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作家馬伯庸發表題為《少年Ma的奇幻歷史漂流之旅》的博文,介紹了河北衡水冀寶齋博物館收藏的一系列“雷人”展品,比如炎帝時期和夏代、商代的青花瓷,漢代五彩瓷,穿著中山裝而且分公母的“元代十二生肖塑像”等有違歷史學、考古學常識的“文物收藏”。這篇博文的閱讀量超過100萬,很多網友都在評論中表示這些藏品“顛覆了自己的三觀”。
如今,冀寶齋博物館已經閉館整頓,并被冀州市民政局撤銷了民營非企業單位注冊登記證。但在此之前,這個號稱“河北省最大的民間博物館”的機構,曾經擁有國家3A級旅游景區、河北省少先隊實踐教育基地、衡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河北省級科普基地等諸多頭銜,這不能不引人深思。
很多網友都曾質疑,為什么冀寶齋這樣的“雷人”博物館能夠長期存在,而文物局不出面管理。事實上,文物局對這樣的博物館并不具有管轄權。國家對民辦博物館的管理,近幾年才剛開始。這些民辦博物館由民政局登記管理,在此之前,文物局可能會對它們進行前置審批,也就是對它們的藏品進行審查,確認名實相符,但這并不是必須的。特別是對冀寶齋博物館這樣只是自稱為博物館,并以此名義展示仿古工藝品的機構,文物局實際上無法進行藏品的審查和登記。
另外,文物局對不屬于同一系統的博物館,比如高校、企業博物館和民辦博物館并沒有直接的行政管理權,只能進行業務上的指導,比如幫助博物館建立起科學管理藏品的機制,而且這種指導也并非強制。文物局的工作重點,更多的是在防止真正的文物被破壞這一方面,對于故意出售贗品和以古董名義出售現代仿古工藝品擾亂經濟秩序的行為,也無法進行制裁。
至于冀寶齋博物館擁有的各種稱號,其實是由旅游局、少工委和科技廳、科協等不同單位授予的。這些單位對某個機構能否獲得稱號有著不同的評判標準,而且很可能同展品是否為真正的文物無關。
于是,冀寶齋博物館就利用這些管理和評價機制的漏洞生存下來,直到現在成為嚴重影響博物館行業形象的個案。這個事件,反映出國家對民辦博物館管理工作的缺環以及對假借古董名義出售非古董物品的行為難以有效遏制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