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廣泛分布于浙南山地水庫消落帶木本植物楓楊為材料,研究了人工模擬淹水脅迫對楓楊樹苗葉片光合速率、氣孔導度和水勢的影響。結果表明,在淹水過程中,楓楊葉片的各生理指標都有一個先下降后上升的過程,說明了楓楊樹種能夠適應在水庫消落帶水淹環境中生長。因此可以將楓楊樹種作為浙南山地水庫消落帶植被恢復中的首選樹種。
關鍵詞:楓楊;消落帶;耐淹性;水庫
中圖分類號 S792.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6-103-02
水庫消落帶是指水庫周邊等因周期性水位漲落而被淹沒和出露成陸的區域[1-3],是由人為調控水庫水位漲落而形成。消落帶處于水生生態系統和陸生生態系統交替控制的過渡地帶,是一種新生的生物地理帶,具有攔截陸岸水土流失帶來的大量泥沙,分解、吸收營養物質,防止水庫水體污染,豐富庫岸旅游景觀等重要作用[4-6]。消落帶植被建設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消落帶生態功能的發揮。而對水庫消落帶植被的生態治理首先需要研究的問題就是消落帶適宜植物的水淹耐受機理。對水淹脅迫耐受能力的強弱直接決定了植物是否適宜在消落帶環境中生長。篩選適宜消落帶水淹脅迫中生存的植物是消落帶植被建設的關鍵。
楓楊(Pterocarla stenoptera)是我國亞熱帶地區的鄉土樹種,分布于海拔1 500m以下的沿溪澗河灘、陰濕山坡地的林中,常見于河岸帶和水庫消落區中。本研究擬以原生長于長潭水庫自然消落帶的楓楊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在水淹脅迫后光合作用和水勢的變化,觀察其耐淹能力,為浙江省水庫消落帶人工植被恢復重建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試驗材料為3a生的楓楊(Pterocarla stenoptera)樹苗,平均苗高110cm。
1.2 方法
1.2.1 試驗設計 在2012年4月初將3a生的楓楊樹苗移植到18cm×14cm×15cm的塑料盆缽栽培,每個盆缽裝5kg土,每盆移栽1株楓楊樹苗。于4月底將上述盆缽的楓楊樹苗進行澇漬逆境試驗,土壤水分含量水平分別為淹水(以淹沒根部1cm為準)、土壤絕對含水量23%(對照)2個處理,每個處理設有3個重復。采用烘干法測定土壤絕對含水量。
1.2.2 植物生理指標測定 凈光合速率(Pn)、氣孔導度(Gs)的測定采用美國LI-COR生產的LI-6400型便攜式光合作用測量儀測定。測定時,通過LI-6400 CO2鋼瓶,控制CO2濃度在380μmol/mol,溫度27℃,相對濕度60%,光合有效輻射(PAR)控制在600μmol/(m·s),測定各處理植株倒數第3片完全展開的葉片,植株葉水勢采用美國Wescor公司生產的植物水勢測定儀測定清晨6時的第三葉位的水勢。
2 結果與分析
2.1 淹水對楓楊葉水勢的影響 植物體內清晨葉水勢的高低反映了水分供求關系,即受水分脅迫的輕重。從表1可以看出,在淹水脅迫下,楓楊植株的葉水勢都比不淹水對照的要低,在淹水第10d時,淹水植株的葉水勢從處理開始時的
-0.26MPa降到-0.41MPa,而對照的從處理開始時的-0.26MPa降到-0.31MPa,淹水處理比對照的降低-0.10MPa。到第30d時,淹水處理的植株葉水勢上升到-0.29MPa,比對照-0.21MPa降低-0.08MPa。說明了楓楊植株對淹水脅迫有一個適應的過程。
3 結論與討論
浙江省大多數飲用水水庫庫區存在著很大面積的消落帶,水庫的水位漲落所帶來的水淹和干旱加劇了消落帶生境的破碎、植被的退化,嚴重影響了水庫的水質安全和生態平衡。而在消落帶中種植適生樹種進行生態修復是一條有效的途經。其中鄉土樹種在維持庫區的生態環境,確保庫岸生態系統生態功能的正常發揮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3]。楓楊是一種廣泛分布在浙南地區溪流、堤岸和消落帶中的鄉土樹種,因其適應能力強、生長速度快而被廣泛用于護坡護堤的造林工程中[7]。本研究結果表明了在淹水過程中,楓楊葉片的各生理指標都有一個先下降后上升的過程,說明了楓楊樹種能夠適應在水庫消落帶水淹環境中生長。因此可以將楓楊樹種作為浙南山地水庫消落帶植被恢復中的首選樹種。
參考文獻
[1]陳法楊.三峽庫區生態修復之我見[J].中國水土保持,2004(1):9-29.
[2]刁承泰,黃京鴻.三峽水庫水位漲落帶土地資源的初步研究[J]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1999,8(1):75-80.
[3]戴方喜,許文年,陳芳清.對三峽水庫消落區生態系統與其生態修復的思考[J].中國水土保持,2006(12):6-8.
[4]R E Sparks,John C Nelson,Yao Yin.Naturalization of the flood regime in regulated rivers[J].Bio Science,1998,48(9):706-720.
[5] Sunil Narumalani,Yingchun Zhou,John R. Jensen.App 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to the delineation and analysis of riparian buffer zones[J]. Aquatic Botany,1997,58(3/4):393-409.
[6]袁輝,王里奧,詹艷慧,等.三峽庫區消落帶健康評價指標體系[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6,15 (2):249-253.
[7]李紀元,澇漬脅迫對楓楊幼苗保護酶活性及膜脂過氧化物的影響[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06,33 (4):450-453.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