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河南省是我國棉花主產區之一。改革開放30多年來,河南省棉花生產波動較大。2006年以來,則出現了6a的持續下降,在全國棉花生產中的地位也不斷下降。該文在分析河南省棉花生產變動情況的基礎上,找出棉花生產變動的原因,并分析了生產成本等要素對棉花凈收益影響的程度,為更加合理地安排河南省棉花生產布局、提高棉花經濟效益提出了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棉花生產;變動情況;影響因素;河南省
中圖分類號 S5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22-18-03
我國植棉歷史悠久,是全球最大的棉花生產國之一。2007年時,全國棉花種植面積達586.67萬hm2,但此后連年下降,到2013年降至466.67萬hm2以下。全國棉花總產量也從760多萬t下降到2012年的600多萬t。河南省植棉業也是如此,播種面積和產量連年下滑,種棉成本成倍增加,比較效益逐漸消失,棉農種棉積極性嚴重受挫,河南省逐漸從棉花調出省份轉為棉花調入省份,不僅無法支援外省,相反需要從外省調入原棉或使用進口棉花,更加重了全國棉花的供求壓力。探索棉花生產變動的基本規律,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尋求有效控制生產連續下降的對策措施,對確保河南省棉花基地建設成效和棉農增產增收意義重大[1]。
1 河南省2002-2011年棉花生產變動情況
進入新世紀以來,河南省棉花生產經歷了一個短暫的增長之后,播種面積連年下滑,從2002年的79.310萬hm2下降至2011年的39.667萬hm2,下降了1/2,受播種面積的影響,總產量也隨之下降了1/2,這說明近10a棉花生產效率并沒有明顯改善,單產基本保持不變(見表1)。
1.1 棉花與其他主要秋季作物生產情況比較 河南省秋季作物主要有棉花、玉米、花生和大豆,此外還有少量紅薯、芝麻、綠豆等作物。棉花在2002-2004年的播種面積有一個小幅增加之外,從2005年開始至今,播種面積連續下降。花生、大豆近年來播種面積基本上維持在一個固定的水平,而玉米在近10a間播種面積連續增加[2]。鑒于紅薯、芝麻、綠豆等這些少量種植的作物近幾年來播種面積并沒有發生太大變化,而且河南省總播種面積也基本上維持不變,那么可以推測:玉米種植面積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棉花播種面積的下降,玉米種植在逐步替代棉花的種植(見圖1)。
1.2 河南省棉花與部分產棉省近幾年棉花生產情況比較 河南省與山東省資源條件相似,在改革開放初期基礎相同,近年來發展速度較快。新疆近幾年來棉花種植增長速度較快,大大超越了河南、山東等棉花主要產區[3]。從2002-2011年河南省與山東省、新疆棉區的播種面積、單產比較情況來看:河南、山東兩省棉花種植面積在21世紀之初經歷了一個短暫的小幅增加之外,之后連續下降,而且河南省下降幅度要稍大一些。新疆棉花種植面積則有上升趨勢,尤其是在2007年和2008年更是遠遠超過了傳統棉花產區(見圖2)。在單產方面,除河南省在2003年受不利氣候條件影響之外,與山東省、新疆相似,呈現緩慢增長趨勢,但新疆單產大大超過了河南省和山東省(見圖3),除有利的氣候條件外,先進的機械條件和技術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
2 河南省棉花生產連續下降的原因
河南省曾是棉花主產區,而近年來棉花生產連續下降,農民種植棉花的積極性普遍不高,其主要原因還是植棉收益不高[4]。
2.1 總成本及人工費用增長過快,導致棉農增產不增收 據國家發改委價格司農戶成本監測定點統計調查匯總,物質及服務費近幾年來連續下降,除個別年份外,各個成本均呈大幅直線上升態勢。據棉農反應,2011年棉區農忙季節短期雇工價格為每工日至少100元,這導致人工成本較高,而棉花收入不高。近10a來,河南省棉花單位面積總成本已由2002年的495.64元/667m2增加到1 436.62元/667m2,是10a前的2.9倍;而凈利潤變化則較大,甚至在2008年和2011年均有虧損。棉花種植的成本利潤率由2002年的53.60%降至-0.28%,即2011年河南省棉農植棉的成本利潤率比2000年降低超過55%。
2.2 棉花收購價格頻繁波動,導致植棉收益起伏不定 2002年以來,在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下,國內外棉花市場價格始終起伏不定,而價格的波動起伏將直接影響到棉花的產值、凈利潤和成本收益率指標的高低[5]。由2002-2011年《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提供的河南省棉花每50kg皮棉平均售價、總成本、凈利潤等數據資料可以清楚地看出,2002年以來河南省棉花總成本逐年攀升,棉花平均售價在2005-2007年變動比較平穩,其他年份的售價忽高忽低,波動起伏頻繁,而凈利潤受成本和價格雙重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波動頻繁,總體上趨于走低。
