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被解救的姜戈》暫時遭國內停映,但在網絡上還是掀起一陣收視狂潮。當我們走進影院觀看一部暴力影片時,人們原始欲望得到滿足的過程是在不知不覺中完成的。在暴力電影的情境中,觀眾會產生一系列神經、生理上的變化。
在去年底的北美影壇,怪才導演昆汀·塔倫蒂諾的影片《被解救的姜戈》勇奪新年票房冠軍。而在今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它又斬獲了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男配角獎。正在國內影迷興奮于它能夠在4月11日登陸國內院線時,又傳來了它“上映1分鐘即遭停映”的消息。雖然官方表示是技術問題,不過影迷們紛紛猜測,或許是暴露鏡頭和過多的暴力場景使它無緣大銀幕。
無論猜測是否屬實,《姜戈》的暴力鏡頭確實是相當的多。不過,大批影迷就是喜歡這種唯美化的暴力片。盡管無法在大銀幕上映,《姜戈》還是在網絡、各大網站APP、藍光碟、硬盤的助力下,掀起一陣收視狂潮。
那些殘忍又絢麗的電影
說起《被解救的姜戈》的劇情,其實并不復雜:美國南北戰爭前兩年,黑奴姜戈重獲自由,并被培養成一名賞金獵人,在解救妻子的過程中,與殘暴成性的農場主展開了決斗。在片中,萊昂納多一反帥哥形象,飾演大反派農場主。
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除了大牌云集的陣容,最具吸引力的就是“導演昆汀出品,必屬暴力美學經典”的說法。確實,跟其他昆汀導演的作品一樣,《姜戈》也充斥著殘忍而又絢麗的鏡頭:子彈打在身上不僅要流血,更要爆出漫天血雨;槍聲響過,中彈者身上開出鮮血之花,再灑到白棉花上,讓紅白相映,強烈刺激觀眾眼球。
這種鮮明的風格,被稱為暴力美學。北京電影學院學院電影系教授郝建介紹,這個名詞是在90年代中期才流行起來的,美國和香港都有不少導演做出了這方面的嘗試。如今,暴力美學約定俗成的定義是:把暴力動作唯美化或趣味化。
不過,有些觀眾卻并不會對暴力電影的內容產生強烈的不適感。當暴力以美學形式呈現,詩意的畫面,黑色幽默,甚至幻想中的鏡頭來表現暴力,觀眾往往會沉浸在藝術表現上。如果吳宇森暴力影片中標志性的白鴿漫天飛舞,手持雙槍的英雄人物一定在影迷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為什么我們喜歡暴力影片?
暴力是現實中人們避之唯恐不及的,為什么到了電影院卻被眾多影迷追捧?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員尹文剛告訴記者,從猿到人的進化中,很多生物本能通過行為遺傳得到了保留。比如暴力,或者說野性,遠古時期如果不夠暴力野性,就無法捕獲獵物,必然被淘汰。進入文明社會后,這種暴力本能被隱藏起來,但是并未消失,遇到暴力影片這樣的契機,就會釋放出來。
當我們走進影院觀看一部暴力影片時,這種原始欲望得到滿足的過程是在不知不覺中完成的。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沈政介紹,在暴力電影的情境中,觀眾會產生一系列神經、生理上的變化。以“姜戈”為例,當片子前半段他成為一名賞金獵人開始闖蕩西部槍戰時有發生時,觀眾血液中腎上腺素和性激素尤其是雄性激素開始上升,同時各種神經遞質也在增加。而到了片中高潮,姜戈與農場主決斗正酣,觀眾體內分子水平內分泌的改變達到頂點,而大腦中分管攻擊行為的區域也呈現出明顯興奮狀態。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期盼著《姜戈》重新上映的影迷中,有很多并非暴力影片的“粉絲”,而是只喜歡看唯美化的暴力影片。在郝建看來,像《姜戈》這樣貼著“暴力美學 ”標簽的電影都不是按照生活中原來的樣子去表現暴力的,而是以或唯美浪漫,或黑色調侃的形式呈現。這種變形的暴力無疑使暴力影片的血腥、殺戮和死亡進行了“柔化處理”,讓觀眾心理上更容易接受。
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暴力影片
試想一下,如果《被解救的姜戈》未被停映,你買了一張票進入電影院。這時,你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來看電影的,而且是一部純虛構的電影。那么,片中200年前黑奴與農場主的交鋒,與你又有什么關系呢?你理應一點生理與心理波動都沒有。
事實并非如此簡單。沈政告訴記者,人的大腦很奇妙,我們看到別人在吃東西,自己會留口水;看到別人打球,自己也感到渾身是勁,這些就是大腦中鏡像神經元在起作用。它能夠讓我們體會到他人的內心體驗,產生所謂的“共情心理”。而在觀影中,我們就會為片中人或喜或悲,看到姜戈與農場主槍戰,就會產生“希望他把對手打得落花流水”的強烈愿望,甚至恨不得自己也參與其中。
“不過,對大多數人而言,這種觀影者產生共情心理與真實參與者有著程度上的差別。人類天生就能意識到真實環境與虛擬環境的區別。就像我們知道關在動物園鐵籠內的老虎沒有危險一樣,觀影者很自然地能夠判斷出自己是安全的,還是處于‘姜戈’所在的腥風血雨中。這種心理機制是一種非常強勁的‘自我防御功能’。”沈政說。
那么,有沒有人無法區分現實與虛擬呢?有的。尹文剛表示,兒童的大腦發育不完善,有時會把片中故事當成現實,過分“當真”,曾經出現過兒童看過暴力影片后模仿危險動作的案例。盡管兒童長到十幾歲,大腦區分現實與想象的能力已基本形成,但是尚未穩定,因此《被解救的姜戈》在北美上映被評為R級(17歲以下由父母或成人陪同觀看),也是有道理的。
除了兒童,還有一些人本身就對暴力影片不太適應。沈政表示,有些人現實生活的起伏就已很大了,他們再看暴力影片這樣充滿刺激的影片不僅無法釋放情緒,調節生理狀態,還會起到副作用。還有人身體比較虛弱,比如心臟不好,他們也難以承受暴力影片帶來的強烈生理、心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