量的高低決定著種植業布局調整的方向。為此,以2011年耕地地力評價結果為依據,確定含山縣合理優化種植業布局,對提高農產品質量和農村經濟市場化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含山縣耕地地力等級分析
2011年,含山縣依托安徽農業大學,聘請縣農業各方面專家和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基層技術人員,通過合理布點、規范取樣、土壤樣品標準化處理,全面系統地摸清了全縣耕地地力狀況,將全縣耕地分為5大區域:
1.1 中部崗沖區 主要分布在環峰鎮大部分、陶廠鎮北部、清溪鎮東部和南部、林頭鎮東部等地區,地形復雜,耕地主要分布在崗塝沖部位置,耕地面積11 061.8hm2,占全縣28.89%。各等級耕地都有分布,三級地面積3 496.63hm2,占本區域面積的31.61%,四、五、六等級耕地面積5 725.58hm2,占本區域面積51.76%。耕地質量:本區耕地土壤養份變化較大,整體養分偏低,全氮1.28g/kg,有效磷10.54mg/kg,速效鉀94.1mg/k),有機質19.7g/kg,有效鋅1.6mg/kg,有效硼0.56mg/kg,有效硫28.4mg/kg,pH5.6。土質肥沃水平和土層深厚反差較大,一般在9~20cm,質地輕壤、中壤、重壤都有分布,土壤理化性狀好壞差距較大,農作物種植多樣。
1.2 北部圩崗區 分布于圩區和部分崗沖地,包括仙蹤鎮大部分地區、昭關鎮,耕地面積9 629.7hm2,占全縣25.15%。主要地力等級大部分為一、二等地,面積為6 579hm2,占本區域面積68.32%。小部分為三、四、五等地。目前這個區域以糧食作物(稻-麥、稻-油)和經濟作物(棉-油)為主。耕地質量:本區耕地土壤養分(N、P、K)含量較高,全氮1.42g/kg,有效磷10.6mg/kg,速效鉀106.8mg/kg,有機質22.8g/kg,有效鋅1.7mg/kg,有效硼0.65mg/kg,有效硫27.3mg/kg。pH5.5。本區域圩區農業綜合開發較好,地下水水位有所下降,農業基礎設施已建設到位,農民的耕作水平較高,是糧、油、棉高產區。
1.3 西部崗洼區 主要分布于清溪鎮西南部、林頭鎮西部,耕地面積5 169.0hm2,占全縣13.5%。主要地力等級為二等地和三等地,面積為3 781.64hm2,占本區域面積73.16%。該區土壤適種范圍廣,水稻土熟化程度較高,為我縣的中高產土壤。目前以稻-麥、稻-油菜輪作為主。耕地質量:本區耕地土壤養分含量較高,全氮1.36g/kg,有效磷14.2mg/kg,速效鉀94.5mg/kg,有機質21.0g/kg,有效鋅1.7mg/kg,有效硼0.49mg/kg,有效硫29.6mg/kg,pH5.7。
1.4 東部崗圩區 分布于東部,包括環峰東南部,陶廠鎮東北部,耕地面積4 173.5hm2,占全縣10.9%。主要地力等級二、 三級地,面積為2 721.1hm2,占本區域面積65.2%,少數四、五級地,目前主要作物為水稻-小麥(油菜)。耕地質量:本區耕地土壤養分含量一般,全氮1.38g/kg,有效磷10.2mg/kg,速效鉀94.2mg/kg,有機質21.7g/kg,有效鋅1.4mg/kg,有效硼0.57mg/kg,有效硫27.9mg/kg。
1.5 南部圩區 分布于牛屯河沿岸及南部廣大區域,包括銅閘鎮、運漕鎮、陶廠鎮東南部、林頭鎮南部地區。耕地面積8 255.2hm2,占全縣21.56%。主要地力等級一、二級地,高產田面積為7 944.0hm2,占本區域面積96.23%,是糧、油、棉高產區。目前主要作物為棉花-油菜。耕地質量:本區耕地土壤養分含量相對較高,全氮1.52g/kg,有效磷21.4mg/kg,速效鉀124.4mg/kg,有機質26.0g/kg,有效鋅1.75mg/kg,有效硼0.54mg/kg,有效硫32.1mg/kg,pH5.7。
2 農業結構調整的依據
目前全縣種植業布局現狀,是綜合運用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在長期耕作實踐基礎上,結合市場經濟發展趨勢,逐步調整形成的。通過本次耕地地力評價,依據評價成果,逆向校正,抓好區域內部深層次調整,挖掘潛力,進一步推動農業增產增效增收。在種植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中,根據不同地貌類型下耕地的綜合生產能力和土壤質量兩大因素,確定以下調整依據:一是根據各地不同地貌類型和自然條件,結合我縣農業“十二五”規劃,因地制宜,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化生產基地,以形成宏觀上科學、合理、高效的農業結構布局。二是按照耕地地力評價的地力等級標準以及作物適宜性,以適宜作物發揮最大生產潛力來布局,將高產高效作物布置在1~3級耕地。三是中低產田合理改良,以不斷滿足農業結構調整需求。四是結合農業產業化發展需要,重點發展優質水稻、優質棉花、油菜、小麥生產基地。
