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要點擊鼠標就能和大師的杰作零距離,到了顛覆線上參觀體驗的時候了
不用實地走進博物館就能欣賞到全球的藝術珍品,搜索巨頭谷歌兩年前發布的“谷歌藝術計劃”實現了這一點。這項藝術計劃收編了從紐約大都會到佛羅倫薩烏菲齊,全球17家老牌藝術博物館的珍品虛擬參觀,并把巴西的街頭涂鴉、非洲的古代巖畫等多元文化藝術,一股腦兒地搬上了互聯網。
第一次接觸谷歌藝術計劃后,長沙數字展示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副主任劉宇馳就決心促成湖南博物館與該計劃的合作。劉花了3個月時間,挑選極有代表性的藏品,如T形帛畫、人物御龍帛畫和商代銅像尊等,為它們拍攝照片、上傳數據,并向谷歌提交申請。
“谷歌的反應非常快,前一天向加州發出申請表格,第二天谷歌就從上海打來電話。”劉宇馳對《環球企業家》說。2012年6月,作為國內第一家加入谷歌藝術計劃的公立博物館,湖南博物館的50件藏品登陸線上。隨后,湖南博物館遇到了擴建休館期,然而關注其館藏珍品的人數不降反升。“作品上線至今,我們網站的訪問總量提高了175%,其中來自中國大陸以外的訪問者達到48.7%。”劉說。
作為古蜀文明代表的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是與谷歌合作上線的國內第二家。它有不少具有吸引力的藏品,包括中國文化遺產標志的“太陽神鳥”金飾以及國內保存最完好、最大 的金質面具“大金面具”等。金沙遺址博物館副館長姚菲說:“81件藏品上線后,國外的參觀者更多地了解了我們,進館的人數也多了。”目前,國內已有7家博物館加入谷歌藝術計 劃。
一開始,谷歌藝術計劃源自員工業余時間的興趣之作。谷歌內部有一項名為“80/20”的計劃,即允許員工在上班時間擁有20%自由支配的時間,用于構思和開發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由此產生了如Gmail等知名產品。谷歌藝術計劃原本是20%時間項目,如今已經有20余人的全職團隊。現任谷歌文化學院總監的阿米特·索德(Amit Sood)是谷歌藝術計劃的發起者,也是一位谷歌工程師。
2011年2月,谷歌藝術計劃第一批收納了9個國家17座博物館的1000多幅作品。上線第一年,訪問數達到了2000萬人次。這個數字相當于全球參觀人數排名前三位的博物館,盧浮宮、大都會博物館和大英博物館,當年累計參觀人數的總和。隨后一年,這項藝術計劃增加了138座博物館,藏品數量增加了30倍,目前這個數字還在持續擴容中。“每到一個新的國家,就會有當地的谷歌員工拿出20%時間來支持計劃,這是我們能夠壯大的原因。” 阿米特 說。
70億像素
谷歌藝術計劃并非是把藝術品搬到線上的第一家。歐盟的文化門戶“Europeana”收納了包括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等2000多個歐洲機構的古籍、繪畫等藏品的虛擬展示。加拿大虛擬博物館計劃則集合了全國3000座博物館的資源。谷歌藝術計劃的藏品豐富程度雖不及前兩者,但它“極限高清”和“3D實景參觀”的技術改變了虛擬游覽的體驗。
荷蘭畫家彼得·老勃魯蓋爾(Pieter Brueghel Elder)的《收割者》現藏于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這幅木板油畫長119厘米,寬162厘米,不甚寬大的畫面上分布著六組人物群像,觀者幾乎要將鼻尖貼到畫面上才能看清筆觸。然而在谷歌藝術網站上,隨著放大畫面,極遠處密集的黑點逐漸明晰,農民在田間勞作和娛樂的細節盡收眼底。
