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類信息網站魅力不再,58同城CEO姚勁波將重塑神奇的賭注押在IPO上
乏善可陳的58同城正在變酷。9月初,58同城擊敗美國著名分類信息網站Craigslist,月獨立訪客流量躍居世界第一。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其CEO姚勁波就將美國Craigslist分類信息網站模式復制到本土。
更勁爆的消息是,9月28日58同城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交了招股說明書,擬赴美國紐交所上市,最高募集資金1.5億美元。若上市成功,這將是姚勁波繼“學大教育”之后,第二次赴美敲鐘。而對于58同城來說,在一路旁觀了近幾年SNS、視頻、團購市場冰火兩重天之后,這或是其最珍貴的成人禮。
“我相信這是今年最值得期待的IPO。”優酷網、嘰歪網創始人,PreAngel投資人李卓桓告訴《環球企業家》。他認為,與同領域對手的最大不同,58同城為商戶提供了完整的解決方案,并在每個城市線下端形成較強的地面控制力,在房產出租、服務業招聘、本地服務、二手車等領域成為第一大平臺。
此前,這家公司正飽受資金鏈斷裂、流量下滑等負面新聞困擾。更為不妙的是,分類信息網站經過高速發展期后,近兩年遭遇瓶頸,垃圾信息泛濫和業務模式單一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僅憑在線推廣與會員制獲得收入的單一商業模式很難得到資本的持續追捧。兩三年前,58同城和競爭對手趕集網分別砸出重金邀請當紅明星楊冪和姚晨代言,展開瘋狂的廣告拉鋸戰,可見此行業競爭之激烈。“現在趕集網向電商發展,58同城向平臺發展,這幾年的發展都沒有想象那么清晰,也沒有發展太快。”一位離職趕集網中層如是說。
但能夠幸存已屬不易。從現實的情況看,創辦于八年前,經歷中國互聯網市場最慘烈廝殺,從當時的2000家分類信息網站到今天的幸存者屈指可數,堅持下來的58同城和趕集網算得上幸運兒。他們顯然不想就此止步。尚已進行多輪融資,歷經數次燒錢大戰,如何盡快進入平穩的盈利模式,上市給投資人和員工一個交代,或成為分類信息領域的止殤之戰。
不久前,趕集網對外宣稱去年完成了兩輪融資,并在去年底實現持續盈利。而姚勁波對《環球企業家》表示,58同城盈利“根本不是問題,只是自己的選擇”。現在,正赴美上市的58同城,看似離自己的夢想又近了一步,但過去數年未曾逐上資本熱浪的姚勁波,能成功把握這個機會嗎?
慢熱
“當時我的判斷是只需要三年。2005年創業,2008年至2009年58同城就應該很成功了。但到2009年我們還是一個嶄露頭角的公司。只有業界、互聯網這一部分人知道。”回顧自己創業經歷,姚勁波坦言58同城成長十分慢熱。
姚曾試想在一個人口眾多、互聯網高速發展的市場,復制美國成熟的Craigslist模式即可迎來市場井噴,但現實卻給了他重重回擊。58同城是一個類似于傳統黃頁,為用戶提供基本生活服務的公司。因此,中美生活方式的差異在商業模式上很快顯現。例如,美國沒有小區概念,住宅是獨棟,在中國則要考慮小區因素并進行單位劃分。美國早已建立了較為成熟的誠信體系,Craigslist不需做太多信用評價、黑白名單、審核機制。而對58同城而言,這些程序卻關乎網站成敗,決定用戶是否認可。第三個特色則是,中國中小企業、本地商家的中間群體非常發達。任何一個品類開發以后,都有接近一半信息和交易來自商家對個人。區別在于,個人是一次性、偶發的行為,而商家則是長期寄居于此。58同城必須研究出為中國本地服務商家使用的一整套解決方案。
