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影響森林火災發生發展的因素和森林可燃物的特點及燃燒特性,根據森林火災的實際情況,森林火災防控主要應從阻隔火源與可燃物的接觸入手,強化林火阻隔體系建設,加強野外火源管理,從而達到森林火災防控的目的。
關鍵詞:森林火災;發生規律;防控措施
中圖分類號 S76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22-88-02
森林資源是人類的寶貴財富,如果是人工林,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資金,才能培養成郁郁蔥蔥的森林,如果管理不善,一把火就會全功盡棄。所以,森林火災防范在林業建設上非常重要和必要。本文分析影響森林火災發生發展的因素,提出了森林火災預防措施,為今后更好地做好護林防火工作提供理論依據。
1 影響森林火災發生發展的因素
1.1 可燃物的特性 森林可燃物通常指森林植物及其枯落物,包括森林中的喬木、灌木、草本植物、苔蘚、地衣,干枯植株、倒木或凋落地面的葉、枝、皮、果以及腐殖層、泥炭等。其種類、數量、大小、分布等對林火能否發生,發生后是否成災和災害程度均有明顯影響。
1.1.1 森林可燃物種類及其燃燒性 易燃可燃物:包括干枯的雜草、枯枝、落葉、凋落樹皮、地衣和苔蘚及針葉樹的針葉、小枝等,是森林火災的引火物;燃燒緩慢可燃物:指直徑大、排列緊實的可燃物,如枯立木、風倒木、風折木、樹根、大枝、腐殖質以及采伐剩余物等;難燃可燃物:指正在生長的草本植物、灌木和喬木。多數闊葉樹不易燃燒,如木荷、米老排、火力楠等,可用作防火樹種。
1.1.2 可燃物含水率 可燃物含水率一般用絕對含水率來表示,即可燃物所含的水分量與其被烘干后重量的百分比。死可燃物當含水率大于30%時,不易燃,即使被點燃,也難以蔓延;含水率為26%~30%時,較難燃,但點燃后仍可以保持連續蔓延;含水率為11%~25%時,可以燃燒;含水率小于10%時,十幾秒鐘就能引燃,而且火蔓延速度快。
1.1.3 與可燃物類型有關的群落特征 針葉林易燃性大,而闊葉林較小;林分郁閉度大,林內光照弱,溫度低,風小,蒸發小,濕度大,不易燃;幼林,雜草灌木叢生,易發生火災。中齡林,林分郁閉,林內雜草灌木少,燃燒性顯著下降。老齡林,樹木高大,林冠稀疏,林地雜草叢生,易發生火災。異齡針葉林內,由于林層銜接,易使地表火轉為樹冠火;單層林,易燃,易發生地表火;復層林,不易燃。針葉復層林地表火易轉為樹冠火。
1.2 氣候和氣象條件 氣候決定火災季節的長度。所謂火災季節,是指1a中具備森林火災發生條件的時期。在我國,森林火災嚴重的年份大約有5~6a和10a的準周期性規律。其中降水直接影響可燃物含水率,特別是死可燃物的含水率,月降水量如果超過100mm時,也不會或很少發生森林火災。每次降水如果超過2~5mm,火災危險性明顯降低或不發生火災;相對濕度直接影響可燃物含水率;相對濕度小于30%時,林區極易發生森林大火;相對濕度大于75%時,就不易發生森林火災;氣溫升高加速可燃物的干燥,提高可燃物本身的溫度,使可燃物達到燃點所需熱量大大減少,影響相對濕度的變化。所以氣溫高,森林火災危險性大;風能加速可燃物干燥,增大林火發生的可能性;能補充火場的氧氣,促進燃燒,使火更旺;還能改變熱對流,增加火頭前方的熱量,加速火的蔓延。
2 森林火災預防技術與措施
我國的森林防火方針是“預防為主,積極消滅”。只要掌握了森林火災的發生發展規律,森林火災是完全可防可控的。預防森林火災需要采取行政、法律、經濟和工程相結合的辦法,運用科學技術手段進行綜合治理,最大限度地減少火災發生次數。
2.1 森林防火行政管理措施 實行各級人民政府行政領導負責制。主要負責人是第一責任人,分管負責人是主要責任人,主管部門負責人是直接責任人。建立森林防火組織體系,建立區域性森林防火聯防組織,建立森林警察部隊、林區派出所和專業護林隊等專業組織,加強森林防火的宣傳教育,建立永久性宣傳標志和利用現代傳播媒介進行宣傳,加強火源管理等。
2.2 森林火災預警監測技術 通過對火險天氣預測預報、可燃物人為控制和對火源的監測,做好森林火災的危險評估,發出森林火災警報,為森林火災預防、撲救和計劃火燒提供依據。
2.2.1 森林火災預測預報 森林火災預報是指通過測定和計算影響林火發生發展的自然和人為因子,預測、判斷林火發生的可能性、難控程度和可能的損失的一系列技術方法的統稱。森林火險等級是綜合分析評估一定區域范圍內的火險因子,得出一個能反映該區域森林火災危險程度的數量指標系列,并將其分成若干等級。根據最高氣溫、最小相對濕度、降雨后的連晴天數、最大風力、物候季節等因子和指數值,確定全國森林火險天氣等級共分5級,由各級氣象預報部門和林業部門聯合向社會發布。
2.2.2 山森林火災的監測技術 森林火災監測的目的是及時發現火情,監測火災擴展、蔓延的過程,為迅速控制和撲滅森林火災提供準確的信息。其方式包括地面巡護、了望臺定點觀測、空中飛機巡護和空間衛星監測4種形式。
2.3 林火阻隔技術與措施 利用人為和自然的障礙物,對林火進行阻隔,達到林火控制的目的。其中,人為的障礙物包括防火掩護區、生土帶、防火溝、防火線、防火林帶等。
2.3.1 闊葉樹防火林帶 (1)樹種選擇。抗火性強,枝葉茂密、含水量大、耐火性強、含油脂少、不易燃燒;生長迅速、郁閉快、適應性強、萌芽力強;下層林木應耐潮濕、與上層林木種間關系相互適應;無病蟲害寄生和傳播;喬木有木荷、冬青、火力楠、交讓木、珊瑚樹、苦櫧、米櫧、青栲、紅楠、楊梅、青岡櫟、竹柏等;灌木有忍冬、油茶、柃木、茶樹等。(2)防火林帶的規格。國界防火林帶50~100m;林緣防火林帶20~30m;林內防火林帶20~30m。標準鐵路:每側30~50m(距中心線);森林鐵路:每側20~30m(距中心線);林區公路:每側8~10m(距中心線);居民點周圍防火林帶:30~50m。
2.3.2 營林防火措施 營林防火措施主要有營造針闊混交林,增強林分抗火性;封山育林形成針闊混交林,改造利用現有闊葉林為阻火林;改造低價值天然次生林,加大林分密度,改針葉林為針闊混交復層林;在針葉幼林地套種耐蔭、難燃的灌木。如山茱萸等中草藥;加強幼林撫育,清除易燃性雜草、林內干枯倒木、梢頭木;引種木耳、蘑菇等食用菌,提高地表枯落物的分解速率,減少可燃物積累,降低森林火災危險。
參考文獻
[1]武軍.森林地表細小可燃物載量和含水率分布特性的研究[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7.
[2]楊國斌.大理市蒼山旅游風景區防火體系建設現狀及林火管理對策[J].福建林業科技.2009,36(2):202-206.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