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士們或者應該說是女生們換上禮服,蹬上高跟鞋,臉上掛有化妝師剛給她們做好的精致妝容,表情透露著小小的興奮和期待;男生們大多身著西裝、襯衫挺括。燈光暗下,屬于他們的畢業頒獎典禮之夜正式開始。
這并不是中學或大學的畢業典禮。這群大多為90后、正在或曾經在海外求學的孩子們相識于兩周前。如果一定要為他們貼上統一的標簽,應該是“民營企業二代”。這場由瑞銀證券(UBS Securities)舉辦的“2013瑞銀精英領袖研習班”的成員,皆是瑞銀證券財富管理客戶的子女們,他們父輩的企業大多在北京、上海、廣州、南京等城市,而他們則多是從美國、英國、加拿大、新西蘭等國家回國度暑假。
去標簽化
17歲的匡子方開學即將升至美國12年級(相當于高三),從4年前開始,每年暑假她都會利用回國的兩個月時間,在東北一家孤兒院做公益志愿者。今年,匡子方不再是一個人回國做義工,她還從美國高中組織了一支十幾個同學組成的團隊加入到幫助孤兒院的公益事業中來。
“跟隨自己的興趣,然后看看靠自己的能力能把事情做成什么樣”,是匡子方的人生信條。匡子方的父母從事的是國際貿易行業,但她對于所謂的“家族事業”并不太感興趣。“中國有句話叫坐吃山空,我不想靠別人的財富生活。”子方告訴《環球企業家》。正在申請大學的她已經將專業選擇為金融工程。相較于加入家族企業,未來畢業之后她更愿意進入國際投行工作。這次來參加瑞銀精英領袖研習班,也是對理想的初體驗。
像匡子方一樣,憧憬未來加入金融業而非父輩實業的年輕二代不在少數,包括Colin Chen和Jim Li。Colin是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會計專業的大三學生,畢業在即,他的優先選擇是留在美國并進入會計師事務所就職。Colin的父親最近兩年在開發農場,對Colin來說,進入父親的公司可能是最輕松的方式,不過卻不適合他。
“要是想進家族企業,什么時間都可以進。但是到時候如果再想到社會上就沒有競爭力了。所以即使從實用的角度看,我也會選擇先根據自己的愛好進入金融機構工作。”Colin說。
“人們習慣稱我們為‘富二代’。如果這只是一個標簽,我可以接受;但如果這是對我們的定義的話,我不能接受。”Jim說。或許未來,出于責任的考量,他會接過家族企業的管理,但是眼下他想的是在他感興趣的金融和數學領域好好研究,畢業后進入投行工作。
7月22日,精英領袖研習班第二周的第一堂課上,瑞銀證券投資銀行部聯席主管丁曉文正在向學員們介紹投資銀行業務。當分享到如何從一級市場上判斷和選擇好公司的實際案例時,學員們開始積極地加入討論。“金融行業能幫助廣泛積累企業管理的經驗,即便以后選擇繼承父業,也可以將各種金融知識融入其中。”另一位學員表示。
不過對于那些已經進入社會工作的二代們來說,他們的想法稍微有些不一樣。積累了一定經驗之后,他們更想去做一些自己感興趣且能夠真正主宰方向的事情,比如說自己創業。
在研習班的最后一天,幾位已進入社會工作的二代與學員分享經驗。80后CEO Chris(化名)如今自己正在運營一家光電企業,而他的父親是國內某家IT類企業的創始人。
“小時候別人介紹我的時候總是說,這是某某某的公子。”Chris說,“我想讓別人記住我,我的方式就是自己做企業,把它做大做好。還有一點考慮是,如果只靠一代的財富,其實就是在消耗。如果后輩不努力,可能就什么都沒有了。”
現在Chris成功地讓人們記住了作為一個獨立個體存在的他,而非他們頗負盛名的家族企業的附屬物。去標簽化,實際上是很多二代群體都在努力的方 向。
