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地鐵2號線江漢路站C出口出站,就是“人氣過旺”的江漢路步行街——行人經過時,經常需要側肩讓路,人聲鼎沸的狀況,從不分白天晚上、周一周日。哪怕下著大雨,這里依舊是一如既往的鬧市景象。
喧囂吵鬧的街道旁,藏著一處容易被人忽視的里份:“上海村”。水管、衣架自然攀爬在磚樓之間,新人的生活,過客的故事,老居民的記憶,都交錯在層層疊疊的磚瓦房中。
如今的上海村隸屬上海街揚子社區。點擊地圖,可以清晰看見揚子社區東至南京路,西達江漢路,北連中山大道,南鄰鄱陽街。
每天,里份內狹窄的陽光,映照著急匆匆上下班的年輕住客。兩年前,一問私人圖書館開到了這里,后來悄然生長的咖啡店,聽說還會有小畫廊,都正在被這里舊民居的氣場聚攏起來。
繁華往昔
時間拉回過往90年,街道兩旁的商鋪漸漸隱去,忙碌的人群換上舊時代的衣著,形容散漫,中國工商銀行換回上海商業銀行的名稱,而那個刻著“上海郵”的牌匾還是立在那里,經久不變。
有關舊時代的幻覺,在雙腳踏出地鐵口的時候就消散了。
盡管老牌匾還在,舊式建筑也保留了它的外觀模樣,但是在眾人的傳說里“上海郵”已經被簡便地寫成了“上海村”。往日寬實的樓梯被打掉大半,大屋被分隔成一個個小部分,而進口處則改在了背街的一面……
上海村原名鼎安里,1923年由華商巨賈李鼎安投資建造。李鼎安是舊時商人,曾任日偽武漢治安維持會財政局長,這里正是他擲重金,聘請英租界當時最有名的英國建筑師Frank Baines進行設計和規劃的。
據資料記載,當時的鼎安里共有房屋27棟,其中三層住宅侶棟,石庫門式入口;四層“下店鋪上住宅”的鋪面9棟,磚混結構。
1938年武漢淪陷后,日軍158醫院進駐漢口,將此建筑改為日本傷兵醫院,對原屋又進行了加固和修整。
抗日戰爭勝利后,李鼎安將鼎安里抵押給上海商業銀行,改名“上海郵”,并將其作為上海商業銀行的職工宿舍,期間銀行的行長及副行長均在這里居住過。其后,上海商業銀行將上海村無償交與武漢市房管所,現由武漢市直屬房地產公司房管所代為管理。
在2000年江漢路步行街開街之前,上海村奇跡般地沒有遭到過任何破壞——包括磚石、墻面、樹木、門窗、玻璃等,都沿用近百年前的舊物,建筑本體也保存完好。當然,1993年,上海村的建筑被授予“武漢市歷史優秀建筑”的榮譽,并被歸為市二級保護建筑,這同樣也是地鐵擴張無法拆除此面的原因。
傳統向新式住宅轉化
上海村屬于主巷窄次巷寬的里份結構。一條南北向主巷與江漢路垂直相接,三條相平行的東西向次巷與主巷垂直。由于中間第二條次巷兩側,各單元住戶的主入口相對而設,因此道路較寬。每條巷道的道路兩側,還細致地設有排水道。
臨江漢路一側的沿街立面,呈對稱分布。整個立面由柱式組織,壁柱不再是標準柱式,取而代之的是簡化壁柱,既沿襲了傳統文藝復興式建筑特點,又給人以樸實簡潔的感覺。
倘若能推門進去一探,會瞥見寬敞的堂屋后面從天井灑下來的陽光,薄薄的好像掩了一層霧。兩側的石頭樓梯一副結實牢固的樣子,每半層的小房間是傭人房,二樓面街的三間大屋為主人房。推開主人房的大窗,似乎能看到舊時的車輛人流,以及買賣人在吆喝。三樓往上還有閣樓,上面除了老虎窗之外是從一樓通上未的壁爐通道一會在冬季里冒出灰色。
