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是最富有爭議的話題之一,“挺轉”和“反轉”兩派聲音幾乎到了水火不容的程度,雙方很難形成有效溝通,公眾則被誤導或茫然無措。如何通過有力的轉基因科普,走出輿論的泥淖,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北京市科技記協、北京科技報社聯合華中農業大學科學傳媒中心在北京舉辦了一場轉基因大米“品嘗”的科學沙龍活動,在現場解答了眾多媒體記者的疑問,而在活動結束之后各家媒體的報道也體現了兩個輿論場的對立。

7月13日,北京市科技記協、北京科技報社聯合華中農業大學科學傳媒中心在北京舉辦了一場轉基因大米“品嘗”的科學沙龍活動,包括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院士、華中農大負責轉基因水稻項目的林擁軍教授參會,解答了眾多媒體記者的疑問,不過,在轉基因輿論交鋒激烈的情況下,活動過程除了正兒八經的科普,還有不少值得回味的細節。
院士:活動有做安全預案嗎?
“這里有做安全預案嗎?”當年近80歲的陳君石院士來到活動現場,這是他的第一個問題。這一問題讓主辦方感到有些意外。據了解,著名的農作物遺傳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在參加一次轉基因交流活動時,即被“反轉”人士打了。而陳君石本人今年在上海參加食品安全論壇,進行轉基因科普,也因“反轉”人士的激烈抗議被迫改變原計劃。
業內人士認為,轉基因科普活動取消或者被迫轉場并非因為科學本身,往往是有關單位出于“維穩”目的,在他們看來,在特殊需要面前,正常的科普也可以放一放。
此次活動其實也面臨這種風險?;顒娱_始后,即有媒體記者發短信告知一位網絡上的主力“反轉”人士,該人士隨即在微博上公布了活動的地點,可能是因為這次科學沙龍本來就是在不大范圍的媒體圈開展,因此沒有“反轉”人士趕來“砸場”。而頗為戲劇性的,就是同一時間,另一場名為“2013轉基因與食品安全國際研討會”的活動也在北京舉行,該活動邀請了國內外各界人士集中批判轉基因。只是,他們的活動可以進行網上“直播”,因為不存在“挺轉”人士去沖擊會場的擔憂。
陳君石作為我國食品毒理學的創始人之一,在此次活動中,他從轉基因食品的科學試驗方法、安全評價制度等方面回答了記者的提問。同時,他又一次展現了他面對媒體時敢言、直言的性格,他用沉郁而清晰的語氣告訴在場記者,公眾之所以對轉基因無比擔憂,癥結首先在于“各位所生產的產品,也就是輿論”,其次是政府在一方面將轉基因列入國家重大科研專項,另一方面又在轉基因輿論問題上“不吭聲”,缺乏有效的正面聲音。
這些原因造成當前轉基因輿論的困境,在洶涌的反轉聲浪面前,正常的轉基因科普往往也顯得不那么理直氣壯,效果也大打折扣。
互動:有一些常見的“好問題”
近年來,關于轉基因的爭議甚囂塵上,但不可否認的是,在輿論傳播中,不乏“美國人不吃,歐盟絕對禁止”這樣的謠言。在本次活動中,現場氣氛則相對輕松一些,參會的記者顯然都有所準備,不會拿這些低級的謠言來讓專家回應,提的都是公眾最關心、也最容易被誤導的問題。
比如,新華社記者提問,學術界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的結論是不是統一的,以及目前公眾如此擔憂轉基因的癥結在哪,隨后一位記者進一步提出,“反轉”人士所出示的證據是否有足夠說服力。
陳君石對這些所謂的反面“證據”進行了分析和駁斥,同時表示,信息不對稱是當前輿論最突出的問題?!澳悴荒芤竺襟w和消費者對某一個問題的看法和科學家是完全一致的,這是不可能的,全世界都沒有可能性,但在轉基因問題上,這個差距是如此之大,這是中國特色。”
陳君石認為,說轉基因作物安全問題沒有定論是錯誤的,消費者希望聽到“絕對安全”的說法,但實際上沒有絕對安全的東西,作為科學家只能表述,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轉基因的作物對健康是有害的,那就是安全的。
研發:交鋒之外的感慨
轉基因農業現狀也是大家關注的熱點,因為很多人想知道,轉基因食品是否會上餐桌。主辦方也特別邀請了華中農業大學轉基因水稻研發團隊負責人林擁軍教授與媒體視頻連線。
盡管在2009年8月17日,華中農業大學研發的“華恢1號”及其雜種“Bt汕優63”兩種轉基因水稻就已經獲得了農業部頒發的安全證書,但四年來一直未獲準商業化種植,只能在試驗田里生產,“不是科學原因,是輿論的原因?!标惥菏吭诨顒蝇F場為轉基因水稻鳴不平,認為其“很不幸”。
有一位記者則提問,“轉基因大米不能商業化種植是否會影響到研發?”林擁軍表示,“自己做出的材料沒能服務于農業和農民,心里也不舒服”。