Craigslist成立數年后,僅有幾十人規模,卻較快實現盈利。相比之下,58同城卻始終戴著“重模式”的帽子。商戶認證、解決方案、信息審核,需要高成本投入運作。人力布局也有極大缺口。很多搬家公司、房產經紀人等本地化服務企業,最開始的辦公環境連電腦都沒有。為了讓他們工作線上化,58同城不得不在全國近30個城市設立辦公室,拜訪當地商戶、進行身份驗證,甚至教他們如何使用分類信息平臺。成立于1995年的Craigslist,到2005年熱度較高外界紛紛效仿時,已走過十年歷程,一路并無競爭對手,而58同城則是在充分白熱化競爭的階段進入分類信息領域,同類公司一度達到數千家。
壓力迫使58同城找到增長點。“重模式下你必須考慮盈利模式、收入模式。”姚勁波表示。為此,他亦曾多次試錯。2006年前后,58同城就開發了手機平臺應用,但在移動環境并不發達的情況下未推廣出去就關閉了。2007年到2009年,為了補足互聯網滲漏率低的問題,58同城曾嘗試進行DM 雜志推廣。甚至,在團購行業火熱時,亦加入“千團大戰”。為了推廣跳騷市場,其還包攬全部用戶快遞費,一筆搬家款多則達數百元。
此類探索乃是重金投入,但潛在上也成為本土分類信息行業發展的風向標。“包括團購、無線產品在內,我們在很多方面都在探索不同于國外的分類信息的引進模式。基本上目前中國同行業的模式都是58同城設定的。”姚勁波說。而重模式則讓其認識到這亦是競爭優勢。“好處是一旦你把這些事情處理了,別人要想復制你,一樣需要走很重的路。”
回顧以往,姚勁波將58同城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創立起的五年,積累了近千萬用戶,但基本上沒有任何收入。2009年到2010年是在產品研發上投入,用戶有了穩定增長,但收入可以忽略不計。2011年起58同城進入第三個階段,開始在盈利模式上進行探索。
事實上,區別于有數可計的產品信息,相對虛化的生活信息積累并非易事。58同城成立前五年,姚曾帶領團隊一心植根于此。以租房為例。用戶查詢房源多是按小區進行,但中國的小區數多到令人咋舌。例如北京有八個城區,商圈200多個,小區超過5000個,細化到樓到街數量有數萬。按中等城市1000個小區計算,想要覆蓋400個城市,就要達到40萬個小區。
“如果完成不了信息的積累,這個平臺沒法運作。”58同城高級副總裁陳小華告訴《環球企業家》。他表示,在唱吧里可以看到一條分享有一萬人轉發評論,但在58同城上一萬條分布在不同社區,幾乎找不到。而58同城要做的正是根據“類別+地標”劃分成幾十萬個格子,每個用戶在各自的格子里記錄和查找信息。“我們希望在更多城市、類別中把更多信息積累起來,對此我們想盡了所有辦法。”
2011年后,58同城信息量已增長到一天更新100萬至150萬條,預計2013年達到200萬左右。對這個量級,陳小華認為,租房信息一般可活躍三至五天,招聘信息大約一兩周。“這意味著我每天有效存量信息在幾千萬甚至上億條的時候,平臺基本解決了信息量的問題。”
新問題隨之出現。信息量增大帶來了用戶增長,但后者對信息質量的投訴也相應增加。2011年開始,58同城著手解決信息質量問題。首先確保信息真實性,打擊欺詐。其次對信息背后的身份進行判斷。58同城投入千萬元賠付計劃以示決心。不僅包括反欺詐團隊、消費者保障計劃,還包括一個龐大的信息質量過濾系統。例如用戶想要在網上出售一個蘋果手機,選項中會提供所有產品型號,以及是否有劃痕、待機時間、使用時間、有無質保等選項。因此,“幾成新”的判斷是根據多重信息的統計得出,并非用戶決定。“我有200%的信心。如果有100個人在用,99個人會認為從來沒想到分類網站能做成這樣。”陳小華說。
