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robot)一詞出自捷克語robota,是“為人類勞動的仆人”之意。如果有一天,機器人“反仆為主”了呢?這不是不可能。隨著機器人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類工作會被機器人取代。如果一半以上的勞動力被解雇,世界將處于怎樣崩潰的狀態?
第二波自動化浪潮
200年前的美國,70%以上的人是農民。如今,只有不到1%的美國人還干著農活,其他人早就被包括機器人在內的自動化技術奪走了工作。當然,這些人并沒有真的失業。他們先是成了產業工人,隨后,又不斷分流進工具維修、印刷、食品工業、攝影、網頁設計等五花八門的領域。如果不細想,很難發現這些行業都是隨著自動化技術發展而來的,19世紀的農民不僅不會做這些工作,甚至根本想象不出會有這樣的工作。
經過了200年的發展,今天的人們都已在這個自動化的時代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且慢放心,第二波自動化浪潮正在襲來,我們如今的工作終將不保,差別僅在于時間長短。這一次扮演主角的是機器人。隨著人工識別、機器學習、分布式智能等技術的發展和更加高效廉價傳感器的出現,原本“傻大憨粗”的機器人變得聰明起來。
在人們的印象中,機器人只能干些體力勞動。未來,機器人在這方面會更上一層?,F在,“他們”還只是代替了流水線上的工人,不久將取代倉庫里的工人,“他們”還能識別不同的箱子,并把箱子分類搬上卡車。就這樣,機器工人會把人類工人完全擠出工廠。
腦力勞動又如何?如今的機器人已經能完成很多白領的工作了,比如記者的專長:撰寫稿件。已經有機器人能夠根據賽況實時撰寫體育新聞,今后“他們”能完成各類文案工作。不僅是記者,任何與海量信息處理有關的腦力工作者都面臨機器人的挑戰,律師、建筑師,甚至外科醫生。
Baxter :聰明的機器人
由麻省理工學院布魯克斯教授設計的Baxter就是聰明機器人的代表。“他”看上去普普通通,“大手大腳方臉盤”,跟“他”干苦力的“兄弟們”沒什么兩樣。不過,“他”絕對是個“內秀”的家伙。
首先,“他”的表情很豐富,眉毛、眼睛都會隨著電力變化而改變。這不是為了“賣萌”,而是讓一起工作的人類工人了解“他”的工作狀態,知道“他”在看哪里?!八边€很體貼,強制反饋系統使其能根據自身所處環境而變化,在有人經過身旁時就放慢速度,避免對人類可能造成的傷害。試想一下,“他”比過去“唯我獨尊”的機器人可是要安全多了。
其次,“他”很受教。就像教小孩做事一樣,任何人只需要抓住“他”的胳膊教“他”完整做一遍,“他”就能學會一項新技能。而在過去,即使是對機器人的工作進行微調,也需要高明的程序員來編寫代碼,并且反復調試,這就使得機器人的主人除了購買費用外,還要花更多的錢來訓練這些機器伙計。
說到花費,Baxter除了訓練費用少,成本也比“前輩”低得多,只需2萬美元,而之前的機器人最低要50萬美元,優勢相當明顯。當然,跟具有海量編程的天價機器人相比,Baxter還不夠精細,比如達不到亞毫米級的準確度。不過,“他”就像PC機一樣,雖不如巨型計算機強勁,卻能在生活中實實在在發揮作用。
哪些工作會被機器人奪走?
聰明好學、物美價廉的Baxter只是聰明機器人中的一員?!八麄儭钡某霈F使得制作業中的人類工人岌岌可危。好在,還有很多人是從事服務性行業的,比如廚師,從技術角度講,近幾十年間,機器人還無法給人類做飯。不過,這些服務類行業就真的安全么?我們把所有工作分為4種來看看。
有一類工作,人類能夠完成,但是機器人做得更好。比如織布,除非刻意尋求機器人的天然瑕疵,紡織機器人是完全可以代替人類的。而評估抵押貸款、證據收集這些以前由聰明人完成的工作,也已經漸漸轉到聰明機器人身上,不久我們就能坦然接受機器人的服務了。
還有一類工作,從出現伊始,人類就不可能獨立完成。比如,我們沒有足夠的注意力,不可能每平方毫米掃描癌細胞;也不具備毫秒級反應速度把正在融化的玻璃吹成瓶狀,這些“苦活”一開始就交給了機器人。
CS游戲中的人工智能讓大批少年產生了當游戲設計師的理想,200年前的孩子肯定不會有這種想法,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電腦游戲的存在。這恰恰體現了另一種工作類型:由自動化帶來的新工作,可以說,人類的發明帶給了人類新工作。在這類工作中,人類和機器人都有機會,不過人類取勝并不樂觀。
說到底,人類能保住工作的最大希望還在于第四類工作:因為與機器人相比,人類有欲望,可以從已有發明中,思考“人類究竟應該做什么”,并找出很多答案。比如,當未來機器人駕駛變得流行起來,人類就會設想出專職人員通過調整交通系統來優化線路。目前看來,這種“設計新工作”的工作機器人還無法完成。
與機器人共同前進
這么看來,機器人留給人類的工作空間似乎很小了。難道大多數人失業已不可避免?不過,我們也不妨換個角度考慮:不再與機器人為敵,而是與其共同前進。畢竟在未來幾年或幾十年中,無論你愿不愿意,都會體驗到機器人代替人類的過程。
以記者從事的新聞撰寫為例,以前,這完全是人類才能完成的腦力勞動。如今——好吧,我承認有機器人能撰寫實時體育新聞,好在更多的新聞領域機器人還無法觸碰。一段時間后,機器人涉足的新聞類型會越來越多,記者會寫的“他”都會寫了,不過“他”不太穩定,時好時壞,這時還需要記者本人。直到有一天,“他”可以準確無誤地工作了,但是還需要我教給“他”新的工作。
這樣又不知過了多久,終于,我意識到把那些寫稿的瑣事交給機器人真是個好主意,那些工作實在是沒什么創造力。隨后,我把原本的記者工作都推給了機器人,開始了一項新的記者工作(盡管現在我還不知道那是什么)。終于,我發現這才是真正有意義的工作,機器人完全取代不了……接下來,新一輪的機器人代替人類工作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