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假時,去牛津和劍橋校園,朝圣了一番,頗多感觸。
傳奇
不談諾貝爾獎,不談英國首相,只談風月。
在正常人類界,哈佛和麻省理工,絕對是金光閃閃的牛校。
但在格調界,它們都比不上牛津和劍橋。
這世上有無數名校,但唯有牛津和劍橋,因英倫范兒,活活生出不一樣的派頭和腔調。
牛津紡的襯衣紋理,牛津鞋的花紋樣式,單學生穿的校服這一項,牛津就在時尚界,云淡風輕開創了經典門派學院風。
劍橋學子也沒閑著,為時尚界貢獻出了劍橋包。但在劍橋校園,我卻沒看到有學生在背劍橋包。
劍橋包出現,更多時候是在國內微博上,通常是渾身名牌白富美在濃妝自拍。她們下巴呈銳角狀,腰部永遠挺不直,與學院風背道而馳。
還是牛津經典,也更生活化。無論是牛津校園里教授,還是倫敦街頭中學生,都穿著牛津鞋。而我自己,也一直是牛津鞋和牛津紡愛好者,深深喜歡這種斯文氣質。
至于牛津口音,只要一開腔,便是格調界的王。
記得早年看李安導演的《理智與情感》時,有一幕一直讓我念念不忘。休·格蘭特遇到艾瑪·湯普森,略帶著羞澀和不安,地板咯吱咯吱響,襯出兩人沉默的曖昧。休·格蘭特一開口,如在冰冷壁爐里,擦亮一根火柴,帶來安慰,令人舒適,自此就喜歡聽他說話。
后來才知,他畢業于牛津大學新學院,主修英國文學,口音是標準牛津腔。我跟朋友開玩笑說,在牛津那兩天,連被問“刷卡還是現金”,都是牛津腔。
劍橋在格調界的霸主地位,更多來自它的學生。
徐志摩用英文寫了《再別康橋》(Saying Good-bye to Cambndge Again),事后又將其翻譯成中文。可惜,許多人來到劍橋第一件事,便是四處打聽:康橋在哪兒?實在太煞風景。
劍橋學子說起來,個個風流儒雅。金庸先生少時受徐志摩表哥影響,年屆81歲,還去劍橋念個了博士回來。
他的好友倪匡先生的妹妹亦舒,即使寫個小說,也要把美麗女主角喜寶,送去劍橋圣三一學院念法律。劍橋學子果真心靈手巧,喜寶為勖存姿做了一份香橙蘇芙哩,令這位心如鐵石的資深熟男,動了凡心,有了真愛。
現場
牛津和劍橋,因諸多傳奇,一直散發特殊光芒,令它在我心中,有著區別于其他名校的精致古典氣質。
從小到大,我身邊并不曾真的有人,在這兩所大學念過書,這就令它在我心中,更加神秘遙遠。所以今年休年假去英國自助旅行時,我將兩所大學,隆重地排上了行程表。
先到的牛津,它是科茨沃爾德的入口,領略英國最美鄉村,一般從這里作為起點,以莎士比亞故鄉作為終點。
住在一家河畔英式客棧,兩層樓尖頂房子,前庭后院。一樓是酒吧,有真麥啤酒。墻上掛著老電影海報,全是金屬的。二樓是閣樓式房間,潔凈寬敞,浴袍細密厚實。
愛麗絲專賣店,牛津鞋老店,布萊克威爾書店,無不在提醒著你,你已身處傳說中的牛津。
走到基督教會學院,花12鎊買了門票,據說這是世界上最貴的大學門票。抬頭望去,這哪里是教學樓群,分明就是一座座延綿不絕的古堡群。
進入學生食堂時,工作人員正在準備晚餐。原來《哈利波特》里的飯堂,是真實存在的。巨型長餐桌,精致臺燈,古樸桌子,牛津藍餐巾紙,每個細節都充滿古典美。
漫步牛津街頭,一身華麗制服的校監,看守著自家學院草坪。穿黑色袍子的羞澀男學生,從圖書館步履匆匆走出。小河里,一艘艘狹窄快艇,箭一樣飛過。
十天后,來到劍橋,卻是另一番景象。
在圣三一學院,劍河溫柔穿過草地。平底船慢悠悠飄在河面,垂柳依依。學生嬉笑聲,飄散在夕陽中。一望無際草坪上,三個男生玩飛盤,十來個師生做討論,還有兩個女生坐在河畔,靜靜看書。更多的草坪,被大野鴨占據,有的一搖一擺在散步,有的嘎嘎在練聲。
時值畢業季,不少學生身著小禮服,舉著白葡萄酒,在漂亮小花園里,互訴衷腸。
如果我只有12歲,看到此情此景,怕是會下定決心,以后一定要努力來這里念書吧。
劍橋更多的驚喜,來自果樹林茶園(Orchard tea garden)。它是劍橋附近的一個小樹林,詩人布魯克、小說家弗吉尼亞·伍爾夫、哲學家羅素、經濟學家凱恩斯等人,當年喝下午茶的地方。他們在這里露營、野餐、游泳、討論作品,如今這里仍和當年一個樣。
從劍橋市中心坐公汽,半個多小時即到。也有沿著劍河徒步,活生生走過來的。
最愛果樹林茶園的氛圍,輕松、隨意、簡單,一切都靠自助,就是一兩鎊買杯茶,也可以在樹下躺椅上,待上一下午。來這里的人,大多背著布包,看看書,喝喝茶,吃吃小點心,偶爾在躺椅上,小睡一會兒,非常自在。
果樹林茶園周邊,除了劍河流淌,還有大型農場,養著馬,種著無邊際麥田。麥田里畫有圖案,由于麥田實在太大,必須坐直升機才能看到。我看著圖案線奔跑,試圖在心中跑出全景。無奈麥田實在太巨大,跑到地老天荒,也只勾勒出冰山一角。
未來
從牛津劍橋回來后,最大感受是,如果條件許可,應該讓青少年,親眼看一看校園。如果去不到實地,哪怕看看圖片和視頻也好。她一定會從內心里,主動激發出想去上學的動力,而不至像曾經的我們,對于大學,只存在幾個字的想象。
而牛津劍橋,對武漢學子來說,真的遙不可及嗎?
查看新聞,華師一的沈雅雪,去年考上了劍橋自然科學系。記者問她“如果在國內高考會怎樣?”答:“不知道,我在華師一的成績在400名之內,國內考一本沒問題,但能否上名校不好說。”
有次在電視臺錄節目,男嘉賓是位天門企業家,他的兒子是牛津大學數學博士,前段時間騎自行車結了婚。
我們武漢學生,數學物理筆試都非常強大,參加英國高考,不少人都能拿兩個A+。如果大家能提升面試水平,經濟條件允許的話,去參加英國高考,一定會有更多學生,去到牛津劍橋讀書。
你在哪里念書?嗯,劍橋。
如果有朝一日,這樣的對話屬于你,請一定用淡淡的語氣,享受我們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