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臺中央,少女朗誦著自己過去22年的經歷,身后屏幕上出現內容文字,延遲、疊加、速度增長,漸漸地被回授的聲音覆蓋。情緒到達巔峰,畫外音蓋過她的傾述,大家聽不見她在說什么,而她也不斷和自己的聲音搏斗……
六月在湖北美院的體育館,一場本土最大規模的綜合媒體劇場表演震撼數千觀眾。策劃執行團隊“協作派對”的作品再度成為焦點,名為“聲體影力”的媒體劇場至今無法被準確定義,當互動影像、肢體、聲音、音樂、裝置、表演藝術融成整體,舞臺不過是實驗設計的載體。當然,它詮釋著如今蔡凱和嚴吉正在做的事,起碼作為其中一種形式,似懂非懂。
技術改變藝術形態
愛電影機緣巧合攻讀油畫專業,放棄留校任教去北京,為城市研究項目做過信息設計,拍攝紀錄片和MV,國內數個獨立樂隊現場VJ,4D服裝秀場景設計……蔡凱在協作派對前的經歷,如今提起只是幾句帶過。
網絡搜索引擎輸入他的名字,2006年掀起80年代復古熱潮,創建獨立品牌,成為知名設計師的過往,蔡凱緘默不提。以LH為主題(“Lilei”“HanMeimei”),包括三八線、貼紙、T恤、卷尺、檢討書在內的系列產品風靡一時,最終他放棄商機回到武漢。
嚴吉,曾經的武漢老牌朋克樂隊“SMZB”貝司手,神秘背景的高段位程序員。直到去年辭職,從前人格分裂般的身份跳轉才得以落地。
前年謀劃去年成型,“協作派對”誘發點是電子樂。擁有同樣愛好的人,在VOX邂逅碰撞出合作的契機,當蔡凱把充滿想象力的互動程序介紹給嚴吉看時,他第一時間驚呼與當初想實現的動態界面設計異曲同工。
即便西方國家早將其實現,可不同媒介相交激發的連鎖效應衍生無限可能,設計從來都是不斷革新、變幻的新生事物。
首場秀誕生于去年9月,協作派對的《怪物電影》登陸K11藝術中心,以互動多媒體影音展為形態,五幕獨立卻又相互關聯的場景,用五組風格迥異的新媒體作品,構建一個關于“異化”的奇觀敘事。
伸出手、再發聲,屏幕里的文字、圖形飛進或散遠、爆炸后重組由自己說了算。當冰冷的光影經由媒介與觀眾互動時,整個江城意識到,看展覽不再是被動接納作者的觀點,令人抵觸的教條式表述破滅,眼中的它們沒有標準解答。
電音演出新潮向
習慣周末或節日去酒吧喝一杯,面對乏味枯燥去營造曖昧氣氛,電音與燈光、影像還有沒有變幻莫測的可能?當音樂節、演出的電音主題派對風靡一線城市,武漢也悄然出現本土設計的聲光影盛會。
舞臺上依舊是DJ與VJ的雙料配合,蔡凱和嚴吉修正了表演內容:讓五光十色的代碼像素與轟鳴的音樂相伴,碰撞出比飆車更爆炸的快感。去年四月,協作派對第一回《偉大的飛行員》在VOX上演,至此江城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新式電音演出團體,親臨現場的人發現,舞池變成絢爛的奇幻世界,所有事物無法禁止。
隨之而來的《通往冥王星的高速公路》、《世界頭腦》確立思路,視覺跟上節奏的步伐。直到今年六月,他倆用數碼裝置和動態影像把舞臺分解,代入感更強。
其實活動主題大家都不懂。每次取名用一頓飯時間敲定,比如《通往冥王星的高速公路》在萬圣夜,那就鬼怪等同冥王星好了,反正圖個高興。
用蔡凱的話說,電音派對是團隊項目里分支的分支,只是愛好在堅持。卻不想它鋪陳延伸,如今成為武漢文青們追逐的新潮向。
志同道合者的勝利
近期,蔡凱和嚴吉把工作室搬至光谷,協作派對朝著新形態邁進,一個難以被固定形式和風格的設計團隊,把藝術家、設計師、建筑師、程序員、DJ等全方位組合起來,只做與交互藝術、數碼裝置、動態圖像、現場表演等領域相關的設計,漫長的探索與實踐以他和嚴吉為核心:技術打底,形式超越界限,差異化的專業、生活經歷及日常體驗,他們相互影響。
多元的創作方式被活動策劃商看好,比起賺錢,協作派對醞釀著更有勁的想法,改變商業項目運營的慣有模式,創建新的工作流程和合作模式,這是未來五年計劃之一。
每場電音演出要兩周準備,一次展覽要三個月設計制作。每季度來場Party,每年辦次展覽,除開在湖北美院授課與零星活動,從事商業將是主營。協作派對不會飄在空中,盡可能合理有序劃分時間與精力,是蔡凱和嚴吉當下考慮最多的事。
幾個月后,由協作派對策劃制作的首屆“蹦移”微線體廣場藝術節,今年將迎來更大規模的第二屆。還記得用八臺兩萬流明的投影,把校園圖書館大樓變成動態的幕布。光影聲樂打破隔閡,流動的情緒化作漂移魔術。
意義這種事,有意義嗎?當類似的多樣化的形態,在世界范圍內流行,成為大型藝術展覽、戲劇節、電影節活動的必備重頭戲,至少協作派對讓武漢與北京、上海、廣東齊頭并進,它在關心科技與智能,掛鉤藝術與設計。不做控制狂,還給城市可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