58同城的愿景是打造一個“服務業的淘寶”。但現階段服務產業的標準化程度遠不如商品高。“諾基亞E71、蘋果,它們代表什么是有明確的界定,但服務產業不同公司的定義都是不一樣的,把它結構化需要的周期更長。”姚勁波說。陳小華曾對馬云在《贏在中國》節目上的一段話記憶猶新,當時一個創業者對馬說,“我現在已經認證了400個企業,中國就沒有人干過。”馬云打斷他說,“你沒見過世面,你知道阿里巴巴做了多少?有400人每天在全國做認證,現在已經認證了20萬企業營業執照。這才叫中國前無古人。”“我不知道他們現在的數字,但58同城的數量遠比他的人多,而且還在繼續認證。這是最難的地方。”在陳小華看來,馬云用一套機制構建了一個新的商業文明,“但58同城在這條路上還遠未達到。”
漫長的戰線,令58同城也時常處于外界質疑聲中。批評人士認為其早已錯失上市最佳時機,已進行數輪融資、燒錢的姚不得不為未來設計“畫餅”。“如果說58同城去上市,只有一個原因,就是我們希望把自己變成一個可流通的公司。讓員工的期權有流動和定價的渠道,讓58同城這個品牌更被中小企業認可。”姚勁波說。
坦白來講,對一家互聯網公司而言,八年并不是一個小數字。Youtube、Facebook、Google用戶規模的爆炸只用了短短幾年。為此,姚也曾懷疑自己選擇的商業模式不夠“性感”。而在總結類似國內SNS、團購等一夜暴富卻迅速隕落的公司后,他認為58同城盡管商業模式不斷修正,但關注人們生活相關的本地需求的主線始終沒有變化。因此,58同城從來就不是一個突然跳起來的公司,是用戶的需求在推著往前走。
資本給了姚勁波特別的優待和寬容。早在2005年,29歲的姚就遇到了軟銀賽富合伙人羊東,前者當時已創辦了國內最大域名交易及增值服務網站易域網(后被萬網收購),并參與創辦了學大教育。這讓再次創業的姚很快拿到了第一筆投資。不久,軟銀賽富追加4000萬元投資再次到賬。2010年后幾年間,58再次獲得軟銀賽富、DCM、華平投資集團超過一億美元投資,超過了國內40家企業IPO值。姚認為,正是自己的堅持,才是投資人給予58同城信任的原因。“你又不是天生是他的兒子,他為什么信任你?你需要一個夢想,用你的未來去感染他,用你過去的成績去說服他。”姚說。
但一路幸運的58同城卻并未在此時上市。外界甚至傳言第三輪融資中姚將自己在學大教育持有的部分股份變現投入58同城,與投資人進行最后的對賭。姚勁波否認了這一說法。他說:“我不知道什么叫最佳機會。如果說完全不考慮別的因素,58同城越晚上市越好。”
鏖戰
讓姚勁波始料不及的是,即便反復試錯,他的面前依然有兩座大山。首先,58同城必須在競爭趨于白熱化的中國互聯網市場環境中殺出重圍,這不僅包括打敗同類數以千計的模仿者、競爭對手,也要警惕互聯網巨頭隨時侵入自己的地盤。其次,在剛剛踩準PC互聯網的節拍后,時代又迅速跨入了移動紀元。
對于前者,前趕集網副總裁、小豬短租創始人陳馳認為,在分類信息市場,現階段58同城和競爭對手趕集網的差別并不明顯,58同城在流量和收入規模上有優勢,但放在長久看來還需時間去驗證。“他們很有價值,在服務領域不需要另一個模式去替代,流量商業化和價值都在向上,沒理由不去看好;但這個盤子有多大還不知道。”陳馳說。
而姚勁波則認為,有個實力相當的競爭對手存在,對公司的發展有正向意義。“Craigslist為什么現在輸給我們,在美國沒有人和它競爭,它非常安逸。但在中國不是如此,你在休假、準備放松的時候,都會想著還有個人在追我們,這時候你會拼命往前跑。”