能做到對藝術作品巨細靡遺的呈現,谷歌采用的是十億像素圖像技術(Gigapixel),其拍攝精度高達70億像素,是一般百萬級像素相機分辨率的600倍以上。它提供的視覺細致到“司母戌方鼎”上歲月的痕跡、梵高《星空》中的“雨點皴”、臺北故宮博物館中“翠玉白菜”的紋路。這種技術通常用在人造衛星等特定用途,谷歌地球的首席科學家邁克爾·瓊斯(Michael Jones)于2007年將這種技術投入谷歌地球應用中。
借助GigaPixel技術拍攝一張作品有兩種方法,如果一次成像,需要如Pan-STARRS PS1、 Gigapxl Camera這樣的昂貴設備。另外也可以多次局部拍攝,以達到高水平的分辨率,最后整合圖片。谷歌采用后一種更為經濟的方法。拍攝前,谷歌工程師先將藝術作品縱橫劃分成不疊不漏的局部,繼而使用專業攝像頭、智能電腦系統以及多項同步移動單元拍攝。
將零散圖像補綴在一起,則應用谷歌的Picasa技術,通過極為復雜的算法和圖像識別技術,讓每片圖像各歸其位,最后得到一張完整的圖像,并達到快速縮放的效果。如此巨大的像素圖形數據量要想在網絡上流暢瀏覽,還需要谷歌App Engine的Web應用程序做基礎架構的支持。“真正令我們獲得優勢的是,谷歌其他產品技術都被用來支持這個項目。”阿米特說。多項技術的綜合使用讓谷歌的線上參觀者獲得了只有從事藝術品恢復工作者才有的微觀體驗。
“3D實景參觀” 脫胎于谷歌2007年推出的街景(Street View)技術。在專用街景車上裝載有9個360度全景定向相機進行拍攝,得到博物館的全景圖像。線上訪問者點擊博物館的平面圖,就可以進入對應的房間參觀。比如,點擊進入凡爾賽的鏡廳,以360度的視角環顧巨大的落地窗,仰視天花板波西米亞水晶吊燈和歌頌太陽神的華麗油畫。除了觀賞相關畫作和藝術品,置身逼真的虛擬場景,最大程度還原了線上參觀者的體驗感。
谷歌利用其整合信息的優勢,將藝術品全面數字化,這也給線上參觀者提供了學習知識的便捷工具。例如,通過對比美國19世紀畫家溫斯洛·霍默(WinslowHomer)在庫珀·休伊特國立設計博物館陳列的《The Life Line》早期草圖和來自費城藝術館的最終作品,可以看出 畫家的海景畫風變化。“在整合信息的可塑性上,它是所有線下美術館比不了的。”尤倫斯 當代藝術中心副館長尤洋對《環球企業家》說,“做到更多的可能性是它的意義所在”。
逼真的線上參觀體驗是否會取代人們走進博物館的意愿,結果難以預料。因此,這家新興的互聯網巨頭整合存在了百年的博物館,遭遇到的阻力顯而易見。為了保持自身在文化界的地位,博物館在文物管理和版權法上都有很嚴格的保護機制。谷歌藝術計劃與博物館洽談合作的過程中,大部分時間的溝通圍繞版權、數據安全等問題。
此外,博物館的概念中西有別。西方對應的概念是美術館,而中國以歷史、文物類藏品建立起來的博物館,對以西方概念建立起的項目較為陌生。對此,阿米特稱:“第一批大陸博物館的正式上線才是正式相互了解的契機。”金沙遺址博物館宣傳營銷部主任肖飛舸對《環球企業家》說:“國內博物館的藏品很多是立體的、三維的,這在某些深入合作上造成了一定的局限。”即便如此,肖表示,由谷歌提供技術的全景圖像已經準備上線。
谷歌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藝術珍品重新聚集到一起。目前,超過32000幅“高清”世界珍品盡收于谷歌藝術計劃,參與的藝術機構遍布全球40個國家。“藝術博物館遇到的最大的問題是如何面向觀眾,讓大家更喜歡博物館。” 阿米特說,“接下來我們會推出新東西,未來還有更多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