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數據,截至2013年上半年,券商資管受托管理資金本金規模完成“三級跳”,由前年年末的2819億,去年年末的1.72萬億再度攀升至3.42萬億。跨越式發展的原因十分明了,自去年券商新政以來,券商資管依靠通道業務,抱銀行“大腿”迅速擴 張。
這種通道能夠持續多久,一直受到質疑。對于券商資管來說,頻發的信托風險事件使得多數券商對工商企業類貸款項目趨于謹慎,因而將更多精力放在“跑通道”上。一個明顯的佐證即是通道費率已經一降再降至萬五以下。
由此帶來的“碩果”即是券商資管在規模上已然超過耕耘13年的公募基金行業,以微弱優勢戰勝公募基金行業整體的3.4萬億。但對于大部分券商資管從業人士來說,至少在個人薪酬上,公募基金行業仍是令人艷羨的“高富帥”行業。今年上半年28億的全行業收入,與公募基金業預計上百億的管理費收入相比,也相差十倍以上。
在這種形勢下,券商資管十分清醒,一位上海券商資管部總經理表示,就像信托6月規模已經在下降一樣,券商資管業規模下降也只不過是一個時間問題,不必太在意這個數據。
三萬億的來由
自2012年年初,證監會掀起的創新高潮使得證券公司“膽子大起來”之后,“各家銀行都接待了至少十家券商接踵而至的拜訪”,一位股份制銀行金融市場部中層表示,“券商給出的條件比信托要優惠得多”,券商要虎口奪食,當然要給得更多,服務得更好。
競爭激烈導致通道業務費率一降再降。今年上半年券商資管全行業總收入僅為28億左右,亦需扣除其中近千億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帶來的近10億管理費收入,因此,通道業務綜合平均費率約在千一左右。“實際最新的費率是萬五。”前述券商資管部總經理表 示。
信托前期對接銀信合作業務費率普遍在千二、千三,加上較高的凈資本計提,因此純通道業務很多轉移到券商資管。“券商資管前期做二級市場非常多,對不具備流動性的一級市場經驗跟渠道都很缺乏,所以膽子也不大。”一位匯金系券商資管部副總經理表示,“通道還是最穩妥的。”
目前,以銀行為主體的通道業務已經發展出種類繁多的模式,銀行有時候亦會在一單業務中利用券商、信托等多個通道,因此進一步壓縮了通道的費率空 間。
經過一年的摸索,券商亦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成本和激勵機制,在內部掃清了對通道業務“不能盈利”、“空耗凈資本”等一系列障礙,并將其提升至“維護同業關系以圖進一步業務發展”的戰略層面。
“必須承認,信托今年上半年將精力集中至銀行同業信托受益權市場,也是我們能夠取得一席之地的客觀因素。”前述上海券商資產管理部總經理表示。
“在目前3.4萬億券商資管市場上,約有8成左右是通道型業務。”他表示,“剩余的兩成中,我估計百分五六十都集中在政信和房地產上。”
券商資管業務上半年的飆升確實引起了證監會的重視,并使得證監會在今年上半年開展了針對資管業務的現場檢查。日前,證監會亦專門出臺了規范銀證定向合作的通知,對定向通道業務規定了一系列條件,但其主意是“規范通道業務”,“保護券商在未來的清算中不承擔與收益不對等的風險”。因此,券商通道業務的增長或將繼續持續一段時間。
前途有路無方向
在前述上海券商資產管理部總經理看來,券商資管目前最大的問題不在于沒有路,而在于路太多,讓人看花了眼。“所有人都知道,通道業務賺不了錢,最后還是要靠自己努力去開發新業務,但是,做什么 呢?”
事實上,自從提出創新思路以來,券商資管陸續提出很多創新方向,包括對接保險資金、企業資產證券化、信貸資產證券化、上市公司股權質押、二級市場分級投資資管產品、量化對沖分級資管產品等。
“這些產品都存在問題,凡是二級市場都逃不開市況的問題,所謂對沖在中國面臨工具不足,資產證券化一直在等銀監會的發令槍,對接保險資金其實是自己吞不下,很多都是雷聲大雨點小。”前述匯金系券商資管部副總經理表示。
前述上海券商資管部總經理表示,目前券商資管產品亟待解決的問題有三,“第一是市場容量,這塊規模究竟有多大;第二是與券商現有的客戶匹配不匹配及開發新客戶的難度大不大的問題;第三是業務的現實可操作 性”。
“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找出能完全取代政信和房地產這樣交易結構簡單,能夠復制又有足夠量的領域。”前述上海券商資管部總經理表示。
“這些長線業務能帶來理論上的收益,但政策不穩定,而且目前券商內部對資產管理部的考核也是按一年來核定,包括規模、利潤等等,很多券商資管部都換人了。”前述上海券商資管部總經理表示,大家壓力很大,無暇顧及長遠。
在他看來,券商資管除了通道業務之外,欠缺一個能使其快速發展起來的領域。長期看來,那種沒有太高門檻的,比如信貸資產證券化,如果一旦發令槍響,“跑在前面的還真可能不是券商”,“券商資管只有第一步努力做好通道,第二步努力做上市公司股權質押,向信托學習一些一級市場的做法,然后才是自己探索新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