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結合宣城市實際,對當前植保工作的重要性和面臨的形勢進行了分析,并從把握機遇、創新思路兩個角度對未來植保發展進行了闡述,重點強調了“堅持一個方針、三個原則、轉變理念、強化五項保障”發展思路,實現未來植保工作的新突破。
關鍵詞:植保;重要性;形勢;發展思路
中圖分類號 S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22-77-03
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是社會穩定的根本保障。近年來,農業得到了快速發展,為農村繁榮、農民致富、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植保工作是農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正值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期,植保工作在應對各項病蟲災害、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同時,新形勢對當前植保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賦予新內涵和新使命。因此,植保工作必須適應形勢發展,工作思路、方法應作出適當調整和轉變,走科學發展之路。
1 植保工作的重要性
1.1 是農業增產的有力保障 植保工作貫穿于農業生產全過程,是農業生產中的主要的農事活動,病蟲草鼠害防治的質量直接影響到農作物最終產量和品質。近年來,宣城市水稻“兩遷”害蟲、穗期病害、小麥赤霉病等遷飛性、流行性病蟲害的不斷重發,通過各地及時預警,并開展有效防控,為農作物最終豐收奠定了堅實基礎。我市1990-1999年、2000年至今,通過水稻病蟲害防治,年均可減少糧食損失分別為10多萬t、近20萬t。
1.2 是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如果病蟲害和檢疫性有害生物監測防控不到位,一旦暴發成災,不僅直接影響農業生產,危及國家糧食安全,而且影響人們正常生活秩序、人身健康和生態環境,甚至成為引發社會危機的公共突發事件。因此,植保工作是關系“三農”發展、社會穩定、國家經濟發展的公共服務性事業。
1.3 是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重要途徑 在農業大發展的同時,農業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主要是由于化肥、化學農藥的不合理使用。通過病蟲監測,準確預報,及時發布病蟲信息,有效指導農戶防治,科學農藥;通過綠色防控技術(栽培控害、生物農藥、理化誘控技術)的應用以及安全用藥技術培訓宣傳,農戶安全用藥意識得以增強,少用化學農藥,多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切實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安全。
1.4 是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手段 “民以食為天”,農產品質量安全是近年來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通過加強植保工作,科學使用化學農藥,充分利用理化誘控技術,加強總體防治、綜合防治技術的推廣使用,減少農藥使用次數,強化生物農藥、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的使用,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1.5 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新途徑 一方面,通過加強植保工作,提高農業產量,增加農民收益;另一方面,隨著植保服務社會程度的進一步提升,部分農戶成為專業化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組織者或機手,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防治服務成為部分農戶創收新途徑。
2 植保工作面臨的形勢
2.1 社會發展對植保工作提出新要求
2.1.1 現代農業發展提出新要求 現代農業就是要通過高投入實現高產出的農業形態,實現“農產品數量多、質量好、農業收入高、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好”四大目標。中央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美好鄉村)建設的首要任務。發展現代農業要求發展現代植保事業,需要用全新的植保服務理念和植保社會化服務體系,服務于現代農業的發展。
2.1.2 糧食生產安全提出新要求 人多地少、農業資源緊張是我國的基本國情。雖然我國糧食實現連續9年增,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對糧食的需求也不斷增加,糧食供需矛盾仍較突出,在當前糧食播種面積難以擴大的背景下,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難度日益加大,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任務仍很艱巨。加強植保工作,將病蟲草鼠害對農作物產量損失降到最低限度,使農作物得到最大限度的增產,保障國民經濟的發展對糧食的需求。