事實上,僅從分類信息市場的幸存者58同城和趕集網來看,雙方的較量就從未停歇。這讓姚的神經時刻緊繃。有業內人士認為,從近兩年的發展看,力爭盈利的趕集網開始趨于走小而美路線,58同城則堅持將平臺做大。趕集網宣布去年盈利,但背后則是創始人楊浩涌做出的幾個選擇。一是廣告全部停掉,二是整個銷售團隊迅速縮編,原來的北上廣深四個城市1400人迅速縮減到400人,業務架構也進行調整,團購、短租頻道、BD業務全部砍掉。“趕集網的盈利是一種小而美的盈利,58同城今天是在營收規模是對手幾倍的規模以上的盈利。”前趕集網副總裁、現58同城營銷運營副總裁葉兵對《環球企業家》說。高成本建平臺正是58同城在資本趨緊情況下必須警惕的問題。過去58同城攻城掠寨,占山為王,拓展盡可能多的城市,幾百人在很短時間里擴充到幾千人。但未來要拼運營效率的提升以及精細管理,即使團隊縮減一部分人員,銷售額也要提升。此外,城市之間效率的差異,也是應著力解決的問題。
更加棘手的是,在移動互聯網大潮下,如何將58同城在PC上積累的用戶和行為擴展到移動端。作為最早使用智能手機的一批人,姚很早意識到移動的重要性。2003年,他就開始嘗試用手機替代電腦。但其觸動最深的則是去年他發現家里的電腦由于長時間不開機已無法正常開機。姚認為,既然家庭電腦可以不開機,那么有一天辦公室也不一定必備PC機。“就是那天我突然意識到,我們要迅速地把公司的重心從PC轉到無線了。”
2012年初,58同城開始加大投入移動力度,將增長點寄望于無線。從內部架構來看,過去在58同城內部,移動產品線和各個業務線并不相關。但調整后則以無線作為底層,將PC業務整個團隊遷移到中間來。從產品上看,很多公司選擇多客戶端,比如旅游網站,機票、酒店各一個產品。而58同城在經過再三權衡后,還是選擇主打58同城一個客戶端。
值得注意的是,在移動互聯網發展中,小而美的模式似乎更容易得到開發者青睞。原因一方面在于產品易于向縱深方面精工細作,另一方面則是避開騰訊、百度等巨頭打壓。而58同城從開放團購平臺開始,就一直在租房、二手車等領域嘗試平臺化轉型,這是否會帶來與巨頭的沖突?58同城無線總經理黃煒告訴《環球企業家》,PC和移動生態環境不同,PC搜索是一個月亮,大家眾星捧月。但在移動里,移動生態很有可能出現多中心制。
事實上,微信推出微生活平臺、百度推出輕應用,如今局面已不是單中心制。“未來很可能有大平臺,但在不同領域有小平臺,58同城會成為一個生活互聯網平臺。”黃煒說。而在58同城APP的圖標里,三分之一是第三方提供的,如列車時刻、快遞查詢,未來還會跟一些小的生活類網站如代駕公司、打車APP合作。“我們希望首頁有一半是來自第三方的內容,未來會去嘗試。”這樣做的好處是移動市場大勢是在增長,很容易進來保持增長的態勢。但市場增長太快,所有人關注度太高,大家的預期其實是沒有預期。黃煒認為,無線生活領域是一個持久的戰爭。
58同城的堅持與同樣在生活服務類積累多年的大眾點評網有些相似。后者2003年由張濤創立,其模式甚至早于美國地方服務網絡點評領域霸主Yelp,亦強調本地生活概念。在姚勁波看來,“本地”的概念能在互聯網上火起來,需要很長時間。商品的交易在互聯網完成了從線下到線上的遷移,而服務則是反向行之,更多的是從線上轉移到線下。“看我們自己每個月的消費就知道,花費在買商品上的錢越來越少,但服務上的消費是越來越高的。怎樣通過互聯網把服務連接起來,這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事情。”姚勁波說。