“當我需要幫助的時候,我會向父親咨詢意見。另外父親的朋友圈子中也有很多非常優秀的企業家,他們有戰略眼光,也更富有經驗,他們的建議對我來說很有價值。”Chris說。
另一方面,這些年輕二代們在面對創業選擇時也更加從容。他們的家族財富決定了創業不需要孤注一擲、背水一戰地壓上“非成功不可”的賭注。很多時候,他們是希望通過創業獲得公司治理、市場分析、人員調控的經驗,并且將這些資源和經驗積累成自己的積淀,以期未來的“厚積薄發”。
財富傳承
要不要繼承家庭財富,這是二代群體經常被問及的問題。但是無論是在校園還是已經出社會的二代們,“走自己的路”幾乎都是他們的初心。
“我的父母不會給我們任何繼承壓力,我和姐姐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事業。父母們還在考慮未來像比爾·蓋茨一樣,把財富捐贈出去。”子方說。
年齡稍成熟的二代正在考慮慢慢回歸家族企業,或者將自己所在的行業和家族企業進行融合。“我之前也創過業,學到了經驗教訓,自認為現在更加獨立有擔當。在哪里工作不是工作呢?何況家族企業能夠提供更好的平臺。”Ann(化名)說。在自己經過一番折騰后,她最終回到父親的集團從基層做起,如今漸漸接過了父親的權杖。
在Chris看來,回到家族企業,他最怕看到的就是“父親朋友和同事眼中那種不信任,或者出于包容、體諒的妥協”。正因為如此,他選擇自己運作光電公司,并且隨著企業成長的腳步不斷強大自身。“以后如果考慮接班問題的話,至少是有底氣的。”
瑞銀證券財富管理部總監郭丹圓接觸過許多國內高凈值的一代企業家們。“在國內,家庭關系比較親、定位較廣、成員較多。同時公司治理尚未成熟,個人和公司也很難分得很清楚,這是華人特色。”郭丹圓說。
在海外成熟市場,真正由自己子女接班的家族企業并不多見。但在國內,二代們身上卻背負了繼承和接班的期望。矛盾在所難免。“國際和國內接軌,一代和二代接軌,都會給財富傳承帶來挑戰。”郭丹圓表示。
郭丹圓常出席一些歐洲家族企業客戶與中國家族企業客戶交流的場合。通常這些時候,中國家族企業的一代企業家們會攜帶子女來出席,除了子女英文好的原因之外,郭丹圓還能看見一代企業家們眼中透露出對子女接班的殷殷渴望。“一代企業家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吊起子女的胃口,說服他們接班;如果希望落空,有時候也會就此考慮將企業賣給前來尋找投資機會的海外投資者。”
舉辦精英領袖研習班,目的正是在于打破兩代人財富觀的藩籬。“關于財富傳承,目前中國富人較為關注的有兩方面的問題,一是資產隔離;一是企業接班,這里面包括價值觀、聲譽、家庭理念的傳承等等。這些都可以通過成熟的家庭咨詢服務來解決。”據郭丹圓介紹,瑞銀證券財富管理部設有跨亞太區的家族服務組,旨在為高凈值客戶提供家族治理、家族辦公室和慈善三方面的家庭咨詢服務。
“家族治理主要是通過設計一些動態調整的家族合約架構來實現家族財富、價值、聲譽的傳遞。例如規定二代三代在消費方面的限制、選擇投資委員會來判斷未來二代可能提出的商業計劃等。而家族辦公室,則涉及到家族更為廣泛的事務,包括引進管理者后公司股權如何管理等。除此之外,還會根據家族成員的需求,提供市場投資、咨詢服務等。”郭丹圓解釋 說。
只不過目前在國內真正通過家族治理或家族辦公室來打理家族財富的企業家還是很少。改變觀念不在朝夕,在郭丹圓看來,國內的財富傳承還有很長的路要 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