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網絡的保護固然是好的,但廣泛地實名制帶來的不僅是程序繁瑣、成本增加,更重要的是對于公民隱私權的潛在威脅。
近日,工信部發布《電信和互聯網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定(征求意見稿)》和《電話用戶真實身份信息登記規定(征求意見稿)》,擬對移動電話、固話、無線上網卡用戶進行實名登記。如此一來,公民的網絡入口基本得到了全方位的實名制。
至于如此大規模實名制的原因,全國人大在去年就給出了答案。實名制是為了保護網絡信息安全。近年來,在維護公民個人信息安全、有關部門查處違法犯罪活動時都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侵害人的個人和網站身份信息沒有登記或者虛假登記,導致違法活動成本低,取證、查處難。而普遍的實名制就能讓違法分子“無處遁形”。
對于網絡的保護固然是好的,但廣泛地實名制帶來的不僅是程序繁瑣、成本增加,更重要的是對于公民隱私權的潛在威脅——大量的用戶真實信息將被網絡服務提供者所收集,信息泄露的風險急劇增加。如此一來,如果全國5.6億網民的個人信息全部登記,而包括各個網站、運營商、政府主管的工作人員,大概會有上百萬人接觸到這些個人信息,很難控制“監守自盜”。這就如同要保護一個巨額金庫,卻派出了一支數量龐大且雜亂的軍隊一樣。
當然上述的規定考慮到了這一點,給出了泄露用戶信息處罰的條款。根據上述規定,國家鼓勵電信和互聯網行業開展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自律工作。泄露用戶信息的,由電信管理機構依據職權責令限期改正,予以警告,可以并處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但在互聯網和法律界的一些專業人士看來,法律責任只能提供一種紙面上的保護。讓如此多的人能夠輕易接觸這么龐大的“財產”,隱患是一直存在的。
韓國是世界上互聯網最普及的國家之一,上網人口占總人口的70%,但它同時也是世界上首個強制推行網絡實名制的國家并第一個廢除的國家。韓國的實名制早在2003年就已經開始試點實施,隨著2008年韓國女星崔真實因網絡造謠自殺,韓國實行《崔真實法》,強制推行實名制。但從2012年起,韓國逐步廢除已經實施四年的互聯網實名制,間接宣布失敗。
失敗的原因正如《紐約時報》所說的:實名制是一個惡心的政策,只需“隱私威脅”這一個理由就足夠了。2011年3月4日,韓國青瓦臺、外交通商部、國家情報院等國家機構,國民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門戶網站共40個都遭到了黑客的攻擊。而這只是實名制以后韓國遭受黑客攻擊的一個小片段而已。2011年7月,實名制社交網站“賽我網”和NATE網被黑客攻擊,3500萬用戶的個人真實詳盡信息被泄露。這等于說,95%的韓國網民、70%的韓國人身份資料已經外泄。
實名制因為抵制網絡留言、虛假傳播而誕生,卻因為泄露了更多人的信息而廢止。
本次工信部的兩個規定啟動了公開征求意見程序,公眾可于5月15日前向工信部政策法規司反饋意見。但這只是限于兩規定的法律效力層級,兩規定不可能對實名制有實質性改變。
事實既已如此,專家建議應嚴格限定對實名信息的查閱程序,全程備案查閱人及其使用目的,并對公權力濫用查閱權限的情況予以嚴懲。與此同時,要建立多邊的監管體系,在網民、網絡運營商和政府三方的均衡制約下,建立統一的監管體制,避免政府監管的隨意性和獨斷性。
“網絡那邊,沒有人知道你是條狗”,這是對于互聯網世界最經典的描述。但這種虛擬自由的形態,隨著實名制的實施將被打破。因為少數人的違法行為,導致大多數人喪失自由,導致大多數人的隱私時刻受到威脅,很難想象這些規定為誰而立。
實名制對于政府的“誘惑”,不僅僅是更好地打擊違法犯罪,而是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聯通,讓政府在虛擬世界同樣有著權威來進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