隨后,陳君石接過了話題,“我用更直截了當的話回答你的問題,假如轉基因技術不能被商品化,那么對研究團隊、對同行的科學家繼續從事這項工作都是一個非常沉重的打擊。”
“從事農業轉基因技術的重大專項的科學家有名字的,至少有400多人,他們有相當一部分都是頂尖的,他們的職稱也到頭了,名氣也挺大了,再多發表幾個論文對他們沒什么意義,他們就想把成果轉化為生產力。這也是小平同志教導我們的,科學技術要轉化為生產力,這是科學家的根本任務。”陳君石說,“為什么多位80歲以上的兩院資深院士都在上書,就是看不下去了,對于現在正在第一線從事科研工作的人,打擊太大了。”
陳君石的話顯然觸動了林擁軍,林擁軍當即說,“陳先生敢說,我不敢說。確實對我們科研人員的打擊非常大。因為我們感覺很為難,我們左右不了政府,非常難受?!苯又盅a充了一句“但是科研是我們的職責,我們必須干。”說完這句,林擁軍似乎有些哽咽,現場有片刻的沉默。隨后,會場一位參加者適時說了一句“此處可以有掌聲”,現場響起熱烈的掌聲。
無論參會的媒體記者能夠和專家在轉基因問題上達成多少共識,這一幕都會超越那些冷冰冰的爭執,讓人對轉基因所發生的、影響的一切有更多感觸。

品嘗:對轉基因食品仍然心存疑慮
雖然這次活動的主要目的是進行轉基因科普,但名為“品嘗”,吃東西仍然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F場擺放著轉基因大米制作的壽司,陳君石是第一個品嘗者,很多媒體記者都走到前臺進行拍照,由于陳君石吃得太快,記者拍照不及時,陳君石又被“要求”重新吃了一次。事后,陳君石高高舉起壽司的一幕出現在媒體報道中。
當工作人員把壽司遞到媒體記者當中時,大部分記者也饒有興趣地選擇了品嘗;主辦方準備了轉基因大米和轉基因食用油贈送給參與的媒體人,而在會后,大多數人拿走了油和米,并在轉基因大米知情書上簽名。也有個別媒體人拒絕了,還有人選擇了油,而沒有要大米,這多少反映了媒體人對轉基因食品安全的疑惑態度。
隨后,一些媒體發表了對此次活動的報道,《京華時報》的《全國近千人試吃轉基因大米,專家稱轉基因是趨勢》被多家媒體轉載,該報道總體客觀,但在引用本報總編輯童慶安的話時細節之處仍有些“走樣”,報道稱“‘品嘗’活動的初衷是為傳播科學思維,本身并不具實驗意義,更像‘行為藝術’”。由于文章只突出了“行為藝術”一詞,一些網絡轉載時,網友的評論以負面為主,在網易的600多條評論中,持正面立場的僅一兩條,有人認為這是在作秀。
而媒體沒有引用的這位負責人的后半段話是:“但是我們認為這樣的行為藝術也很重要,因為它表明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媒體在這個問題上(指支持正常的農業科研和科普)的態度?!?/p>
網易的這則轉載新聞仍然鏈接著“轉基因有危害”的一些驚悚“舊聞”,部分“舊聞”已經被反復辟謠或者遭到科學界的普遍質疑。這種貌似“平衡”的處理方式,也反映了一些媒體在報道轉基因新聞時缺乏應有的判斷能力。
爭論:兩個輿論場的對立
科普網站果殼網“謠言粉碎機”的編輯李飄很高興拿到了轉基因大米,這位農學專業畢業的編輯舉著大米在“轉基因大米品嘗活動”的橫幅前拍了張照片,并在微博中寫道“大米領到了!下周果殼下午茶的原料就是這個了”。
而《環球時報》官方微博評論則提醒公眾,在轉基因輿論上有兩個對立立場:“現實中,近千網友試吃轉基因大米;網絡上,數千網友痛罵轉基因”。這表明,現實中有相當多的民眾對轉基因持“可接受”的態度,只不過他們并不像“反轉”人士那樣積極表達,往往是沉默者。
品嘗活動的第二天,廣東電視臺《財經郞眼》節目繼續對轉基因的激烈批判,不過,這主要是知名財經人士郞咸平的“單口相聲”,節目現場除了一些媒體參與,并沒有一位真正的科學界人士參與并發言。
另一位媒體評論人士石述思在《財經郞眼》節目中說:“轉基因食品不知道誰審的,不公開?!贝搜哉搶τ诓恢榈挠^眾具有較大的誤導性。
石先生顯然在節目前沒有做好“功課”,因為他并不知道中國自2001年就有《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規定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對轉基因農作物進行評價,最新的委員會名單在農業部網站可以查到。
這反映出轉基因輿論的一個普遍現象,即一些所謂“名人”,有些是紅色領袖的后代,他們并不具有分子生物學方面的科學背景,甚至不熟悉轉基因的基本常識,僅憑借著一些不準確的信息或者個人感覺來發表反轉的言論,但由于他們身份特殊,知名度高,有較多的話語權,再夾雜著目前民眾對社會管理者的不信任情緒,這些言論往往會形成很多的跟隨者。