2.1.3 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出新要求 人們在滿足溫飽的同時,對生活質量的追求不斷上升,對農產品的質量更加關注。農產品質量安全事關農民增收、農業增效,事關人民身體健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已成為了當前制約農業生產發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廣元柑橘事件”、“毒豇豆”、“毒韭菜”等事件,至今讓人記憶猶新。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對植保工作來說,既是老要求,又是新任務,更嚴格的農殘標準、更安全的食品要求對當前植保工作賦予了更高的要求。
2.1.4 農業生態環境安全提出新要求 當前美好鄉村的建設,人們需求更好的農村生活環境,更安全的農產品生產也需更好的農業生態環境,因此要改變眼前不斷惡化的農業生態環境,這必然要求病蟲害防治少用藥或不用藥,這將是將來植保工作急需解決的難題。
2.1.5 農村勞動力弱化提出新要求 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動,農戶兼業化、村莊空心化、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從事農事的有效勞力日趨減少,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勞力短缺日益嚴重。
2.2 諸多問題對植保工作提出新挑戰 近年來農作物病蟲偏重發生種類增多,常發性病蟲暴發頻率高,新的和危險性病蟲不斷出現,區域性、次生病蟲草害發生加重,病蟲抗性增強,農藥藥害現象發生頻繁,氣候年度間、季節間、月份間差異性大,種植結構實現新調整,植保體系、隊伍問題等一系列問題將是植保工作發展面臨的挑戰。
3 植保工作發展思路
3.1 機遇難求,把握發展
3.1.1 把握國家政策推動機遇 近年中央1號文件、省委省政府有關文件對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監測預警、植保專業化統防統治等工作均有強調。國家目前正在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植保工作正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如何既保證對各類病蟲害的有效防治,又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還要減少物化和人工成本,將是高效生態農業必須著力解決的重大問題。
(1)牢牢把握國家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制改革的機遇,植物保護隊伍是農技推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2)國家高度重視科技自主創新和完善體制機制,加快建設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省委、省政府還提出了建設創新型省份和科技強省的目標,將啟動一批重大專項。植物保護工作涉及面廣,技術關聯度大,科技含量高。加強病蟲害的監測、防控技術的創新推廣,提升農民病蟲應急防控能力是農業科技創新進步不可或缺的內容。
(3)近年來,國家加大了植保基礎設施改善力度,大力實施農作物病蟲害區域預警體系建設項目。要充分把握這一機遇,利用好國家植保工程項目,加快植保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業生物災害預警和防控水平。這一系列國家支持政策將是植保工作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3.1.2 把握國民需求機遇 有需求就有市場、有市場就有可能帶來大發展,這是市場經濟的規律。廣大人民對安全的農產品、美好的生態環境的需求;廣大農戶對植保信息、技術的需求,切實提高病蟲防治水平,提高農作物產量;部分農戶對植保服務一體化的需求,切實解決病蟲防治技術、人力不足問題,這些需求將是植保工作發展的強大帶動力。
3.2 轉變觀念,創新方法 “十二五”期間,我們要及時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變化,堅持與時俱進,緊密圍繞保障農業生產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產業安全三大植保工作任務,堅持一個方針、三個原則,轉變理念,強化五項保障,切實實現工作的新主動、新提高和新突破。
3.2.1 堅持一個方針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蟲草要打小,病要打早,科學合理利用生態、栽培、物理、生物、化學、性誘劑等病蟲防治手段,綜合控制病蟲危害。
3.2.2 堅持三個原則 一是遵循以人為本原則。植保工作的主體是人,事情必須要靠人去實施,必須先人后事。主體主要包括植保工作者和廣大農戶。要不斷充實植保隊伍,加強植保人員政治理論、專業知識等方面的學習,更新觀念,做到政治和業務雙過硬,不斷提高工作的科學性、預見性和創造性。要把握當前國家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有利形勢,明確鄉鎮、村級植保人員,加強對基層植保人員的培訓,充分發揮植保隊伍的“窗口”、“橋梁”作用,及時準確傳遞病蟲害發生及防治信息,切實解決植保工作最后“一公里”問題。要充分考慮農民的內在需求和接受能力,改進我們工作的方式方法,更好地服務廣大農戶。二是遵循市場運作原則。當前是市場經濟時代,植保工作不能也不可能脫離市場經濟運作原則,必須遵循市場運作原則,增強植保技術推廣服務的市場意識和效益意識,推進植保技術服務的社會化。三是遵循屬地管理原則。“守土有責”,每位植保人員要切實增強自身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切實做好其轄區病蟲防治的指導工作。