2.3 棉花種植成本大幅增加,比較優勢大幅降低 2002年在河南省種植業主要經濟作物種類中,棉花生產的凈利潤明顯高于花生、大豆、玉米等其它主要經濟作物[6]。但是,隨著國家糧食收購補貼和各項直補政策的落實,糧食等作物的優勢逐漸凸顯,而河南省棉花種植業的比較優勢正逐年減弱。與2002年相比,2011年河南省棉花與花生、大豆、玉米等其它主要經濟作物相比,總成本增加超過3倍,增加速度遠遠大于產值的增長速度,導致凈利潤成為負值,已完全沒有效益優勢可言。隨著國家維護糧食安全各項政策措施逐步落實到位,河南省棉花種植業與主要大田作物比較效益的距離將進一步拉大[7]。
3 棉花生產收益下降的影響因素分析
影響收益的主要因素有:棉花平均售價、棉花產量、物質與服務費用、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等。
3.1 模型構建和數據說明 本文選取多元線性回歸模型,表達式為:y=c+a1x1+a2x2+a3x3+a4x4+a5x5+u。式中:被解釋變量y表示棉花的凈收益(元/667m2),解釋變量x1為棉花平均售價,x2為棉花產量,x3為物質與服務費用,x4為人工成本,x5為土地成本。本文選取2002-2011年河南省各地區的棉花、長絨棉成本收益情況數據,棉花平均售價、棉花產量、物質與服務費用、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均來自歷年《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
3.2 實證結果分析與檢驗 運用Eviews6.0軟件分析得到線性回歸模型:
3.2.1 多重共線性檢驗 因為預期x5為負值,而回歸結果顯示x5的符號與預期相反。可決系數和修正的可決系數都較高,x3,x4,x5沒有通過t檢驗,存在多重共線性。使用相關矩陣對多重共線性進行檢驗(見表2)
由相關系數表可以看出,x3與x4,x5以及x4與x5之間存在高度相關性。
先找出最簡單的回歸形式,分別作y與各個變量之間的回歸:結果是x1對y的影響最為顯著,為:
進而逐步回歸:第一步,在初始模型中引入x2,模型擬合優度提高,參數符號合理,通過t檢驗;第二步,引入x3,模型擬合優度提高,參數符號合理,通過t檢驗;第三步,模型擬合優度略有提高,但沒有通過t檢驗;第四步,去掉x3,引入x4,模型擬合優度沒有提高,參數符號不合理且沒有通過檢驗。所以回歸結果為:Y=-929.097+1.336 758x1+10.181 21x2-2.165 34x3+u
3.2.2 序列相關性檢驗 運用GB檢驗,得出:
nR2=4.236 207,滿足卡方檢驗,所以模型不存在序列相關。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影響河南省植棉業凈收益的主要影響因素為平均售價、總產量和物質與服務費用。結果表明:河南省每50kg棉花平均售價增加1%,凈收益增加1.34%;總產量增加1%,凈收益增加10.18%;在其他因素保持不變的情況下,物質與服務費用的增加會減少棉花的收益。
4 結論與對策
河南省棉花生產近10a來,由于棉花平均收購價格偏低,成本費用上升,收益減少,導致棉農生產積極性不高,產量連年下降,播種面積不斷減少,其中一大部分被玉米等其他秋季作物替代。建議在國家收儲的基礎上再實行直補,可參照收購糧食政策,增設網點,用最低收購價吸儲,以此來穩定棉花生產,防止棉花價格忽高忽低及棉花生產大起大落,使棉農植棉售棉有一個穩定的、有利可圖的銷售價格。
此外,鑒于近年來河南省棉花生產的物質與服務費用和人工成本逐年大幅攀升的現狀,通過制定優惠的棉機生產與購置補貼政策,推動機采棉在河南省的全面推廣普及,以機器代替手工,有效控制河南省棉花生產成本的快速增加。不斷地研發相關設備,提高棉花種植技術,以及采取加強棉花專業合作社建設等措施,以逐步解決上述問題,讓棉農真正能夠增產增收。
參考文獻
[1]霍遠,張敏,王惠.新疆棉花成本及經濟效益分析[J].干旱區地理,2011(5).
[2]張國慶,郭瑋.控制波動促進棉花產業穩定發展[J].農業經濟問題,2011(12).
[3]樊亞利.新疆植棉業成本收益趨勢分析及對策建議[J].新疆農墾經濟,2011,8.
[4]曹惠莉.河南省棉花生產存在的問題與發展思路[J].河南農業,2012(8).
[5]楊紅旗.我國棉花生產現狀與發展前景分析[J].種子科技,2010(02).
[6]苗興武.對棉花生產兩難狀態的思考[J].中國棉花,2013(4):36-40.
[7]王延琴,楊偉華.我國棉花生產成本與收益調查及分析[J].中國棉花,2010(11):8-9.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