3 農業生產現狀
隨著工業和城鎮用地大量增加,以及農業生產內部結構調整不適當,致使耕地面積急劇下降。近年來,由于強化了土地管理,非農業建設占地得到了嚴格控制,耕地面積趨于穩定。我縣農業主體仍然是分散經營的小農戶,人均耕地不足0.133hm2,農村勞動力兼業化、非農化現象非常普遍,特別是隨著工業經濟和城市化的發展,大量年輕的、有知識和技能的農業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留下來繼續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存在年齡老化、技能較差、科技素質較低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的進一步發展。農業生產規模型龍頭企業數量不多,農業產業化處于初級水平,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農業增長方式以數量型、粗放型的較多,農業勞動力產出率、耕地產出率與全省及周邊地區相比都處于較低水平;農業綜合效益不高,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
4 種植業布局調整規劃
根據耕地地力評價結果、水資源狀況及農業生產現狀,按照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發展規模生產,提高產品品質和效益的原則,依據區域農業資源環境特點及產業發展方向對我縣農業進行布局規劃,逐步建成四大農業產業帶,構建合理種植業發展布局。
4.1 四大產業帶 一是優質糧油棉產業帶。以運漕鎮、銅閘鎮為中心,涉及裕溪河、后河、牛屯河流域的含南圩區、銅廟河小流域治理區、永安河小流域治理區,重點建設優質棉花生產基地、優質油菜。二是農林牧生態經濟產業帶。以仙蹤鎮、昭關鎮、環峰鎮、清溪鎮、林頭鎮為中心,涉及滁河流域的滁河聯圩、昭關水庫小流域治理區、長山水庫小流域治理區、和平水庫小流域治理區、清溪河流域圩區,重點建設優質水稻、油菜、小麥生產基地,適度發展棉花、甘薯、黃豆、芝麻、蔬菜等生產基地。三是優質棉油及水產養殖產業帶。以環峰鎮、昭關鎮、清溪鎮、林頭鎮為中心,涉及長山山脈(包括長山、王家大山、褒禪山、獅子山、橫山等)、太湖山脈(太湖山、林頭山、小山、碗窯山等)等區域,重點建設旱地糧經飼作物基地、草食動物(山羊、肉牛、鹿、兔等)養殖基地和優質林茶產業生產基地。四是特色園藝產業帶。以環峰鎮、陶廠鎮為中心,涉及得勝河流域(包括楊大圩、孤梅聯圩、大西圩、麻河圩、環塘圩、裴保圩等)、東山水庫小流域治理區、魯橋河小流域治理區,皖贛鐵路以北的區域,重點建設水生蔬菜基地和優質茶產業生產基地。
4.2 種植業產業空間布局 (1)優質糧食生產區。規劃每年糧食種植面積3萬hm2,其中水稻2萬hm2,小麥1萬hm2,甘薯0.133萬hm2。水稻主要分布在仙蹤鎮、昭關鎮、清溪鎮,環峰鎮、林頭鎮、銅閘鎮、運漕鎮。小麥主要分布昭關鎮滁河聯圩、清溪鎮和林頭鎮的都勝半湖圩、義城圩等,仙蹤鎮、昭關鎮、環峰鎮、清溪鎮的丘陵崗地也可發展甘薯。(2)優質棉花生產區。規劃每年棉花種植面積1萬hm2,建設含南沿江優質棉生產基地,主要分布在銅閘鎮、運漕鎮的楊柳圩、銅閘圩等,面積0.67萬hm2;北部丘陵崗地旱作棉花生產基地,主要分布在仙蹤鎮、昭關鎮、環峰鎮、清溪鎮等,面積0.33萬hm2。(3)優質油料生產區。規劃每年油料種植面積2.27萬hm2,其中油菜1.8萬hm2,花生0.13萬hm2,芝麻0.13萬hm2,油茶籽0.2萬hm2。油菜主要分布較廣,將集中建設沿滁河圩區、得勝河圩區、清溪河圩區、含南圩區以及長山水庫、昭關水庫、東山水庫的灌溉區。花生、芝麻主要仙蹤鎮、昭關鎮、環峰鎮、清溪鎮的丘陵崗地。油茶籽主要分布在太湖山等低山區。(4)蔬菜基地產業布局。一是水生蔬菜產業布局。建設高產高效、優質安全、生態綠色的水生蔬菜生產基地0.33萬hm2。重點布局在環峰和銅閘0.133萬hm2菱角,清溪、環峰0.133萬hm2蓮藕,林頭0.033萬hm2荸薺、0.033萬hm2茭白。二是特色蔬菜產業布局。建設高產高效、優質安全、生態綠色的特色蔬菜生產基地0.133萬hm2。仙蹤0.133萬hm2草莓;陶廠0.067萬hm2生姜;銅閘0.067萬hm2的日本芋頭;環峰鎮(楊大圩)0.067萬hm2菜用大豆。三是反(錯)季節蔬菜產業布局。建設高產高效、優質安全、生態綠色的反季節或錯季節蔬菜生產基地0.33萬hm2。集中在含中的環峰鎮得勝河兩岸的圩區。灌溉水是優質的水庫水,水源充足,水質良好;土質是壤土,適合于蔬菜作物的生長;與全國著名蔬菜生產基地和縣接壤,距離含城較近,市場體系較完善。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