3.2.3 轉變理念 (1)植保部門性質由“部門植保”向“公共植保”轉變。“公共植保”理念的提出,對植保事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植保工作是農業和農村公共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重大病蟲災害的發生具有很強的經濟、社會和政治效應,控制病蟲害同等處理公共突發事件,同屬于政府公共管理與服務范疇。
(2)植保服務目標由“數量植保”向“質量植保”轉變。在農產品短缺時期,農業生產以保障供應為目標,以增加農產品數量為重點,單一依靠化學手段,追求防治的高效,忽視了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和環境保護。在物質生活極為豐富的當今,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生態安全被大家所重視。“綠色植保”理念的提出是社會發展的產物,要求把植保工作作為人與自然和諧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突出其對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的保障和支撐作用。要積極建立綠色防控技術示范區,加強對農業、物理、生物等綠色防控技術的試驗示范工作,開展高效、安全藥劑及配套技術的篩選,集成推廣一批綠色防控配套技術,推廣一批安全有效的防控產品。積極開展安全用藥指導工作,強化安全用藥技術的宣傳、培訓。
(3)病蟲防控方式由“分散防治”向“統防統治”轉變。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是指具備一定植保專業技術條件的服務組織,采用現代裝備和技術,開展社會化、規模化、集約化的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服務。加快發展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舉措;是促進糧食穩定增產、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的關鍵措施;是解決農民防病治蟲難、提高重大病蟲害防控效果、降低農藥使用風險、促進農業生態環境安全的最有效途徑。
(4)技術推廣模式由“單一推廣”向“多元推廣”轉變。當前植保技術推廣不能單獨只靠植保部門一家,不能認為植保技術推廣事情只是植保部門的事,加強植保技術推廣各類涉農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種類大戶均有其社會責任。要在植保部門強力指導下,充分發揮涉農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種類大戶的力量,強化社會力量參與度,并提高其比重,多股力量共同推動植保技術推廣工作。
(5)信息發布形式由“傳統植保”向“數字植保” 轉變。在數字化時代,要充分利用社會進步成果,將數字技術、計算機與多媒體應用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植保工作各個方面,做到植保信息規范化、標準化、數字化、傳輸網絡化和可視化,便于上級業務部門信息的及時掌握、分析和整理,同時有利于廣大農戶第一時間了解信息,并有選擇性地了解自己需要的知識和信息。
3.2.4 強化五項保障 一是組織保障。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治涉及面廣、工作量大,事關農業生產安全、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各地必須成立相應的指揮組織,強化謀劃、組織協調、防治部署和督查。二是體系保障。完整的植保體系便于信息的快速上傳下達,有利于植保工作的高效開展。當前植保“斷腿”問題成為制約植保工作發展的重大問題。三是資金保障。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治工作是各級政府防災減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美好鄉村建設穩步推進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是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體現。各地政府應將農作物防災減災經費列入當地財政預算,加大資金投入。四是測報保障。測報工作是植保工作的基礎性工作,是防治決策的重要依據。要切實加強重大病蟲害監測預警,完善監測點建設,建立健全監測網絡,確保測報技術人員在崗。要實行測報對象專人負責制、重大病蟲發生趨勢預報集體會商制、發生防治信息定期匯報制和防控工作通報制度,按照有關要求規范開展病蟲調查,及時準確做出重大病蟲發生趨勢預報。五是技術保障。加強技術創新,在測報方面,要更新制定新的測報規范,充分利用現代的測報手段,減輕測報強度,提高準確率;在防治方面,要根據農業生產中出現的突出問題,有針對性加強技術研討;在農藥器械方面,要根據不同區域特點,研制不同的實用先進的植保器械,強化新型農藥的研發,并加強試驗示范推廣,提高病蟲防治效率和效果。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