黃煒認為,人們在移動上不能輸入太多內容,天生就有入口的需求,所以58同城并不介意與百度、騰訊在內容輸出與導入上的合作。真正跟58同城內容有競爭的,還是在生活領域的互聯網生活公司,比如安居客、智聯招聘等垂直類網站,“我們要把業內最優秀的公司放在我們的平臺進行比較。”
輸贏
與趕集網海外留學回國創業,早期又獲得與谷歌中國合作的創始人楊浩涌不同,姚勁波并不是含著金勺子出生的“富二代”。“我沒有任何資源,父母也不認識什么人,全是自己白手起家。”
早年姚勁波創辦的易域網被收購后,他用賺的第一桶金與三個合伙人創辦了學大教育。做58同城則是他自己拿出100萬元從零開始的。姚坦言那時他過于自信,一個人單打獨斗吃了不少苦。2008年,姚才意識到搭建團隊的重要性。“如果讓我再創業的話,我不會這么做。至少會找三五個在某些方面特別強的人跟我一起來做。”
事實上,作為中國互聯網的老兵,多次創業的姚喜歡和各行各業的人交流。更多的商業建議并非來自互聯網圈子,而是傳統行業。“傳統商業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很難想象說一定靠融資才能做,并且一定要先虧損。但互聯網思維則是沒有100萬用戶如何盈利?”姚勁波說類似的故事,反而給他一些啟發和反思。
創業是一場綜合的較量。姚認為,這不僅包括產品、用戶認可,甚至創始人會不會寫微博都很重要。“小米為什么能成功,魅族就差一些?我覺得很重要的競爭優勢是雷軍比黃章知道如何寫微博。能不能讓一個人加盟,黃章搞不定雷軍搞得定。”此外,體力、耐力、融資、政府協調的能力,甚至創始人一年生幾次病。“體現在任何一個環節,你超越別人可能是單項,但對于創業者來說是全面的比較。”
一位現任58同城高管的前趕集網管理層表示,從公司管理來講,趕集網相對比較集中,58同城相對則比較民主。“老姚還是屬于比較Open的,能夠容納不同意見,趕集網可能更多體現CEO的意志。”姚的性格也讓他身邊留下了不少老將。創業時的多數核心骨干仍然留在公司,更有一批領導層從競爭對手處投奔而來。不過,在引入職業經理人時,姚又顯得特別慎重。往往引入一個高管,需要提前花半年、一年時間去溝通,甚至要先來和其他同事磨合,只有獲得未來下屬的認同,最終才能進來。“姚是一個重情誼的人,是能聚集一幫人在一起的一個人。”黃煒說。
“互聯網公司沒有個人的成功,只有團隊的成功。”58同城人力副總裁段冬認為,姚做產品起家,對產品有較強的敏感性、判斷力。“老姚不是健談的人,但他精于分析,有戰略的敏感性,在判斷事情上非常睿智。另外,他本人也比較謙虛和開放,他請來每個人會說,你是行業專家,來幫我解決這個問題。”段說。
已經歷過一次赴美上市的姚對于58走向資本市場也顯得平靜。現在,他依然保持著自己的工作與生活節奏。有朋友是做游戲行業的,姚發現他們有一個創業階段特別亢奮,恨不得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姚就勸他們,這種狀態并不能持續。“果然一個月后他跟我說,我覺得沒意思,業務是增長,但我一輩子就這樣了嗎?”姚說,“我這個事業要做十年,所以很多事情我不會那么著急,會把家庭和工作平衡好。”以前姚曾判斷,互聯網下一個真正的百億級別企業誕生在生活服務網站里。“58同城我們希望做成一個平臺,除了掌握用戶,以及查詢本地信息的入口以外,也是本地商戶進入互聯網的一個入口。”
58同城會成為最后的勝者嗎?姚認為這個判斷還為時過早,“大家都有希望,包括創業公司。”姚勁波對《環球企業家》說:“如果十年后不是我們,我會覺得蠻沮喪。畢竟我們曾處在那么好的一個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