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加快水稻缽苗擺栽技術的推廣,推進水稻機械化育栽進程,組織開展了水稻缽苗擺栽品種篩選試驗,篩選出中秈雜交組合新兩優6號、兩優996和豐優512和中粳稻品種泗稻11號、鹽稻866、寧粳2號等供沿淮麥茬稻區缽苗擺栽生產應用。
關鍵詞:水稻缽苗擺栽;品種篩選;試驗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6-36-03
水稻缽苗擺栽是水稻機插秧發展的方向,相對于毯狀苗機插,具有秧齡彈性大,秧苗素質好,栽后無緩苗期,產量高等突出優點。為加快水稻缽苗擺栽技術推廣,2012年鳳臺縣農業推廣中心組織開展了水稻缽苗擺栽品種篩選試驗,以篩選適宜沿淮鳳臺縣推廣應用的缽苗擺栽的高產、優質中秈稻及中粳稻品種,推進水稻機械化育栽進程,提高水稻生產效益。
1 參試品種
中秈雜交稻組:隆平5號、兩優996、瀘優1256、兩優1128、兩優383、隆平8號、新兩優6號、隆平6號、豐優512、Y兩優900、天兩優0501、Y兩優302、新兩優343、兩優3948;中粳稻組:寧粳2號、武育粳16、泗稻11號、鹽稻10號、連粳7號、揚粳9538、皖稻90、新稻20、鹽稻866。
2 試驗方法
2.1 試驗設計 試驗安排在縣農技推廣中心科技示范基地,前茬為小麥,肥力中等。試驗采取大區比較,不設重復,小區面積75㎡(15m×5m),區間走道寬0.5m。工廠化育苗,機械擺栽,每小區栽16行,中秈雜交稻栽插規格為33cm×15cm,每667m21.6萬穴;中粳稻按33cm×12.5cm規格移栽,每667m21.34萬穴。
2.2 栽培管理 5月8日工廠化育秧,中粳組6月13日移栽,秧齡35d,雜交稻6月14日移栽,秧齡36d。移栽前結合整地667m2施50%(25-10-15)水稻配方專用肥40kg。6月22日667m2追分蘗肥5kg,7月20日667m2追拔節肥尿素7.5kg。8月中旬葉面噴施“美洲星”60mL、磷酸二氫鉀100g一次。移栽后7d 667m2用10%氰氟草酯乳油70mL加2.5%稻杰油懸浮劑70mL莖葉噴霧除草。7月20日667m2噴施烯唑醇40g、“甲維鹽”20mL防治紋枯病、稻縱卷葉螟等;8月3日667m2用10%稻曲令(井·蠟芽)懸浮劑150mL、好力克15mL防治紋枯病、稻曲病;8月16日667m2用“歐博”60mL、“噻嗪酮”60g、“甲維殺”400mL防治稻縱卷葉螟、稻曲病、紋枯病、稻飛虱。水漿管理與大田相同。
2.3 收獲計產 大田生長期記載主要生育性狀,成熟時逐區調查測產調查,取分代表性植株2穴考種,各品種單收、單脫,曬干稱重,分區計產。
3 結果與分析
3.1 生育期 中秈雜交稻組各品種生育期變幅為在143~156d,相差12d。兩優1128生育期156d最長,隆平5號、天兩優0501、Y兩優302、兩優3948生育期同為140d,瀘優1256生育期139d最短。
中粳稻組參試各品種生育期變幅在157~146d。皖稻90生育期157d最長,其次為揚粳9538生育期156d,鹽稻10號生育期154d,泗稻11號、鹽稻866生育期同為146d為最短;新稻20、寧粳2號生育期分別為147d和148d(詳見表1)。
3.2 莖蘗動態 由表1可知,雜交稻組基本苗667m2平均為2.91萬,天兩優0501基本苗667m23.6萬為最高,其次為豐優512,基本苗667m2 3.5萬,新兩優343 667m2 2.1萬最低,其余各品種基本苗變幅為2.3萬~3.4萬;高峰苗豐優512每667m217.8萬為最高,其次為兩優383每667m216.6萬,兩優3948高峰苗最少,每667m212.2萬,其余品種667m2高峰苗介于12.8萬~16.0萬;隆平8號高峰苗出現最早為7月9日,兩優1128高峰苗日7月25日最遲,較隆平8號遲16d。
