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杯”首屆北京優秀科普作品征文活動開展兩個多月了,目前已經收到了100多篇科普作品投稿。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秘書長石順科告訴記者,為配合本次征文活動,中國科普作協和北京市科普作協特意邀請多位知名度高、創作經驗豐富的科普作家和資深編輯,以講座的形式為在校大學生講授科普寫作的方法和技巧,借此激發大學生投身科普創作的積極性。
石順科表示,長期以來,我國科普界一直存在著科普作家隊伍“青黃不接”的問題,這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科普事業發展的一個瓶頸。“科普界比較著名的科普作家,大多都是上一代的科普知名人士,他們大部分已經六七十歲了。而年輕一代的科普作家人數相對較少,具備行業影響力的更是鳳毛麟角。如果不努力擴大青年科普作家隊伍,那么,我國的科普創作就會面臨斷層的危險。”

在石順科看來,在校大學生無疑是青年科普隊伍的最佳人選。他們有充足的時間學習各種文化知識,并進行深入的思考;而且,他們在這方面的需求也非常強烈:渴望新知識,渴望表達自己的見解。“比如我們在北京理工大學做講座時,有很多同學表示他們經常瀏覽科技網站,非常喜歡國內著名科技網站‘科學松鼠會’的寫作風格。這說明大學生對于科技知識有很大的需求,而且也愿意以各種新奇的創作形式表達自己對科學的看法。這是非常寶貴的科普創作來源,這種動力如果加以適當的引導,將來必定是科普界之幸。”
然而,并不是說有了科普創作的欲望就能把科普工作做好,科普是一門藝術,而且是一門比較難掌握的藝術。科技文章不同于普通的作文,它要求作者文筆要好,同時還要具備相應的科學素養。
“科學是大眾的科學,科學的目的就是為人們的生活服務,所以如何準確有效地傳遞科學知識就是科普工作的內容。然而現實情況是,學新聞的科普人才大多是文科出身,而懂得做科研的專家教授往往又不善于向大眾宣傳、介紹自己的科研成果。”石順科介紹說,在美國,一些媒體與科研單位有合作,定期互派人員到對方的工作環境中“實習”,借此培養出兩方面能力兼具的科普人才。“遺憾的是,目前的中國高校沒有關于科普寫作的相關課程,所以我們決定在北京的幾所高校開展科普寫作教育,這也是我們為培養下一代科普寫作接班人做出的嘗試。”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秘書長、近年來十分活躍的科普作家尹傳紅告訴記者,每次講座的開場白,他都要專門講一講他所理解的科普的“功用”——在幫助公眾理解科學、引導公眾欣賞科學、促進公眾參與科學的同時,也要努力發掘理趣、傳揚理性。他認為,只有以此作為出發點,才能寫出貼近公眾、為公眾所理解和接受的科普作品。
尹傳紅十分贊賞大學生應該成為科普作家隊伍后備軍的提法。
在講座中,除了介紹從事科普創作的準備與學養、科普作品的創作模式和規律、如何有效發掘科普創作的題材,尹傳紅還結合自己的創作體會,重點講述了科普作品如何寫得引人入勝、科普作品的立意與提升,以及科普創作中值得注意的若干問題。對于最后一個話題,他作了如下歸納:注意通俗化和可讀性;認識并傳遞科學的不確定性;思量事物的聯系與因果關系;看待復雜事物須有不同的視角;引導理性思維和批判性思考。“其實,科普教育本身也是一種理性思維教育。”尹傳紅坦言,當下我們這個社會最欠缺的可能就是理性思維。以此而論,做好科普不容易,而且是要有一點社會責任和文化擔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