值得提到上海村的門窗樣式,不再是傳統的尖拱形,也并不一味追求立面裝飾效果。主入口一側立面的窗均為雙層窗,內層為木框玻璃窗,外層為木質百葉窗,主要功能是廚房衛生間的里面,會用到普通木框玻璃窗。
同時你會注意到,上海村比一般的里份樓層要高,不知是否表明了里份住宅向公寓式住宅的轉變。
這里似乎既不同于傳統的石庫門里分住宅,也不同于新式里份住宅。它有后天井,圍繞后天井設置有廚房及衛生間,取消了從前一貫的前天井,使得房間的通風采光直接面向巷道,室內的居住條件得到改善。
黃金地段新舊共存
如今的上海村居住密度比較高,住戶由原來每棟獨立成戶,變為今天的按間分戶的居住格局。每個門棟單元住有8-12戶不等,許多住戶對原住宅空間進行自發的改造利用,比如自行加蓋房屋以侵占戶內公共空間,或是在屋頂加蓋房屋等等。
現在這些房子里有老輩的居民,也有年輕的租客,他們在一樓搭起簡陋的公共廚房,從三樓的圍欄處修起天梯通到頂層,將木窗改成鋁合金材質,在窗外支起晾衣桿……無數細微的變化為了適應現代化的生活。但是舊式建筑本身依然保持著冬暖夏涼特質。
抱著十足的好奇心爬上某棟的頂層。屋頂采用簡潔實用的平屋頂形式,類似于今天“一底多戶”的多層單元式住宅。
石板鋪就的地面密密麻麻的蔓延著潮濕的青苔,縫隙間雜亂的冒出多種綠色植物,靠在墻壁上的廢棄木門,無人照料的玻璃小屋,一派欣欣向榮的殘破風景,似乎都預示著這里已經被人忘記了。
然而,另一邊鐵架上那些繁盛的花朵和好多盆姿態不俗的盆栽又不像是被荒廢著的。心下疑惑,抬頭卻見不遠處就是寶麗金的高樓大廈。武漢這座城市幾乎隨時都可以看見新與舊的共存。
從頂層下來,在二樓遇到一位養鳥的大叔,倚在門邊,望著不遠處的圍廊盡頭。那里是他的八哥,大叔不能走近,更不能讓旁人走近。“鳥兒在洗澡,怕生?!?/p>
隨即大叔與我們聊了起來。年少的時候,他隨父輩搬進上海村,一直生活在這里。雖然房子老了點也小了點,但鄰里間的融洽,和這舊屋的熟悉氣味,是哪里都比不了的。
問及生活是否便利,還真是小看了這“商業中心地段”,不僅交通方便,周圍的生活設施都很全面,傍晚還可以去江灘遛鳥逗樂。最后發現,頂層的盆栽正是這位大叔的杰作?!澳昙o大了,沒事就愛養花弄鳥,安逸生活?!?/p>
舊民居氣場聚攏外來看客
根據武漢市漢口片區保護規劃,上海村現屬于上海村文化休閑區,其規劃定位為:保護古典建筑與現代風貌完美融匯的風格,在維持原有街坊空間肌理的前提下,依托江漢路的商業輻射功能,通過修繕建筑外立面,改造內部結構,適應現代休閑生活,建成文化休閑、商貿旅游區。
除了原本的規劃,老屋的恬靜本就復活了現代生活里的一抹閑散風氣,所以一些喜歡安靜的年輕人也愛往這里鉆。
在另一棟的一樓,我們就發現了一個小姑娘正在籌備的小店。這期雜志出刊時,她的小咖啡館應該已經開張了。那些在江漢路上逛累了的人們,也正需要這樣一處地方來休息小聚。只是希望逐漸加入的商業氣氛,不要打破里份之間、舊屋前后,老房子里的平淡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