中粳稻組基本苗667m2平均為5.52萬,變幅為5.0萬~6.3萬,武育16基本苗667m2 6.3萬為最高,寧粳2號667m2 5.0萬最低;高峰苗皖稻90每667m2 23.1萬為最高,其次為鹽稻866每667m2 22.3萬,揚粳9538高峰苗最少,每667m217.5萬,其余品種667m2高峰苗介于18.2萬~21.6萬;泗稻11和鹽稻866高峰苗出現最早為7月16日,皖稻90高峰苗日7月26日最遲,較泗稻11和鹽稻866遲10d。
3.3.2 有效穗和成穗率 有效穗中粳組以皖稻90的20萬為最多;其次是鹽稻866有效穗數為19.1萬;雜交稻組以豐優512的15.57萬為最多,其次是天兩優0501有效穗數達15.33萬。中粳組揚粳9538有效穗數最少為15.0萬、雜交稻組新兩優343有效穗數最少為10.9萬。中粳組武育粳16分蘗成穗率90.7%最高、泗稻11分蘗成穗率83.8%最低;雜交稻組隆平5號分蘗成穗率97.8%最高,兩優383分蘗成穗率74.98%最低(見表1)。
3.3.3 穗粒結構 中粳組穗總粒數變幅為117.9~190.9粒,揚粳9538每穗總粒數190.9粒、實粒數147粒均為最高,寧粳2號每穗總粒數155.5粒、實粒數143.9粒居第二位,鹽稻866每穗總粒數117.9粒、實粒數113.9粒均為最少;武育粳16結實率97.2%最高,揚粳9538結實率77.3%最低,其余品種結實率在87.5%~96.6%;鹽稻866千粒重30g最高,鹽稻10和武育粳16千粒重同為25.3g最低,其余各品種千粒重變幅為26.9~29.6g。
中秈雜交組穗總粒數變幅為172.8~246.0粒,Y穗總粒數達246.0粒為最多,隆平6號每穗總粒數達218.4粒居第二位,豐優512每穗172.8粒最少;實粒數兩優996每穗201.3粒最高,新兩優343每穗199.1粒居第二,豐優512每穗148.8粒最少;兩優996結實率95.2%最高、Y兩優900結實率72.4%最低;隆平5號千粒重33.3g最高,Y兩優302千粒重28.3g最低,其余各品種千粒重變幅為29.2~32.7g(見表2)。
3.3.4 抗性 除中秈組個別品種(組合)出現輕微倒伏外,其余各品種均沒有倒伏現象發生;各品種稻曲病較輕,紋枯病中等偏重發生,未見白葉枯病。
3.4 產量 由表2可見,中粳稻品種皖稻90平均667m2產量619.4kg最高,泗稻11號,667m2產量583.5kg居其次,鹽稻866 667m2產量554.7kg居第三位;武育粳16平均667m2產量457.9kg最低。
中秈雜交組參試品種中理論產量居前三位的是天兩優0501、兩優996和兩優3948,667m2產量分別為831.8kg、795kg和787.2kg,兩優1128 667m2理論產量573.7kg最低;隆平5號667m2實收產量726.7kg最高;第二是豐優512,667m2實收產量724.5kg,“兩優1128”667m2實收產量557.8kg為最低。
4 品種評述
從生育期和栽培綜合性狀考慮,中秈雜交組合新兩優6號、兩優996和豐優512產量較高,田間長勢較好,生育期適中,可用于沿淮麥茬稻區機擺栽示范推廣。
中秈雜交組合隆平5號、天兩優0501產量較高,分蘗力中等,分蘗成穗率較高,但生育期較長,在沿淮麥茬稻區擺栽生產中應謹慎選用,同時注意早播、早栽。
雜交組合兩優3948產量一般,生育期長、抽穗遲、灌漿期短、熟相較差,不宜做機插栽培。
雜交組合兩優1128田間長勢清秀,分蘗力中等,穗型較大,但生育期長,產量較低,不宜用于沿淮麥茬稻區缽苗擺栽推廣。
中粳稻泗稻11號、鹽稻866、寧粳2號等品種生育期適中,株型較好,長勢清秀,成穗數較多、結實率和千粒重較高,可做缽苗擺栽示范推廣。
中粳皖稻90、揚粳9538產量較高,但生育期偏長,用于擺栽生產有一定風險,應慎重選擇。
參試的其他各品種(組合)生產表現一般,可進一步進行缽苗機擺栽試驗,以確定其推廣應用價值。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