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解決生產上品種的更新換代問題,于2012-2013年在濟寧市進行了大蒜品種比較試驗。結果表明,金鄉紫皮、脫毒白皮、脫毒紫皮綜合表現優于對照金鄉白皮,可作為蒜區替代品種種植。
關鍵詞:大蒜;品種比較;濟寧市
中圖分類號 S6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6-60-02
山東大蒜栽培面積占全國80%以上。濟寧市金鄉、魚臺及周邊地區大蒜種植面積較大,形成了大蒜產業的規模經濟,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但由于當前種植的大蒜品種老化、退化嚴重,使當地的大蒜產量及質量明顯下降,影響了大蒜的出口創匯。為此,筆者安排了4個品種,以當地主栽品種為對照,比較其產量、蒜頭大小等指標,以解決生產上品種的更新換代。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設計 試驗設有金鄉白皮、金鄉紫皮、脫毒白皮、脫毒紫皮4個品種,以金鄉白皮為對照,設3次重復,12個小區,小區長6m,寬2m,計產面積12.006m2,隨機排列,每小區種植400株,每667m2在2.0萬株。收獲時測定大蒜平均單頭重、面包蒜率、平均單頭直徑、小區產量并折合667m2產量,進行方差分析,找出適合當地主栽的優良品種。
1.2 試驗概況 試驗設在濟寧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試驗基地,壤土、肥力中等,排灌方便,土壤有機質為1.02%,速效氮98mg/kg,速效磷42mg/kg,速效鉀98.1mg/kg,土壤容重1.135 4g/cm3。本試驗于2012年10月18日播種,10月25日出苗。播前667m2施優質干雞糞1 000kg,尿素33kg,磷酸二銨26kg,氯化鉀25kg作基肥,隨后機耕機耙,整地成畦。播后澆水,噴除草劑,覆地膜,出苗時,利用鐵耙子破膜以利出苗。管理期間澆水4次,10月20日、4月23日、5月8日、5月17日各澆水1次,4月23日順水沖施尿素25kg,5月5日拔蒜薹,5月25日收獲。
2 結果與分析
2.1 品種與面包蒜的關系 由于3月18日出現倒春寒天氣,氣溫降到-4~6℃,對大蒜生長發育產生了不良影響,特別是這時期是大蒜蒜瓣分化期,由于受到這次劇烈的低溫影響,大蒜蒜瓣分化停止,產生了面包蒜。從表1可以看出,金鄉紫皮、脫毒白皮、脫毒紫皮面包蒜率均低于金鄉白皮。而金鄉紫皮和脫毒白皮面包蒜很少,產量較高,說明面包蒜的產生與品種有關。
3 結論
試驗結果說明,金鄉紫皮、脫毒白皮、脫毒紫皮在大蒜單頭重、蒜頭直徑、667m2產量均高于對照金鄉白皮,因而產量和效益均高于金鄉白皮,應當作為蒜區金鄉白皮的替代品種。
通過面包蒜率、抽薹率可以看出,金鄉紫皮、脫毒白皮、脫毒紫皮面包蒜率均低于金鄉白皮,而金鄉紫皮和脫毒白皮面包蒜很少,產量較高,因而可以說明面包蒜的產生與品種有關。脫毒白皮、金鄉紫皮、脫毒紫皮的抽薹率均高于對照金鄉白皮,說明這3個品種性狀優良,抽薹率高,生殖生長與營養生長正常。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